米尔顿·科特勒:中国式中产阶层的未来



 中产阶层正在中国迅猛地成长。有许多估计表明,中国现有重产阶层1.1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5%。估计到2005年,中国中产阶层人数将达到2宜人,2010年将有4.9亿人。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中产阶层人数最多的国家。

  “中产阶层”这个概念是相对的,它由平均购买力或四分位收入来界定。不同国家的中产阶层,其收入标准也不尽相同。在中国,年收入达到10万元人民币~15万元人民币(1.2万美元)就可以算中产阶层。美国中产阶层的收入标准相对来说高一些。但是,不管各国的收入标准有多大的不同,总体来说全世界的中产阶层都应该具有某种程度相近的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能力,也就是说他们都应该买得起房子、汽车、家具、电器,能够享受度假、旅游以及较好的教育。中产阶层首先指的是一种消费方式。它一方面与贫穷的劳工阶层不同,另一方面与富人阶层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相同,目前的中国也存在着一个新生的富裕阶层和一个原有的、规模较大的、贫穷的劳工阶层。

  不同国家的中产阶层所消费的商品的数量、质量和频率都有所不同。美国汽车拥有者与中国汽车拥有者相比,他们会以更快的频率更换新车。美国人的住房面积也大于中国人。另一方面,中国的中产阶层家庭用于子女早期发展和教育的指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增高于美国。如果你观察一下日本、英国、印度、法国、德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层,你就会发现各国的情况都不相同。

  但是无论在哪个国家,中产阶层就像泊定船舰的锚,是支撑经济发展和运行的主流阶层。这些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最大一部分都是由中产阶层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支出所形成的。我们需要留心观察阶层差别的问题:贫穷的劳工阶层,虽然为他人生产了产品,提供了服务,但他们却无法为自己购买这些东西;富裕的阶层可以购买他们想要的一切东西,而且无须考虑价格的因素;中产阶层则又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并且对价格的关心也在同步增长。

  今天,世界各国的中产阶层的祖辈多是贫穷的劳工和农民阶层。富人则大部分出身于中产阶层家庭。在少数例外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一代就实现跳跃式的发展的现象。

  所有国家都需要由多个不同的阶层组成,它们(世界各国)需要有一个大的中产阶层去消费工人生产的产品;需要有一个富裕阶层将风险资本投入到新企业;还需要劳工阶层更多的生产,以降低生产成本。

  但是阶层之间的关系也有可能被扭曲异化,如今的美国就是如此。中国必须正视美国的弊病,谨防跌入陷阱。

  最近,保罗·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片题为《正在消失的美国中产阶层》的文章,对美国的阶层构成状况作了一番很好的描述。克鲁格曼是麻省理工大学的一位经济学教授,他在文中引用了一些令人吃惊的数据,这些数据表明,2002年的美国经济是美国基本的阶层分布倒退到了20世纪20年代。当时美国收入分布的主要特点是:有一个广大的劳工和农民阶层,还有一个小的中产阶层,再加上一个控制了美国大部分财富,并且四处炫耀的富豪阶层。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阶层构成状况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克鲁格曼指出,当时的美国政府制定了旨在扩大中产阶层的经济与财经政策,使中产阶层在美国的经济中取得了统治地位。当时的税收政策与公共经济积极推动私人和公共资本用于国内发展,从而造就了一个巨大的中产阶层,这一繁荣景象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顶峰。那时每个美国人都认为自己是中产阶层!他们有房子、汽车、冰箱、空调、电视,有闲暇度假,又专门用于度假的别墅。超级富豪也不敢公然炫耀财富。中产阶层的声势很强大,成为统治社会的主流阶层。住在郊外的美国中产阶层,取代了那些悠闲地品评着咖啡的名流一族。

  克鲁格曼拿出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从20世纪80年开始,情况又发生了变化。今天美国的富人有重新回到了舞台的中心,富豪又从新站咋聚光灯下,有一份权威的统计资料表明:1.3万个美国富裕家庭的财富,竟然和2000万个社会低层家庭的财富之和相当。克鲁格曼用这份数据说明,美国的阶层分布呈现钟形的发展趋势。富人越来越富,而且数量上越来越少;穷人越来越穷,但数量却越来越多;面对失业、实际收入下降以及沉重的债务负担,美国的中产阶层已经很难再自我陶醉地认为自己还是中产阶层。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美国政府的成册朝着另一条收入分布曲线倾斜,作为经济学家的克鲁格曼大胆地提出了这个问题。答案有二:一是由于保守的政治势力与新经济学理论的联手推动;二是由于大众传媒爆炸所造成的放大效应。

