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特仑苏致癌真相 真相调查 高露洁致癌风波是怎样炒出来的?



谁制造了牙膏信任危机

来源: 南方周末 记者 李虎军

在美国弗吉尼亚进行的科学研究,英国《旗帜晚报》的报道,大西洋两岸的消息传递最终在中国制造了一起不大不小的“公共卫生事件”。沿着事件始作俑者《旗帜晚报》的报道,本报记者专访了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这一科研项目的负责人Peter Vikesland.

刷牙,还是不刷牙?现在似乎都成了一个问题。

广州的邓先生过去一直比较偏爱高露洁的牙膏,但这两天却不得不为选择牙膏而颇费思量。事情起源于国内媒体4月17日关于“高露洁牙膏可能含致癌成分”的报道。其大意是,根据美国最新研究显示,数十种牙膏、洗手液等抗菌清洁品,当中包括高露洁等品牌的产品,含有化学物质三氯生,这种物质与经氯消毒的自来水接触后会产生三氯甲烷(俗名氯仿或哥罗芳),而三氯甲烷是一种可能致癌的物质。

随着这则消息在中国的扩散,高露洁在中国消费者中的品牌信任度迅速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邓先生只是其中之一。截至4月19日上午8点,据新浪网的网上调查表明,88%以上的消费者原来信任高露洁品牌,而现在会继续使用该品牌牙膏的消费者不到10%。

就在邓先生犹豫着是否应选择佳洁士或其他品牌的牙膏时,又有媒体称,不仅高露洁牙膏含有三氯生,像佳洁士的多合一和茶爽牙膏,以及国内市场上多种疗效牙膏及漱口水中均含有三氯生。

如果这些牙膏中真的含有致癌因素,那么消费者又该何去何从?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所谓“高露洁致癌事件”,其实是由于媒体信息传递失真而制造的一起“公共卫生危机”。

“一篇非常差的新闻”

国内媒体的报道大多源自英国《旗帜晚报》(The Evening Standard,国内媒体普遍误译为《标准晚报》)4月15日的一篇报道。文章的标题极为醒目:《牙膏致癌警告》。

这篇文章从几个方面报道了事件的严重性。其一是发出“癌症警告”:超市里出售的数十种牙膏被点名,受影响的还包括洗洁精和洗手液等抗菌清洁产品。其二是摆出“科学依据”: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产品中含有的三氯生,能够与水反应生成三氯甲烷。其三是介绍“产品下架”:《旗帜晚报》调查发现,包括高露洁等品牌在内的数十种超市商品均含有三氯生,而马莎百货正在撤出所有含三氯生的商品。其四是提供“专家说法”:世界自然基金(WWF)毒理学专家Giles Watson警告说,消费者如果不放心的话,最好的建议是避开含有这种化学物质的产品。

显然,这篇“有理有据”的科学报道给人的感觉就是在发出一个“癌症警告”,但事实上并没有一个监管机构真正发出这种警告。主持相关研究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助理教授Peter Vikesland根本就不认同“牙膏致癌警告”的说法。他告诉《南方周末》:“我们绝大部分研究工作采用的是纯化合物,仅仅对实际抗菌产品进行了有限的试验,尚未涉及到任何种类的牙膏产品。考虑到三氯甲烷的生成受到温度、三氯生浓度、水中氯的浓度、水的酸度等多种因素的强烈影响,认为使用含三氯生的牙膏会出现问题,是非常草率的。目前并没有理由发出警告,但应该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对于马莎百货的撤货之举,Vikesland则认为是反应过度。

他也对《旗帜晚报》的报道表示遗憾:“这是一篇非常差的新闻——如果有人称其为新闻的话,它明显扭曲了我们的研究工作。我讲的也就是使用抗菌洗洁精时可能发生的事情,怎么和牙膏扯上关系了呢?我的名字竟然出现在这样一篇报道之中,真是让我非常失望。”

《旗帜晚报》在报道时似乎还忘却了科学新闻的一个惯例,没有说明此项研究的原始出处:Vikesland等人的研究论文已被《环境科学与技术》接受,并于4月2日在该杂志网站提前发表。

“牙膏信任危机”

