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南:一个CIO的内心独白



7年信息化建设道路的探索,让张树南形成了一套独特的CIO思维

38年的业务经验,7年信息化建设道路的探索,让张树南毫无悬念地登上了“2003年全国优秀CIO”的领奖台。

这位广东省土产进出口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广东土产公司”)的副总裁,在对ERP选型、实施和应用的整个过程中,已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CIO思维。

选型:实用才是硬道理

选型作为ERP工程的源头,如果在这里出现失误,那么难免整个ERP项目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1994年第一次接触电脑的张树南,在3年后便有了信息化建设的构想。1998年,他主持建立了其主管部门的外贸进出口业务网络及操作系统,迈上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喝了“头啖汤”的张树南便一直不忘推进公司的信息化建设。

2002年,因主管单位广新外贸集团实施新的会计制度,迫使广东土产公司财务系统随之更新。张树南以此为契机实施ERP计划,拟把财务系统、业务系统、单证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统一起来,实现一体化管理。

然而,当时业界对ERP的共识是: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因此,公司决定实施ERP后,对于每一个环节都格外小心。选型作为第一环节,首当其冲。张树南告诉本刊记者:“选型就如同登山运动员选择拐杖一样,拐杖不能太长,否则在登山过程中手臂就会觉得又酸又累;也不能太短,否则使用起来腰就会遭罪。只有实用的,才是我们需要的。”

2002年7月,ERP小组成立,负责ERP从策划到实施的工作。从一开始选型,ERP小组就以实用来考察软件商的技术、服务以及软件价格。2002年下半年,有几家软件商进入了ERP小组的视线,后来经过考察发现:“既有财务又有外贸业务,且两者有机结合很好的并不多。主要是专业财务软件商,外贸业务跟不上;多数外贸业务系统是公司自己开发的,很难与标准的财务系统相结合。”

 张树南:一个CIO的内心独白
而在这时候,从1994年一直做财务软件,1998年又开始做外贸业务软件的南北软件引起ERP小组的注意。“南北软件的财务系统在稳定性和可行性方面,优点比较突出,不像某些软件那样容易导致死机,而且在综合报表和实时操作上也符合公司要求。更重要的是,南北软件承诺为公司的外贸业务管理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张树南告诉本刊记者。

接着ERP小组便与南北软件进一步洽谈,了解到南北软件是基于B/S结构的开发系统,采用JAVA语言编写,兼容性好,功能强,前瞻性好,可避免重复投资,而且在广州又有分公司,售后服务有保障。

与此同时,广东土产公司投资委员会计划为ERP项目投入200多万人民币,其中约有一半用于软件,南北软件提出的报价正好符合这个预算。

最终在2002年底,广东土产公司与南北软件签订合作意向书。“在选型时,我们并没有赶时髦地选择国内外知名软件,而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选择了南北软件,这就是公司ERP项目能够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张树南在回顾历史时对记者如是说。

实施:理论与实战相结合

ERP选型阶段,张树南坚持采用“实用原则”;而在ERP实施过程中,他却注重从实践中分析,并总结出战略战术,然后再指导实际工作。2004年4月,在一次信息化建设经验座谈会上,他便提到了自己独特的信息化建设战术——“五心”。

对搞好工程要有“决心”。张树南认为CIO的首要任务是要让领导对ERP有坚定不移的决心。“同时,由于员工固有习惯和传统观念的制约,ERP在推进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在这个时候就更需要一把手来协调和拍板。”上行下效,只有领导铁了心实施ERP,员工在面对困难时才能更加坦然。

对整体策划要“精心”。ERP是一个多模块的系统工程,如果每个模块毫无轻重之分,同时上线,不仅人员忙不过来,反而延误了ERP实施进程。因此,公司事先需要计划好每个模块上线的前后顺序。财务模块和业务模块作为ERP的主要模块,在选择究竟先上哪个模块时,张树南就有自己的考虑:“对于财务而言,国家有专门制度进行管理,少了一个数据,整个流程就没办法进行下去,所以实施财务系统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而业务系统就灵活多了,由于外贸业务的政策和条件时常有变,使得业务系统修改幅度比较大。”因此,公司考虑财务模块固化程度高,修改幅度小,便决定于2003年4月先上财务模块,3个月后才上业务模块。

对各个模块的输入、输出等安排要“细心”。系统的使用者不同于技术人员,他们需要软件设计简单明了,符合工作流程。根据外贸行业而设计的南北软件ERP,与广东土产公司业务流程存在差异,因此,软件需要二次开发,其中合同系统就让张树南费了不少心思。张树南对本刊记者说:“在系统未修改前,业务人员选择某一类型的交易合同后,还需要自己输入交易货币种类和交易价格等数据,然而这些都是可以根据业务默认的,如今上合同系统反而每栏都需要选择或输入,将增加员工的工作量。”后来,熟悉业务的张树南亲自拟出一份表格,表格明确注明:在某种合同下,哪些数据是系统默认输入的,哪些数据需员工输入的。技术人员再根据表格修改系统,这样就提高了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对优化完善系统要有“恒心”。系统和员工之间存在一个磨合期,在这个阶段员工会不断向技术部们提出小而碎的问题,技术人员再依次解决,系统走上不断优化完善的道路。因此这个过程需要员工有足够的恒心,特别是技术人员。张树南告诉记者:“系统优化完善的过程是软件与员工长时间不断适应的过程,恒心就起到重要作用。”

