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商标海外被抢注事件,虽已告一段落,但我国商标在境外屡遭抢注的现象,已令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步伐受阻——
本报记者 李丽辉
海信、同仁堂、五粮液等知名商标境外屡遭抢注
备受关注的海信商标海外被抢注事件,最终以海信与德国博世—西门子公司的握手言和而告一段落。3月6日,两家企业在北京发表了联合声明,双方在商标争议问题上达成和解协议。然而,这种和解并不意味着海信可以在德国自由使用“HiSense”商标,因为,在德国“HiSense”商标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博世—西门子公司。1999年1月,西门子的控股公司博世—西门子公司在德国抢先注册了“HiSense”商标,之后又进行了欧盟注册和马德里协定/议定书国际注册。时至今日,从事家电生产的博世—西门子公司,并没有在自己的产品上使用“HiSense”这一商标,但它的这一举动,却把同样从事家电生产的海信集团这个竞争对手拦在了市场之外,使海信产品在欧洲市场全面受阻。
据专家介绍,中国知名商标在境外遭到抢注的不只海信一家,天津的“桂发祥十八街”,北京的“六必居”、“同仁堂”、“大宝”,四川名酒“五粮液”等商标,均在被抢注之列,我国知名商标遭抢注案件每年超过100起。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这种现象可能还会增多。
我国注册商标总量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还不是商标强国,国内企业应“市场未入,商标先行”
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局长安青虎说,截至2004年底,我国的注册商标总量已达224万件,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商标大国,并正在向商标强国迈进。在国内市场上,中国商标的产品无论市场份额还是竞争力都很占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也有一大批知名商标品牌实现了“走出去”,得到国外消费者的认可。中国商标在国外频频被抢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商标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越来越强。
专家提醒,随着中国商标在国际上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增强,一些外国企业已经把拥有知名商标的中国企业当成了竞争对手,并力图通过合法手段延缓和阻止对手进入国际市场。对此,国内企业应有清醒认识,并积极采取措施保护自身利益,不要把自己辛辛苦苦打造的“金饭碗”拱手让人。
北京大学知识产权专家张平认为,商标恶意抢注已经成为目前国际商战中的一种新趋势,一些外国企业通过抢注商标设置新的贸易壁垒,这一动向值得国内企业高度重视与警惕。
专家建议,国内企业应改变传统市场开拓思路,不是产品卖到哪里商标注册才跟到哪里,而是应当及早打算。商标是企业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只有做到“市场未入,商标先行”,企业才有可能在国际市场上畅行无阻。
国际商标注册可走“快车道”
不出国门就能进行国际注册(新闻链接)
本报记者 李丽辉
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拿自己的商标到世界各国去一一注册,所牵扯的精力、花的高额费用是难以承受的。对此,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综合处副处长陆贺本介绍说,我国早已加入国际商标注册马德里协定和马德里议定书,利用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体系,企业不用出国门就可以进行国际注册。商标所有人只需向商标局提交一份申请,由商标局到世界知识产权的国际局去申请。商标注册受理审核期限为18个月,如果企业在18个月内没有得到答复,那么商标将自动有效。目前加入马德里协定和议定书的国家达到76个,包括美国和欧盟,基本覆盖了我们主要的贸易伙伴。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2004年,外国申请人通过马德里体系在中国注册商标的数量有1万多件;而国内申请人通过这一体系在国外注册的商标只有几百件。由此可以看出,国内企业对国际商标注册渠道还不够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