  30年前,在美国人的价值观钟,对于富豪并没有多少正面的评价,住豪宅的人被认为是怪人,而光彩、体面的是住在郊外的中产阶层。但如今,克鲁格曼指出,这样的观念正在消亡:每一个年轻人都再未获得以两法拉利跑车、一套豪宅努力奋斗,而且他们坦诚(即使不是十分赞同),为了得到这些东西,他们可以不择手段——自私自利,玩弄阴谋,利用色情,贩毒——干什么都行。这就是由新富豪控制的大众文化公然放弃稳健的中产阶层家庭的价值观,肆无忌惮地进行拜金主义宣传所造成的恶果。克鲁格曼认为这是一种有害的现象,并且指出大多说的美国人都害怕承认这一点,他们宁可选择回避。

  中国能从美国的教训中学到些什么呢?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在中国发展得很快。中国人实现小康生活的梦想变得越来越真实。一个个花园式的生活小区在上海、深圳拔地而起,私家车越来越多;商店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在大型商城里可以买到世界著名品牌的奢侈品。特别是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已经越来越普遍了。在这里,传统稳定的家庭结构得到了很好的保持,同时巨大的财富也在快速增长。

  接下来的一个大的问题是:富人将会做什么?是继续将其所有或控制的资本用于投资以建立竞争性的新企业和新的消费行业,使中产阶层的成长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吗?还是将资本从国内消费市场中抽出来,用于消费或显富摆阔?抑或是出于安全考虑将财产转移到国外,在海外谋求发展?如果按照资本的自身发展逻辑,超级富人们的财产将会积聚起来,发展成为一种能够控制工商业命脉的垄断性力量。19世纪90年代——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就是这样情况。超级富豪通常会通过对市场的垄断控制来积聚财富,而中产阶层的力量则会逐渐衰弱。

  中产阶层的经济和社会形态在中国将会如何发展?可录格曼认为这将取决于政府政策和大众传媒的引导。中国政府会促进还是压制中产阶层的发展?中国政府是否会鼓励媒体为中产阶层代言?中国政府是否会鼓励外资和本国资本扩大对国内消费市场的投资?是否会允许中国新兴的富豪通过垄断国内市场以及对外贸易,将中国变为一个劳工形的社会?

  中国依靠富人、政府官员以及劳动阶层的共同努力,通过发展外向型积极,创造了20年的经济辉煌。由于国内繁荣的大中市场是中产阶层的根基所在,中国中产阶层的未来需要有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专家和熟练的技师来建设一个繁荣的国内市场。这是美国从20世纪40——70年代采取的以鼓励发展国内投资为主,以外贸为辅的公共政策中得出的经验。但是现在的美国却把全球焦点放在海外投资上,美国媒体也在打击中产阶层,为新富豪鼓噪。这样一来美国就失去了自身的平衡。中国必须非常小心地保持外贸和内需之间的平衡,惟有如此,中国才能达到成为世界最大的中产阶层国家的目标。这正是人们所渴望的。

 米尔顿·科特勒:中国式中产阶层的未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02784.html

更多阅读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未死

菲利普8226;科特勒先生指出,营销的核心是创造,这一点在互联网时代更加明显。与市场环境一样,营销同样在不断演进变化,这种变化是跟随着用户的脚步向互联网迁移。     菲利普8226;科特勒先生是《新营销》的老朋友,在去年举办的第十

米尔顿·科特勒:营销3.0离中国有点远

  2011年11月,北京。米尔顿·科特勒先生戴着领结和他标志性的侦探帽出现在《新营销》记者面前,这位师从于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的 “世界营销实战大师”已近80高龄,语速缓慢,动作有些迟缓,但是头脑清晰,分析问题犀利、中肯,偶尔还流露出孩

观察:米尔顿·科特勒:营销3.0离中国有点远

观察:米尔顿·科特勒:营销3.0离中国有点远文/本刊记者周再宇 发自北京2011年11月,北京。米尔顿·科特勒先生戴着领结和他标志性的侦探帽出现在《新营销》记者面前,这位师从于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的 “世界营销实战大师”已近80高龄,语

米尔顿-科特勒:中国品牌的根本出路

中国品牌应该承诺提供一些现代的价值,而不是过时的历史价值。中国必须抛弃陈旧的思想观念,建立一个可以在国内外消费市场支撑和驱动品牌承诺、品牌价值的现代化品牌形象。中国有企业品牌,但无产品品牌。没有产品品牌的存在,企业品牌只

菲利普·科特勒:动荡时代的营销管理

  在依存度日益增强的全球化时代,在间歇性繁荣和经济下滑过程中,动荡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在此基础上,营销理念开始更多地关注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客户的关系,涉及技术变革、环境,以及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等因素的影响,而这对于企业的营销

声明:《米尔顿·科特勒:中国式中产阶层的未来》为网友高调转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