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家刘步尘:海尔并购美泰的利益与风险



目前,海尔竞购美泰尚无最后的结果,预计最后水落石出还需要至少两个月的时间。但是,关于海尔收购美泰的各种报道已经是层出不穷。综观这些报道和分析,似乎都未能系统、全面地分析海尔并购美泰的成败得失。事实上,对于这么大的并购来说,企业需要在决策过程中表现出高度的谨慎和理性,这是不承担任何责任的旁观者所难以体察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系统地看待海尔收购事件?该并购到底是得大还是失大?如何认识海尔的国际化战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道路到底该怎么走?

  人民网就这些问题专访了国内资深家电产业研究专家、广州上兵伐谋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策略总监刘步尘先生。

  人民网:前不久,张瑞敏在博鳌论坛上发言时说,并购之后用谁的牌子是一个问题,他主张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张瑞敏把海尔的国际化战略称为日韩式,而联想是欧美式。现在,海尔突然要收购美泰了,给人的感觉是张瑞敏国际化战略出现重大调整,海尔要放弃自我发展模式。你怎么看海尔收购事件?你认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到底该走哪条路?

  刘步尘:现在,我们不好对海尔收购美泰下一个绝对的结论,不能简单说好或者不好。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那就是,海尔走到今天,必须在国际化上实现重大突破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对于海尔而言,国内市场基本上已经做到顶了,不会再有大的发展,因此,必须寻求突破之道,在多元化上突破,在市场空间上突破。所谓在市场空间上突破,当然指在国际市场空间上突破。这实际上意味着海尔必须在国际化上有所作为才行。这个作为到底是什么?不好说,可以是并购,也可以是加大自我发展力度。

  国际化到底应该走哪条路?自我发展还是国际并购?我认为,选择哪条路都不能说是一种错误,关键是看适不适合你?适不适合当前的企业现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日韩式好,也不能说欧美式不好。走日韩式道路的企业也有不成功的,走欧美式道路的企业也有遭遇挫折的。但是,这是经营的问题,不是战略的问题。

 产业观察家刘步尘:海尔并购美泰的利益与风险

  人民网:这一段时间,媒体乃至各界人士对TCL国际化负面看法很多,许多人认为TCL国际化遭遇了重大挫折,甚至有人认为TCL国际化已经失败。现在,海尔突然也要走并购的国际化道路,你怎么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路径选择?你怎么看国际化过程中的亏损问题?

  刘步尘:我上面说了,我们不能说国际化自我发展就比国际并购好,也不能说国际并购就比自我发展好。但是,对于当前的中国企业来说,国际并购可能更适合一些。这就是为什么海尔坚持了长达十年之久的自我发展道路之后,终于要走国际并购道路,也是为什么TCL、联想以及明基选择走这条路的重要原因。

  现在,许多人对国际化存在严重误解,总认为收购一个亏损的企业就是错误,总认为一个并购的企业如果出现亏损就是失败。这是相当错误的认识。不亏损的企业你能收购吗?海尔这么挑剔的企业不也收购的是一个亏损企业吗?美泰亏损将近10亿美元。另外,衡量一个企业成败的指标是多样的,不能简单地以盈亏为惟一标准。如果一个企业在短时间内赢利了,但是,品牌形象上不去,这个企业的国际化仍然不能说是成功的。LG进入中国长达12年之久,但是,到目前为止依然处于亏损状态,我们不能说它在中国是失败的。

  人民网:有人说海尔收购美泰有可能创造一个中国第一,主要是指22.5亿美元的收购代价,比联想收购IBM PC业务代价还要高很多,你觉得这么大的代价值吗?

  刘步尘:如果我们不清楚美泰的资产状况、渠道状况、品牌状况,我们是不能对22.5亿美元的代价到底是高还是低做出判断的。

  收购绝对不是为了炫耀,更不是为了看谁会花钱。因此,现在就说海尔创造一个第一没有任何意义,这样的第一最好不要。如果海尔能花更少的钱买下美泰,我认为反而是一件好事。中国企业目前还不具备一掷千金的实力。

  人民网:海尔被认为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企业,也是全球影响力最大的中国企业。有人分析海尔2004年1016亿人民币的营业收入中,海外收入不过10亿美元,也就是国际市场对海尔的支持不过8%左右,依照国际化企业的标准衡量,海尔的国际化程度仍然是比较低的。你认为海尔要想转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企业,需要做什么?