其实,美国和英国的主流媒体并未太多关注Vikesland等人的研究。但《旗帜晚报》的报道通过网络却很快引起了国内的关注。许多国内媒体由此采访专家,采访质检总局,采访高露洁牙膏的生产厂家,忙得不亦乐乎。但此刻绝大多数媒体似乎没有想到去查阅原始的研究论文,或是去采访Vikesland本人。

与《旗帜晚报》的报道相比,国内个别媒体的报道在某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有媒体将《旗帜晚报》自行调查的含三氯生的商品名录奉为“涉案产品名录”;有媒体直接将高露洁全效牙膏定性为“含间接致癌物”。

就这样,在一份英国的非主流媒体以及国内诸多媒体的渲染之下,一场“牙膏信任危机”被制造出来。媒体不仅给公众带来了恐慌,而且导致一种不信任的气氛迅速蔓延。即使是一些专家也受到这种气氛的波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吴维皑教授等专家在媒体上对“高露洁牙膏致癌说”提出了质疑,马上就有一些网友怀疑这些专家是厂家利益的代言人。

这一事件也给高露洁牙膏的生产厂家带来了烦恼。4月19日,广州高露洁棕榄公司法律及政府事务部告诉《南方周末》,该公司4月18日已经发表了一份声明,接下来还会对媒体和公众作出更详细的说明。该公司在那份声明中称,“有关近期个别外国媒体报道中提及的实验室研究报告,该报告中并无涉及牙膏,或提出任何针对高露洁全效牙膏使用安全性的内容”,“大量的科学依据及长达十几年的全球消费者之使用,充分证明了高露洁全效牙膏的有效、有益及安全性”。

“需要慎之又慎”

类似的事件,在国内新闻界比比皆是。去年7月的杜邦“特富龙”事件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本来,美国环保署发布公告,针对的并非特富龙等产品的安全性,而是杜邦有没有隐瞒全氟辛酸铵(制造特富龙涂层等材料时用到的一种助剂)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影响的信息。但国内一些媒体在报道此事时,甚至没去阅读美国环保署和杜邦网站的新闻原稿,就轻易地使用了诸如“有毒锅”一类的字眼,弄得公众不知所措。

类似的事例在国内并非第一次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告诉记者,2001年英国一家报纸曾经刊发一条道听途说的假消息,声称上海将建造一座可容纳10万人的摩天大厦。香港一些媒体随后也进行了报道。短短两天,这一假新闻就出现在了国内大大小小的媒体之上。

记者们看到一个符合受众心理需要的新闻线索,会自然地产生职业冲动,但“这种谣言的破坏力很大,它对公众是一种愚弄,”陈力丹说,“这里面真的没有多少道理可讲,只能说明媒体有时候太浮躁了。”

陈力丹曾经针对“换头术”等假新闻写过一篇《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的评论,感叹一些新闻媒体居然制造了这么多的假新闻,并称之为新闻职业道德的悲哀。他说,社会上产生某种谣言以后,媒体的责任是去澄清事实,如今却在谣言传播的过程中推波助澜。就拿“高露洁事件”来说,这一事件与科学有关,许多记者可能不熟悉科学新闻,“但只要查阅原始论文,采访相关学者,事实也是可以澄清的呀!”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认为,媒体应该成为社会安全的守护者,把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媒体不但要告知公众,还一定要加以适当和准确的解说,告知公众威胁程度到底有多大,让公众全面了解情况。在此次高露洁牙膏事件中,媒体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关注的确体现了媒体的责任,但“不能简单地把问题抛给公众,更不能听风就是雨,无限制地夸大。因为,真理往前迈一小步往往就成了谬误”。

喻国明还说,至于在采访过程中,应该掌握两个以上的消息来源,不能依靠孤证,这些都是基本的常识,“尤其是那些和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影响越大,责任就越大,更需要慎之又慎,多方评估。”

2005年4月19日,Vikesland在接受弗吉尼亚当地一家名为“罗纳克时报”(Roanoke Times)的采访时,重申了他同本报记者说起的观点———“认为使用含三氯生的牙膏会出问题是非常草率的”。不知道这是否能让人们略感释怀。