对操作人员的培训要有“耐心”。广东土产公司属于老国营单位,其业务人员年龄普遍偏高,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过程比较慢,因而培训尤为重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公司除了采取分时分批对操作人员耐心培训外,还在每个部门设立了专责员。专责员既懂业务也懂技术,是部门的佼佼者。他们成为了公司的二级培训点,可以及时解决操作人员的部分问题,如果他们解决不了就向上反映让技术部来解决。“专责员的设立,不仅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而且还起到了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张树南说。

“五心”战术是张树南针对整个系统工程提出的,与此同时,张树南还针对各个部门提出了“五动”战略——公司领导“推动”;信息部门“拉动”;使用部门“主动”;各职能部门“互动”;各部门专责员“带动”。张树南正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然后再指导ERP的实施,使得整个项目有条不紊地展开。

应用:“鸡蛋里挑骨头”的完美主义

如果说选型期的张树南坚持了“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原则,成为了一个实用主义者;那么在ERP应用阶段,对每一个数据,对界面的每一条横线都要“干涉”的他无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完美主义者。

张树南认为:“ERP项目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项目要想成功,数据最关键。”在ERP项目应用后,他就特别在意业务人员的数据录入。“以前纸质办公,一个业务人员同时签订了3笔合同,假如总金额为5万元,每个合同分别为1万元、1.5万元、2.5万元。业务人员在上报时,只需要笼统地把3份合同和5万元上交就行了,”张树南告诉《IT时代周刊》,“实施ERP后,这种方法就不行了。业务人员必须把每个合同的交易额录入系统,否则数据库便反映出只有一个合同赚了,其他两个合同亏了。”

实际上,这给业务量大的工作人员增添了麻烦,曾有一个业务人员抱怨,“没有ERP,工作像骑摩托车一样快,实施ERP后,却像是骑上了自行车。”然而,张树南深知规范数据的重要性,同时考虑到员工刚开始还不太熟悉操作,所以他仍然坚持业务人员毫无条件的接受系统。如今,业务人员对此工作流程已习惯了,而且他们轻松点击几下鼠标就能查到几个月以来的业务量,这样业务人员也乐意了。

如果说张树南对业务人员的数据录入太苛刻,那么他干涉技术人员的界面设计就显得“吹毛求疵”了。

2003年7月,业务系统在个别专业子公司上线,进入应用阶段。可是,张树南仅仅为了操作界面就跟南北软件较上劲儿,他要求界面设计能够达到:数据归类;栏目排列顺序符合操作习惯;数据不重复输入。南北软件的技术人员一听就火,认为他完全不懂技术是在瞎指挥。后来,设计人员想尽办法重新设计界面。可张树南的问题又来了,当时在设计好的一个界面里,有一条横线的位置太靠下,从而影响工作人员对横线下面选项的操作。张树南为此亲自设计了3种操作界面图纸,交给技术人员让他们选择其中一种修改。现在这些界面已成为南北软件的样板。

正是张树南这种“鸡蛋里挑骨头”的完美主义精神,使得ERP满足了公司业务要求,同时使得系统贴近员工实际操作。

如今,广东土产公司ERP已经驶入了快车道,并成为广东省外贸集团的样板工程。而这一切,跟张树南对信息化的执着追求和那一套独特思维无疑是密切相关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02714.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从镇江马聘三到苗栗张汉文:一个世纪的变迁1 》

原文地址:《从镇江马聘三到苗栗张汉文:一个世纪的变迁(1)》作者:民国报人蔡力行《从镇江马聘三到苗栗张汉文:一个世纪的变迁(1)》谨以此文,纪念肇建民国之先烈志士。近月,因为“太平轮事件”的关系,我在深圳巧遇台湾女作家张典婉老师(《太平

张小娴:三月里的幸福饼

张小娴:三月里的幸福饼第一章:别离是为了重聚“以前的人,为了一段爱情不离别,付上很多代价。现在的人,却可以为这些而放弃一段感情。离别,只为了追寻更好的东西。”一九八三年九月里的一天,大雨滂沱,还在念预科的我,下课后正赶着去替学生补习

《夺命田野》:一个年代的音符

《夺命田野》:一个年代的音符看这部电影,纯粹是田野俩个字吸引了我,说起来实在有点是无稽之谈。但人就是那么复杂,有些模糊的印象里也许是早年的生活烙在心里,时间可以让自己对某些文字也产生了敏感。因为网络

声明:《张树南:一个CIO的内心独白》为网友笑我的坚持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