  刘步尘:是的,国际化企业一项最基本的指标是国际市场对企业的支持比国内市场更大,如果一个企业的主体市场在国内,国际市场对企业的支持很小,我们无论如何是不能称这个企业为真正国际企业的。

  海尔是目前中国企业中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一个企业,但是,其国际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至少国际市场应该占据企业50%以上的市场和营收。要达到这个目标,海尔还需要继续努力。

  加大国际市场开发力度,成为海尔目前的当务之急。如何加大国际市场开发力度?不外两条路,一条路是加大自我发展力度。这条路海尔一直在走,但是走得很艰难。主要是海尔品牌形象提升比较慢,而慢的原因又主要在于品牌形象建设投入不足。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品牌形象普遍比较弱。当然,也有其他因素对品牌形象的提升产生了制约,比如产品创新能力不强等。因此,在当前海尔赢利能力不可能有大的提升的情况下,在自我发展这条路上,海尔还要在艰难跋涉几年。另一条就是实施国际并购,现在,海尔竞购美泰,就是在这方面的大胆尝试。

  人民网:你认为海尔这些年在国际化方面始终难以获得大的突破的原因是什么?

  刘步尘:应该承认,作为国际化最早的企业,海尔近几年国际化成绩并不明显。一方面品牌形象始终没有在国际市场建立起来,海尔品牌从全球来看,仍然是一个弱势品牌,属于成长中的品牌。另一方面,产品的技术与创新形象没有建立起来。从全球来看,能够占据主流市场的产品,一定是具有相当创新能力的产品,和日韩企业相比,海尔的创新能力显然还是不够的。

  到目前为止,中国产品在全球基本上都没有跻身主流品牌行列,基本上都处于第三军团的位置,最好也是第二军团。

  因此,中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有一个好的表现,品牌建设和产品创新,哪一个都不能少。

  人民网:前几天有媒体报道,说中国产品出口国外,基本上都不敢使用自己的牌子,为什么会是这样?

  刘步尘:道理很简单,如果用自己的牌子卖不出去产品,你还用自己的牌子吗?

  为什么用中国的品牌就卖不出去呢?还是那个问题,中国品牌形象不够强大。现在,消费者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你没有品牌形象,消费者就不买你,就这么简单的道理。

  人民网:你认为收购美泰对于海尔来说好处是什么?风险又是什么?

  刘步尘:收购美泰,有利于海尔开发美国市场,同时有可能让海尔跻身世界家电三强行列。

  我认为海尔的风险也是很大的。

  第一,美泰拥有近10亿美元的债务,这不是一个小包袱,海尔要承担下来。

  第二,美泰的生产90%以上需要在美国完成,家电作为传统产业,在美国从事生产,成本是十分高昂的,因此,如何降低海尔在美国的生产成本?又是一个大问题。

  第三,美泰在美国有1.8万产业工人,以每个产业工人平均工资是中国工人的10倍计算,相当于海尔一下子多出18万个工人的人力成本。据报道,美国工会组织十分强大,裁员和降薪都会受到工会组织的反对。据说,美泰的工人大部分签约到2008年8月,这意味着,在三年之内是很难通过裁员降低生产成本的,如果提前解雇,则需要承担相当大的赔偿。

  第四,在美国,家电连锁销售能力特别巨大,像百思买(BEATBUY)这样的大型家电连锁,销售额占据家电市场总量的95%以上,企业自己的渠道影响力非常小。因此,买下美泰的渠道意义有多大?是一个问题。

  第五,实施什么样的品牌战略?对海尔也是一个问题。依据海尔一贯的品牌战略,海尔有可能弃置美泰品牌而不用,而是代之以海尔品牌。已经有报道这样说了。问题是:海尔的品牌能拉动美国市场吗?事实已经证明,不能。如果海尔继续使用美泰品牌,问题又来了,一个老化的品牌对海尔究竟有多大意义?海尔必须对品牌进行形象改造,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我认为,海尔应该实施品牌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先实施双品牌战略,推出“海尔—美泰”品牌,用美泰带海尔。当海尔品牌逐步建立了影响力的时候,再推出海尔独立品牌。

  事实上,海尔品牌在中国的成长经历也是一个从繁到简、从复合品牌到单品牌的过程:琴岛·利勃海尔——琴岛·海尔——海尔,就是海尔成长的足迹。

  第六,实现两个企业的文化融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海尔属于典型的日韩文化模式,强调统一性和执行力;而美泰作为美国的企业,尊重员工个性的发展。两个企业文化差别非常大,因此,如何把两个文化差异非常大的企业融合成一体?我认为这考验着海尔。

  可能我对海尔收购风险的设想严重了一点,我认为这是理性的表现。把问题想到位了,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国际并购最忌讳的就是把问题想得过于简单。

  人民网:既然美泰品牌对海尔意义不大,而渠道也可以借助百思买(BEATBUY)来实现,那么,海尔收购美泰的意义在哪里?