小资料:三氯生与洗洁精

三氯生是一种广谱抗菌剂,广泛用于牙膏、洗手液、冰箱除臭剂、塑料儿童玩具等多种日用消费品。三氯生与水中游离的氯生成三氯甲烷,以及三氯甲烷是一种可能致癌的物质,都早已不是什么新闻。自2000年起,美国医学会就呼吁美国FDA密切监控三氯生等抗菌剂的家用,但专家们担心的主要是三氯生进入环境以后的潜在污染。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Peter Vikesland等人的研究则首次提示,日用消费品如抗菌洗洁精中含有的三氯生,也能生成大量的三氯甲烷。他们还发现,在模拟的家庭洗碗条件(水温40摄氏度)下,所生成的三氯甲烷能够使三卤甲烷(三氯甲烷是三卤甲烷中的一种)总量超过美国环保署颁布的标准。不过,他们的研究并没有得出含三氯生产品已经对人体健康构成现实威胁的结论,只是认为需要对人体是否会吸入或通过皮肤吸收三氯甲烷等展开进一步研究。

4月6日的《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对此项研究成果的报道,以及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在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办的EurekAlert!网站上发布新闻时,并没有提到牙膏问题,只是提到了“太爱干净或许反而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危害”。纽约大学医学中心的助理教授Doris Day还由此建议,洗碗时最好戴上手套。

Vikesland万万没有料到,英国的《旗帜晚报》以及法国和中国的媒体上会出现大量断章取义的、不科学的报道。现在回过头来看,他觉得新闻发布稿中“洗得太干净或许反而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害”的措辞可能稍嫌硬了一点,刺激了那些媒体的“发挥”。

高露洁致癌风波真相调查 揭发者发表观点

 来源: 竞报

高露洁致癌风波真相调查 揭发者发表观点

国外主流媒体为何不报道,揭发者对此发表观点

这几天,高露洁中国公司的公关部一定忙翻了天:高露洁牙膏被国内一些媒体报道为“有致癌嫌疑”。

真相又是怎样的呢?在经历了一轮跟风炒作之后,“较真儿”的记者已开始寻找新闻的原委。

源头:来自名不见经传的小报

这两天新华社记者颜亮对此事的来龙去脉作了的调查:我看过国内很多媒体关于此消息的报道,消息来源均是来自4月15日的英国(evening standard,有些媒体译作《标准晚报》,而正规翻译应是《旗帜晚报》,《竞报》编者注)《旗帜晚报》。当天,该报刊登了该报记者Mark Prigg采写的新闻《牙膏的癌症警告》,导语是“十几种超市出售的牙膏今天成为癌症警告的焦点,受到有关影响的还有一些抗菌清洁产品,包括洗碗液、洗手液等”。报道中提到,取得这一发现的是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教授”Peter Vikesland.

如果没有高露洁事件,相信大多数媒体编辑记者都不知道《旗帜晚报》为何物。这家报纸在英国实在只能算个三流小报。当我向在英国的同行求证这一新闻的科学性时,同行听说这一新闻来自《旗帜晚报》,甚至没有兴趣去深究。

高露洁是世界上销量很大的一种牙膏,北京个别媒体在发出“高露洁牙膏可能致癌”这样一则新闻时,实在应该考证一下它的消息来源。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这样“重要”的一则新闻,世界主要媒体都没有报道?为什么英国的主流媒体BBC、路透社等都没有提及?退一万步来说,如果这些主流媒体都漏报这一新闻的话,为什么此后几天都没有补报?(文/颜亮)

 真相调查 高露洁致癌风波是怎样炒出来的?

