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赖石油的风险1973年的石油危机标志着以石油为燃料的经济增长时代的突然终结,而这种经济增长曾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数十年的特征。许多全球经济指标——从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到钢产量,在1973年前后均呈现骤减状况,并造成通货膨胀,较慢的经济增长以及较高的失业率等持久的全球影响。而依靠石油不久的发展中国家,较高的价格影响特别具有破坏性,在很多情况下导致大量外债和收入不断下降。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永不停止的经济进步这类从前的设想开始受到怀疑。
1979年伊朗油田工人罢工切断石油输出,促发了比前一次石油危机更深的经济衰退。
70年代的教训,使人们认识到,只有靠一种不可思议的新燃料或技术的迅速发展,才能使世界经济回到增长的轨道上来。结果是一系列政策资助的应急努力,使从增殖反应堆到太阳能发电站和煤质液体燃料学等一切都商品化。这些计划反映了一种共同的信念:电力——一种多用途的“现代”能量载体的直接应用,是石油的最佳替代物。但生产电力的一次能源却没有合适的转换对象。
可以说今天的能源革命、能源转换,都离不开70年代开始的石油危机引起的发达国家政府资助的应急努力。尽管当时环保尚未像今天这样以决定一个产业的命运甚至一个国家的兴衰的方式提出来,但事实上,这种努力使今天更主要的是以保护地球的理由而要求使用清洁能源的法规成为可能,虽然在此之前这些努力都被认为是不成功的。
2.能源转换的困难
对石油冲击反应最强烈的是最大的石油用户美国。1973年,美国政府制定了一项计划:从石油转向煤炭、油页岩和以钚为燃料的核增殖反应堆。此后20年内,无数亿美元投资到一系列新的能源技术中去,结论却是令人失望的——至少在90年代中期还是这样的看法——70年代出现的世界能源困境的几乎所有“技术解决方案”,从太阳能轨道卫星到来自煤炭的合成燃料都已半途而废了,从而导致很多专家对能否找到目前能源系统的可行的替代办法表示怀疑。事实上,不少努力是成功的,在以后的内容中我们将会了解到。核能被认为可能是最大的失望,尽管有巨大的补贴和敢作敢为的公共关系努力,新反应堆的建造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很快就开始缩减——不断增加的费用和公众日益关注减缓了反应堆的建设速度,1979年三里岛事故和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事故增加了公众的这种关注。70年代后期从美国开始,然后在80年代中期扩展到西欧,90年代扩大到东欧,多数核能扩展计划都已停止了。核能在迅速增长了20年后,1990年,全球核能输出功率达到平稳提供世界17%的电力和5%的初级总能源。1990——2000年核动力使用量开始低于该10年之前。60年代和70年代建造的很多核电厂可能很快要歇业了。以前从来没有一种重大的新技术如此快地退化。
当80年代核能之星陨落时,煤炭又成了很多试图减少对石油依赖的国家的选择对象。70年代中期——80年代后期,全世界的煤炭使用量增加了30%以上。少数国家甚至学习日本的方法:进口煤炭,以便取代进口石油。但80年代的煤炭兴旺主要限于发电,并没有取代交通和工业方面石油的大量使用。作为一种体积大而且不洁净的固体燃料,煤炭实在不是石油现成的代用品。旨在鼓励将煤炭转化为合成液体燃料的几项政府努力因很意外的技术小问题和巨大的费用超支所困扰,便很快搁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