  刘步尘:这正是为什么一部分人对海尔收购美泰表示担忧的原因。

  我想,海尔试图收购美泰有几个原因。第一,海尔靠自我发展的模式进行国际化走得非常艰难,步履蹒跚,尤其是2000年以来,步伐放慢很多,和国内别的企业国际化大步迈进相比,有被赶超的危险。这种危机感,让海尔决心采取更大的动作,打破一贯的做法,实施国际并购。第二,TCL、联想、明基的并购国际化模式,激发了海尔的并购热情,所以,海尔也想尝试一下。

  目前,并购美泰对海尔的利弊得失还不好权衡。但是,有一个好处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壮大海尔的企业规模。在大不一定强,但不大一定不强的原则下,至少可以满足海尔做大的愿望。

  人民网:你认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刘步尘: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道路注定是坎坷不平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否则,一旦出现经营不顺,就有可能怀疑自己的战略选择是不是一个错误。

  我认为,目前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有几个障碍需要克服:第一个是品牌的障碍,前面已经说了。第二个是技术的障碍,作为制造型企业,有无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至关重要,没有技术创新能力就意味着无法实现产品领先,没有产品领先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市场领先。我们可以看到,世界500强企业,绝大多数是具有核心技术开发能力的企业。前不久,三星CEO尹钟龙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说了一句话,我认为值得送给所有中国的企业家们。他说:对于三星来说,目前有许多事情需要做,但是,第一重要、第二重要、第三重要的事情,都是技术开发。把技术开发看得如此重要,我不知道有几个中国企业能够做到。第三是人才与观念国际化的问题。应该说,目前中国企业的员工素质整体偏低,别的不说,就英语表达能力来说就严重不足。第四,中国企业整体实力还比较弱,以国际化走得比较靠前的家电和IT企业来看,大部分企业年营业额在120—50亿美元之间,这样的企业在国际上属于中小企业。除了企业规模小之外,赢利能力普遍不足,是另外一个问题。目前,大多数家电和IT企业年赢利在3亿美元以下,甚至有些企业是亏损的。而2004年,三星的纯赢利超过100亿美元。差距之大,可想而知。

  总之,中国企业目前正处于从区域型企业向国际型企业转型期,属于快速成长型企业。前景光明,但是道路曲折。

  人民网:你怎么预测未来几年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走势?

  刘步尘:虽然中国企业整体看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如果纵向来看,我们认为,中国企业还是值得欣慰的。回想几年前,中国企业还在国内市场打拼,有几个能走出国门?现在,相当一部分企业开始国际市场征战,这本身就说明中国企业成长了。我想,当联想和海尔连续收购美国企业的时候,对美国消费者心理上带来的冲击也许更大:中国企业来了! 

  刘步尘,广州上兵伐谋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策略总监,2004年中国首届金凤凰营销奖唯一特别金奖获得者。联系电话:020—38291799,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02486.html

更多阅读

海尔 衰落 华为的崛起与海尔的衰落

华为和海尔,是两家中国非常优秀的企业,也是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的中国企业。华为和海尔2004年的销售收入分别是400亿和1016亿,到了2013年,华为达到2400亿而海尔只有1800亿,利润分别是286亿和108亿,海尔的发展速度、盈利能力都已经远远落后

张瑞敏:海尔的全球化品牌战略

 去年12月25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的“海尔创业21周年暨海尔全球化品牌战略研讨会”上,外交部李肇星部长等官员、学者到会,共同关注并阐述了对于海尔作为我国龙头企业其未来战略的构想。   本刊总编应邀到会,现在此独家刊发海尔

殷黎杰:海尔跨行业经营童装产业是否能够成功?

 最近一段时间,对于白色家电巨头——海尔“进入”童装行业一事,业内议论纷纷;但记者发现,这中间其实存在一个误解:海尔并没有真正进入童装行业,而是厦门华融集团获得海尔兄弟在童装及童鞋品牌的独家授权,借助《海尔兄弟》动画片在儿童中

啤机打开之后能放多久 关梦:海尔“童装热” 之后?

  一则消息在中国服装业掀起波澜:中国品牌价值最高的企业——海尔集团与厦门华融集团联合宣布到明年3月前在全国推出3000多家海尔兄弟儿童用品专卖店。  据介绍,海尔与华融集团将推出全新的海尔兄弟童装、童鞋以及文具、玩具等

物流案例:供应链:海尔笔记本新生命线

物流案例:供应链:海尔笔记本新生命线 2005年在海尔电脑的领军人物高以成的带领下再一次对IT行业发起攻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2006年,海尔与英特尔、微软等IT领袖型企业联手,凭借着专门针对游戏玩家的独立显卡、独有的润眼技

声明:《产业观察家刘步尘:海尔并购美泰的利益与风险》为网友近在咫尺的爱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