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中国十大经济女性年度人物”日前推出———这则本不显眼的消息,却由于有了央视主持人王小丫的露脸,而引起网友普遍关注,链接在这则消息后的留言,有数千条之多,记者昨天浏览后发现,其中有近九成对此持质疑态度,有的甚至措辞激烈:王小丫凭什么当选?
这真是有趣。
一方面,这一活动的主办单位一再表示,评选是根据读者和网友的投票计数而得;另一方面,当选人却又受到他们的“群众基础”网友们的反对。这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小丫遭遇质疑
王小丫是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开心辞典》栏目主持人。较集中的质疑意见是,其一半工作与经济无关(《开心辞典》是益智节目),既不办企业,工作对经济界又没什么特殊贡献,凭什么能当选“经济”女性?
对公众的质疑,主办方《中国妇女报》负责人出来解释说,王所主持的两个栏目分别被评估7.7亿元和5.1亿元,在央视最具价值的五大栏目中占据了两个席位———言下之意,凭这个几个亿,对中国经济界的影响还不够大?
这当即遭到网友更激烈的回应:央视节目不是主持人负责制,若论节目贡献,制片人更大;但如果按名气论贡献,《新闻联播》的播音员罗京和张宏民应该当选“中国十大风云人物”,并且年年当选———在中国,谁能比他们更出名?
“年度人物”泛滥
“大家也许不要过于当真。”特地为“王小丫事件”写下近千字评论的网友飞飞说,以前是“排行榜”横行,现在是“风云榜”和“年度人物”满天飞,太多太滥了。
此言不虚。记者通过网络检索,发现时下“年度人物”评选之多,绝对应接不暇:中央电视台首倡“年度经济人物”,于是便有了“年度经济女性人物”,另外还有“汽车年度风云人物”、“年度十大法制人物”、“年度法制新闻人物”、“浙商十大风云人物”;中央电视台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于是就有了“感动河北”、“感动天津”……粗粗算下来,不下百种。这么多当选者,甭说“年度”,就是按“月度”、“周度”评,都够了。
为何热衷评选?
“年度人物”也好、“风云人物”也罢,其举办者中总离不了媒体的影子。那么,媒体何以如此热衷呢?
新闻策划。南京大学一位新闻学教授认为,正如政府部门习惯在年终开总结会一样,近年媒体也兴起了“年终总结热”,由于个性化的“人物”最吸引眼球,所以大家也越来越喜欢用人物评选的形式,来勾勒这一年的业界大事。
更多的举办者,还将评选作为一个独立项目运作。“可以提升媒体品牌,甚至项目本身也能赢利。”前不久刚刚结束一场人物评选的某媒体负责人对记者说,中国人有“排名情结”———谁是这一年做得最出色的?我是不是最出色的?这都会吸引大家去关注;这一关注,“注意力”经济就来了。
当然,要吸引眼球,“亮点”非常重要。这一点,从“中国十大经济女性年度人物”的成功运作就可看出。该活动从2003年就已开展,当年即选出十位有相当实力的经济女性,但无人知晓;而在2004年,此“项目”却因有王小丫的“争议性”当选,而一举成名天下知。
“敲边鼓”的年代?
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该是此类评选的“鼻祖”,它只论当选者影响力而不管其影响好坏。与此不同的是,在中国,“风云人物”和“年度人物”的评选,都或多或少打上“行业楷模”甚至“事业风向标”的烙印。但事实却令人遗憾,相当一部分评选让人失望以致有负面影响。
只要是人选出来的,相信无论何种结果都会引来争议。但要将争议降至最低,标准公开及程序严谨最为重要。而现实呢?
此类评选活动,绝大多数主办方都标榜:投票程序严格、客观公正。但据记者了解,几乎所有的人物评选都先提供候选人,然后再在候选人中选当选人———推出什么样的候选人本身已为主办方操作,后面的程序再正义又如何?更别说投票又无人监管。王小丫当选,被解释为源于网友投票,但当选后又为网友广为质疑,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例证。
当“程序正义”缺失的时候,一切权威都失之空谈甚至误导。比如报道经济的王小丫,却大胜那么多做企业的杰出女性———这正如“敲边鼓的”盖过“打锣的”,中国当前的经济,果真到了用不着鼓励发展实业的地步吗?
最后,在没了“程序正义”后,举办方还会有意无意夹带“私货”:一部分人固然“名至实归”;而另一部分则不免有“投桃报李”之嫌,大大倒了老百姓的胃口之余,可贵的公众资源也就此付之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