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3日,国家卫生部发布通报称,按照巨能钙的推荐食用量,产品中的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残留量在安全范围内。这使得喧嚣多日的“巨能钙风波”终于尘埃落定。
我们抛开此事不谈,就以目前保健品行业自律的情况以及行业监管情况来看,即使不出现“巨能钙风波”,迟早也要出现其他的问题。“巨能钙风波”掀开了一个盖子,暴露出了保健品行业的众多隐患。
行业监管不力
据统计,截至2003年7月,卫生部总共审批了5000多种保健食品,平均1天批两个。2004年11月23日,北京市卫生监督所披露了5种夸大宣传、欺骗消费者的保健食品。其中包括减肥类、清肠类等多种产品。可是至今,这些产品的广告依然堂而皇之的出现在电视、报纸等各大媒体。保健品行业介于食品和药品之间,一直是多头共管,给执法部门和企业带来了许多不便,也给部分企业留下了游离管理的空间。
质量把关不严
保健品行业的门槛较低,还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的倾向,因此,粗制滥造现象十分突出。资料显示,我国生产口服类保健食品的企业就有3000多家。但只有少数已成规模的企业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绝大多数保健品企业靠委托加工,业内戏称“无厂工业”,作坊式工厂也不少。一些企业花几十万元便建成一条“高科技生产线”,也仅仅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和宣传的需要,产品的质量很难保证。
夸大宣传
通过广告轰炸让产品一夜成名,迅速实现销售,赚取巨额利润,已经成为大多数保健品的操作方法。42.1%的保健品广告都是虚假宣传,这是《上海市保健食品市场与消费者状况调查》显示的数据。据消保委掌握的资料,去年上海保健品保健食品广告虚假宣传、超出范围夸大宣传的问题十分严重,占所有违法广告的45%。
有关调查还表明:73.5%的保健食品广告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其中42.1%的广告对功能进行虚假宣传。包括擅自增强产品功能;宣传“疗效”或辅助治疗功能,暗示“疗效”;以中医理论解释产品进行误导;没有按卫生部颁发的卫生批号,违法宣传其产品具有“治疗、保健功能”等等。
目前市场上90%的保健品剂型都是口服液、胶囊、冲剂和片剂等形式,与药品基本相同,有些企业在宣传保健品功能时,就趁机故意将其“调节血脂、调节血糖”等功能与药品的“降血脂、降血糖”等功能加以混淆,对消费者造成严重误导;此外,保健品非法添加化学药品的问题也很突出。
其实,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想一想众多保健品宣传的“基因技术”、“干细胞技术”、“纳米技术”、“诺贝尔奖”、“FDA认证”等,很大程度是炒概念、玩噱头,以此蒙蔽消费者。
定价虚高
由于目前的保健品行业中多为中小投资者,人员构成也参差不齐,所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急功近利。众多的保健品企业恨不得2个月打开市场,四、五个月收回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广告轰炸成了最快、最有效的市场运作手段。巨额的广告费用自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虚高定价就成了必然。定价虚高,由此可见一斑。问题是,很多患者倾家荡产的去买这些产品,最终却发现效果远没有那样神奇。
一项权威机构的调查表明,消费者对保健品的不信任率已经高达53%。这一方面是由于行业自律不到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有关方面的监管措施的缺位。如果这次“巨能钙风波”,能够使行业监管部门和保健品经营企业清醒一些,少一些无章经营,多一些规范与理性,那将是保健品行业的一次进步。
(作者系保健品行业资深策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