篡改:科学家的观点被夸大

《竞报》记者也找了最初刊出这种新闻的原始出处。是在4月13日美国科学协会(AAAS)下属的一个网站上。

发现Peter Vikesland“教授”所在的大学确实在4月13日向新闻界提供了题目为《太爱干净可能对你的健康和环境有害》的新闻素材,介绍了Peter Vikesland的研究成果。文章中没有提到“高露洁”,与英国《旗帜晚报》的报道基调也相差很大。原文的主题是:“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助教Peter Vikesland发现,很多抗菌香皂中包含的抗菌化学成分三氯生,会和自来水中的氯发生反应,产生挥发性物质三氯甲烷,而三氯甲烷被美国环保署列为可能的人类致癌物。”

Peter Vikesland在实验中模仿了家庭中洗盘子的环境,发现当包含三氯生的杀菌洗碗液混合在含有氯的自来水中时产生的三氯甲烷,可能会通过人的呼吸或皮肤被人体吸收。但是这个量到底有多大,是不是超出了允许的范围,并没有定论。

遗憾:专家的声明被忽视

对于这个重新新闻,对于正身处英国的人民网驻英国记者施晓慧的颇感惊讶。

“牙膏、肥皂等产品中所含的三氯生与自来水中的氯能生成致癌物质三氯甲烷,英国玛莎超市将高路洁等产品下架”。这条消息没有在英国引起什么反应,却在中国不胫而走,甚至热炒。记者不断接到国内约稿电话。

19日,这一发现的科学家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的研究者彼得·威克斯兰在弗吉尼亚《The Roanoke Time》报纸的网站上说,许多媒体断章取义了他关于潜在健康风险的发现。他没有说,也没想给谁一个结论,说抗菌化学物质是潜在的危险和值得引起健康关注。他说,周五伦敦《旗帜晚报》说的英国玛莎超市把有些牙膏下架,显然是对他最近研究的过度反应。他认为,人们跳过了他的结论,现在没有担心的必要。

但这位严肃科学家的最态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国内媒体没有采用他的话。

媒体断章取义起轩然大波 牙膏致癌被指炒作

 来源: 新京报

  本报综合报道 英国伦敦《标准晚报》4月15日一条有关牙膏和肥皂中所含三氯生与自来水中的氯能生成致癌物质三氯甲烷的消息,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给某些牙膏产品造成了很大的影响。4月19日,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发表文章说,这是媒体断章取义,他没有说过抗菌化学物质是潜在的危险和值得引起健康关注。

  率先提出这一问题的是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威克斯兰。昨日,他在弗吉尼亚《TheRoanoke Time》报纸的网站上说,许多媒体的报道是对其发现的断章取义,他没有说过抗菌化学物质是潜在的危险和值得引起健康关注。他进一步指出,4月15日伦敦《标准晚报》报道说,英国玛莎超市把有些牙膏下架了,这显然是对他最新研究成果的过度反应。他认为,世人跳过了他的结论,没必要担心牙膏会致癌。

  据悉,威克斯兰正式的研究发表在《环境与科学技术》杂志上,披露的新发现是,在洗碗剂中的化学物质三氯生能够和经氯消毒的自来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三氯甲烷(俗称“哥罗芳”)。环保部门称三氯甲烷是一种可能的致癌物质。究竟三氯甲烷能否被吸入或通过皮肤渗入,目前尚无定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02585.html

更多阅读

怎样获得更多特仑苏名仕会积分 特仑苏名仕官网

华夏璀璨,睿智之选;乐于奉献,王者风范!对,这就是作家俺一贯保持的作风。闲来无事,看到特仑苏每盒里面还有积分赠送,一查,果然可以兑换实物。作家俺也略有小成,就给大家展示下劳动成果,方便大家物尽其用,呵呵所以呢作家俺就给大家说说这个怎样获

探访归原有机牛奶 蒙牛特仑苏有机牛奶

2011年10月30日,我们一家三口携姥姥姥爷共5人,到生产归原有机牛奶的归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参观.拖了这么久才整理出来,赶紧广而博之...想要参观归原的初衷,是希望带小小到现场去,让她看到她经常喝的酸奶,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做出

2016年危机公关事件 通过乳业“陷害门”事件看危机公关

  自“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乳品似乎陷入“大震未平,小震不断”的恶性环境中,蒙牛特仑苏“OMP”事件、圣元“性早熟”事件涟漪尚未完全散去。如今,伊利又受到蒙牛“陷害”,遭到恶意竞争和诽谤,此事件愈演愈烈。在这种恶劣的市场环境下

声明:《2016年特仑苏致癌真相 真相调查 高露洁致癌风波是怎样炒出来的?》为网友叶舞翩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