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特立独行的人很可能遭遇失败,这不一定是因为他的主张或者见解,而是因为他忽略了自己生活在一个群体里,这个群体的力量足以决定他们的事业与命运
鲜红套装,明媚笑容,卡莉.菲奥莉娜似乎永远以一副光彩照人的形象出现。但就在2005年2月9日,卡莉突然离开了曾带给她传奇般经历的惠普舞台。一系列怀疑与指责纷至沓来,直指此前被称为“世界第一女CEO”的卡莉。世态之炎凉,卡莉或有所感。
936年前,也就是公元1069年,北宋第6位皇帝宋神宗刚刚开始他的统治的第3个年头。也是一个早春二月,曾在20多年时间内屡拒朝廷委任的46岁的王安石,终于答应出任这个帝国的副总理,并推行他的变法。
从推行变法到变法失败,留给王安石的时间只有6年;巧合的是,卡莉也在惠普只呆了将近6年。王安石几乎遭到了北宋所有名臣和文化名人的诟病,包括司马光、苏东坡、欧阳修等,甚至还有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而卡莉的在惠普的变革也正受到来自业内外的众多指责。
变革者注定要上断头台么?
“大刀派”的悲剧
1999年7月15日,卡莉来到惠普,为了拯救这个在互联网时代行动迟缓的IT巨人。一如当年,王安石满怀壮志地进入北宋的政治中心。
如同王安石一样,卡莉变法之初就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惠普与康柏的惊天大并购。合并计划宣布后,导致投资者疯狂抛售惠普股票,更出现了分别以卡莉和公司创始人家族为核心的两大阵营的相互倾轧,双方都倾尽全力,不但聘用了许多律师、会计师、金融分析师、咨询专家,还不惜亲自出动,马不停蹄地四处演讲。这样的较量据说创造了一项历史纪录,双方的花费合计超过1亿美元,赶上了美国总统竞选的花费。
无疑,与王安石对北宋的期望一样,卡莉对自己入主惠普的理想显然不是想对它小修小补,而是彻底改变。而这,或许已经埋下了他们同样无法成功的伏笔。
王安石任相之后,亮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表明要更改太祖、太宗以来的法令制度。在思想还很保守的宋代,改变“祖宗之法”的结果几乎可以预见。何况,他既对反对派毫不留情,予以打击和排挤,又没有团结中间派,反而一律压制,从而壮大了对立势力。哪怕是在变法派内部,这些改革家们一旦涉及切身利益,也会作殊死搏斗,暴露了政治家们的短视。
而卡莉“浴血奋战”促成的惠普与康柏并购,不仅是耗费巨资的问题,更将惠普公司撕裂为两大阵营,其带来的创伤在很长时期内难以愈合。
况且,卡莉做的不仅仅是并购。实际上,她从上任第一天起就以改革为己任,并与惠普的传统企业文化进行了激烈交锋。她就职不久就在公司的高级经理会议上,直截了当地告诉经理们她要加强集权;她对公司推行彻底重组计划,将80多个自治性较强的业务部门重组成四个部门,同时压缩开支,还进行了大幅度裁员。
震惊与批评始终伴随着卡莉的改革。看到一位外来的“入侵者”对独具特色的公司传统文化进行彻底的颠覆,那些珍爱这种文化的人们必然挺身而出如同当年王安石的反对派们,他们都是为了捍卫传统而战。
性格决定命运
千年前与千年后的变法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后世学者对王安石变法褒贬不一,而各界评论也对卡莉的惠普生涯给出了不同评价,实际上,这些都是变法不如人意的佐证。但变法之成功与否,或许并不完全在于变法的内容。作为变法的实施者,王安石和卡莉性格上的鲜明色彩其实已经成为不小的绊脚石。
王安石作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学家并无异议,但对其性格上的争论颇需研究。《宋史》里对他的政治行为有较为详细的评述,在性情上,说他:“性强忮,遇事无可否(从不考虑能不能办到),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而在个人生活中,“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
虽然他的为官清廉一直受到肯定,为人谦和甚至很恬淡、超脱,这一点,即便是与他在政治上分歧极大的司马光、苏轼也对他颇为赞赏。但是他的特立独行终究让很多人“不愤”,苏洵就认为王安石“阴贼险狠”,不爱干净的外表是装出来的,而那些怪异的行为,更是一种奸诈的伪装。
一千年过去了,历史仿佛重新上演,卡莉,这个站在冠军位置上永远笑容迷人、拥有王者般气势的著名女人,在美国媒体曾经推出的最不受欢迎的“恶女排行榜”上,成为NO.1。
她或许太容易沉醉于戏剧,把自己看作一场永不落幕的善恶斗争中的中心角色,内心充满激情且永不妥协。不可否认,这令她看起来富有英雄色彩。这种激情同样感染了她的顾客、同事和上司。但对于自己的反对者,她比秋风扫落叶还要冷酷,使尽浑身解数加以对付,这不得不说是聪明的卡莉最不聪明的做法,以至于许多女性高管直言不讳地表示,她们不愿意成为卡莉,尽管她们一致承认卡莉的杰出。
卡莉过于锋芒毕露而不够圆润的个性,总让许多人感觉受到了伤害。卡莉的前任普拉特认为卡莉完全忽视了他的存在,她根本就不想征求他的意见,将他冷落在一边。而温和的普拉特看见卡莉高谈阔论地描绘惠普宏伟的发展计划时,心中只是强烈的恐惧。他认为卡莉是在开空头支票,担心因此使公司的信誉受到伤害。
普拉特的发难,导致了卡莉上任后的第一次危机。尽管这次危机最后得以化解,但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最大的威胁是经理们微妙的抵触。他们总是似乎很赞成她的决定,但随后便开始弱化她设定的目标,调整她定下的时间表,举出一些例外情况——等到最后,卡莉想实现的主要内容基本上被抽空了。
正像有评论认为, 卡莉的做法从战略上也许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华尔街的投资者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可控制的、温和的、一个能够让他们的神经不需要时刻绷紧的CEO。
一些有真知灼见的人,一些特立独行的人,一些完全忽略别人怎么看自己的人,很可能遭遇失败——这不一定是因为他的主张或者见解,而是因为他忽略了自己生活在一个群体里,这个群体的力量足以决定他们的事业与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