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假冒产品的冲击以及代理商在策略上的不作为,国际品牌开始了新一轮的市场调整:或亲自操刀中国市场,或重新寻找代理。而国产品牌在没有技术品牌优势的条件下,市场不断萎缩,陷入困境。
失去代理授权的支撑,国内一些代理商也纷纷忙着转型,或退出或向终端延展价值链条上的话语权,一切皆无定数。
伴随着冬天的到来,一些地方的球场也纷纷开始封场,高尔夫球具行业也顺势进入了淡季。对于本来已经混乱不堪的球具市场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种种迹象表明:国内球具行业的严冬来了。
国际品牌乾坤大挪移
投资过热,假冒产品大量涌现,高尔夫这块蛋糕是越来越不好吃。但是国际品牌似乎并不理会这一点,为了挽回先前的市场培育费用,在巨大消费潜力的中国球具市场上站稳脚跟,国际品牌纷纷上演乾坤大挪移——取消原来的代理商。
高尔夫在中国开展的20多年间,国际品牌为了进入中国市场,完成早期的市场培育阶段,避免独自开发所带来的风险,纷纷采用代理商的模式运作中国市场,为此国际品牌也交了不少学费。
盘算着通过前期的市场培育来换取更大市场份额的国际品牌,屡屡被半路杀出的程咬金——假冒产品打乱了市场阵脚,这使得其在中国市场的开拓上并不顺畅。更让国际品牌头痛不已的是,代理商思维不开阔,在推广品牌时采用传统的模式,在品牌保护方面的不作为,市场份额每况愈下。
为了扭转颓势,国际品牌开始大刀阔斧,实行战略上的调整。继Callaway取消与天应的代理合作之后,又传出消息,Titleist公司总部已决定,2005年度合作结束后(截止至2005年12月30日),终止与其合作了8年的中国总代理深圳市提富通公司的代理权,由Titleist亲自操刀中国市场。
“国际品牌之所以在这个点上进行调整,就是要抓住市场先机,因为国内品牌良莠不齐,竞争伐力。”某球具行业专业人士表示,“中国200多个高尔夫球场,450余万消费人群,每年不断增长的高尔夫需求量,巨大的消费潜力当然让国际品牌垂涎不已。”
此外,传统的销售代理渠道、经销层次多,客观上使球具的成本不断增加,从而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国际品牌当然也懂得借此来调整自己的渠道层级结构。不同的是,Callaway的新代理商Pan-west只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减少渠道层级;而Titleist则是选择直接操作中国市场。
取消代理商而直接进入中国市场,国际品牌并不能一蹴而就。国际品牌对中国市场的不熟悉,导致在直接操作中国市场时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而选取代理商的模式,与代理商磨合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恰好给了国产球具品牌市场喘息的机会。
国产品牌大溃败
在各大国际品牌的大举进攻之下,从代理商起家的国产球具品牌在经历了非典后的火爆之后却上演了一场“大溃败”。Callaway取消天应代理权之后,天应的Gicoo品牌在市场上不温不火;而国内另一球具品牌泛鹰却被爆出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国产球具品牌在国际品牌的攻势之下,显得软弱无力。
非典时期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与绿色高尔夫的结合,催生出巨大的高尔夫市场。“非典时期,不管是什么样的球杆,销售都不错。”一业内人士表示。一些国产品牌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而对于借助非典站立起来的国产品牌而言,却有着说不出的痛楚。
众所周知,大多数国产品牌只是一个品牌运作机构,并没有自己的生产厂,更多的是靠OEM,他们没有自己的技术。这样,国产球具品牌先天就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在品牌影响力上,比不过进入多年的国际品牌,高端人群更加亲睐于国际品牌;在价格上,由于需要市场推广、品牌推广以及渠道费用,造成国产球具品牌的价格比那些仿制球杆以及假冒球杆高出不少,在中低端市场上又缺乏竞争力。
投资的盲目性以及非典时期消费的透支给国产球具品牌的发展留下了后遗症,在竞争对手的不断打压之下,国产品牌开始失宠于市场。而技术上的缺失,大部分国产品牌新品的推出速度远不如国际品牌,这客观上失去了那些喜欢尝试新品的球友市场。
此外,一些国产球杆企业更多的是以短期经营的模式介入,持有“赚一把就走”的市场观念,如果球具开始亏损,他们就寻找下一个利润增长点,比如球鞋等。这样,他们就无法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品牌的建设上,“这也导致一些国产品牌陷入到恶性的循环当中。”
集缺乏技术上的支撑,品牌推广上的乏力以及追求短期效应等顽疾于一身的国产球具品牌,在国际品牌以及假冒产品的夹攻之下,纷纷遭遇大溃败。
代理商的尴尬
在国际品牌纷纷更换自己渠道,国产球具企业纷纷溃败的同时,一些球具代理商也纷纷陷入困境。缺乏了厂家的支撑,代理商们的日子如同水渠里干了水。
对于处于厂商以及渠道商、终端之间的代理商而言,他们所起的作用多是产品的中转站,只是向其他经销商和专卖店提供批发。安逸的市场环境让其忽视了自身实力的积累,在厂商更换新一轮代理商时,一些代理商也就被迫出局。
由此,代理商陷入一种尴尬的环境之下。在球具行业遭遇严冬时,如果自创品牌,自身的资金实力经不起在混乱球具市场的折腾。而代理商与品牌商的双重身份让一些代理商建立的自主品牌在渠道利润分享上矛盾重重。
或自创品牌;或发展自己的终端网络,延展代理商在市场链条上的话语权,代理上们似乎并没有找到自己的突围方式。
国际品牌纷纷将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并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而国内品牌却遭遇大溃败,让我们感觉到的是国内品牌在经过20的洗礼之后,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竞争力。
俗话说,矛盾也是一种生产力。在这种环境之下,国产球具企业或是在恶劣的市场竞争环节下高唱“这个冬天不太冷”,或者沦为国际品牌的“搬运工”,或者成为国际品牌的生产基地,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