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基因结果查询网 “华大基因”的曲折变异



不满十岁的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原华大基因)已经经历了从国有到民营,再到国有的轮回。事实上,2001年就已成为世界第6大基因测序中心的华大基因在今年5月19日之前一直是个模糊的身影.

2000年6月,“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宣布完成,中国在这项庞大的国际合作中,赢得了发言权和国家尊严。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承担了中国部分55%的工作量。

2002年4月5日,美国《科学》杂志用14页篇幅发表了《水稻基因组序列草图》论文,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是这次研究的主力,同时也是这项殊荣的获得者。

2003年4月16日,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发现了SARS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前后过程仅仅用了不到38个小时,而国外却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这以时间为序排列的三个事件都有一个主体:华大基因。

在中国,恐怕没有哪一家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科研院所在短短的六年里,连续在中国乃至国际社会上“风光”了三次。

可同样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这三个醒目的光环降临时,彼时的“华大基因”都还是一个非盈利性的民营机构。

“模糊”的世界第六

这也许比莎翁笔下的《威尼斯商人》,情节还要曲折。

当“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发展到了它的第六个年头的时候,又转回了起跑线——在体制上它又成了中科院遗传所下的一个国立研究所,历时五年“非盈利性民营机构”的身份在今年5月19日正式宣告结束。

当1998年8月,“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成立的时候,它肯定没有想到自己要经历这样漫长而曲折的成长过程。可事实情况是,几个月之后,几位科学家就开始为研究所的体制变革而奔波。

1999年7月14日,也就是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前的一个半月,脱胎于“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的纯民营机构“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成立了。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非议之后,名扬海内外的“华大基因”于今年北京“双解除”之前,忽然又被宣布“收归国有”了。

迄今为止,不满十岁的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原华大基因)已经经历了从国有到民营,再到国有的轮回。

事实上,2001年就已成为世界第6大基因测序中心的华大基因在今年5月19日之前一直是个模糊的身影,它一会儿以中科院基因组生物信息学中心的身份代表政府机构,一会儿又以华大基因中心的名义自称民营公司。华大是一家非盈利的民营公司,而中科院则代表政府机构。参与商业性较强的项目时华大写在前面,后面是‘暨中科院基因组生物信息学中心’,如果公益性强,则把‘暨’的两端做一个调换。

这样的身份难题,连华大基因自己的一些内部人员都很难说得清。

在中国,恐怕也没有哪一家科研院所经历过这么复杂的身份和变革经历。

错选“婆婆”只为着急“上轿”

据介绍,所谓“非盈利性民营机构”,在我国的规范名称是“民办非企业单位”。按照规定这类公司必须在民政部门办理手续,可工作人员仔细寻找了一番也没有找到“华大基因”在民政部门的登记记录。事实上,“华大基因”的执照上盖着的却是工商局的大印。

在工商部门登记,企业要按期缴纳6%的营业税,这对于欠债7000万的非盈利性机构“华大基因”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在民政部门以“非企业单位”的性质登记就可以免交这项费用。

“华大基因”无疑做了一个奇怪的选择。

其实,很多民间组织对这种做法都“见怪不怪”。据说,环保组织“地球村”等很多民间社会团体也都是在工商部门登记的。

原因很简单,按照我国相关法规规定,民营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必须找到一个业务主管单位才能允许登记。这个业务主管单位必须是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者是国务院或者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组织。民间组织戏称这道程序是“找婆婆”。

“华大基因”这个情非得以的做法就是在“婆婆”一时找不到的形势下做出的。对于着急做“新娘”的“华大基因”来说,寻找业务主管并注册登记的过程太漫长了,在中国科学院与民政部还在协商的时候,它就已经等不及了。于是,“华大基因”选择了先在工商部门登记造册取得合法身份的做法,以便可以迅速“上轿”,投入工作。

人类基因“牵连”水稻测序

“华大基因”执行主任汪健在内部会议上几次开玩笑地说:“‘华大’生于1%,死于水稻。”这里的1%指的是世界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华大基因”就是为完成这项世界科学家共同的任务而成立的。

可是,一年过后,水稻基因测序计划完成,“华大基因”开始负债。一直到转入中科院,“华大基因”共负债7000万元。

然而,经济上受到损失的“华大基因”在国内舆论界同样遭到非议,公开的数据库成为“靶子”之一。

水稻基因测序完成之后,“华大基因”向世界公开了数据。水稻基因测序的最终成果数据库被放在“华大基因”自己的网站和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网站上免费下载。在数据公布后的一个月里,总共接受了一万多次访问,有550次下载,但其中来自国内的访问却少得可怜,只有50多次,而其中大部分还是浙江大学内部的。

耗资一亿六千万做成的项目,国内无力消化,白白为国外学者做了“嫁衣裳”,不少学者发出了“水稻基因测序值不值”的疑问。

然而,公布数据并非“华大基因”本意。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下,投资方的意见举足轻重。

此次水稻基因测序的投入,资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中科院、科技部和杭州市政府。其中,中科院是“华大基因”的股东之一。2000年9月,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与科学院遗传所签订合同,“华大基因”向遗传所转让了25%的股权。

2000年,人类基因组草图公诸于世后,中国的声望和地位都获得了提升,很多人至今对此记忆犹新。受人类基因组草图成果处理方式的影响,部分投资方认为水稻基因也应该公布。

“水稻”做完,“华大基因”负债的历史也开始了。

SARS铺路,“华大基因”纳入“正规军”

4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了“华大基因”。

4月20日,中科院宣布,将在华大基因的基础上成立中科院北京基因组中心研究所。

仅仅过了一夜,“华大基因”从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在这一夜

 “华大基因”的曲折变异

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问题,相关人员拒绝回答。难道真像外界猜测的那样:SARS病毒之争成了“华大基因”收归公有的引线?

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汪健自今年2月开始,就积极联络北京地区的几家医院,希望获得病原体样本,用来做基因测序研究,可没有一家医院对他的提议感兴趣,某家医院的工作人员甚至直言相告:“我们从‘前线’冒着生命危险采集来的病原体样本,为什么要给你?即使我们研究不出来,扔掉也不会给你。”

“华大基因”是否愿意被收归国有,杨焕明本人没有作任何公开评论。但有分析说:“华大基因”被官方建制“收编”可能会为它在项目申请、获得国家拨款,及与其他机构沟通方面获得更多的便利条件。

同时,也有观点认为:这种公益性的研究根本就不该转为“民营”。他们从科研项目本身的特点分析:参加世界联合的SARS研究项目的13个实验室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是为了一个非盈利的目标。科研并非都是以盈利为目标或以商品属性来搞的,也不都是按照产业化和企业化的路子走。不顾市场发展需求,仅为计划、指标或头衔等搞科研,是一种极端的做法;说到市场经济就什么都是商品,什么都要成为工商盈利的了,那也是走极端。

虽然对于“收归国有”的事实,尚没有出现激烈的反对意见,但是,中国科学院北京研究所所长杨焕明还是有些担心。进入“正规军”后,“华大基因”的体制优势将不复存在,”华大基因”的前景仍需证明。到目前为止,华大还没有实质性的体制变革。对于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中科院拒绝透露。

“华大基因”再次成为国立科研机构,与六年前相比,体制相同,那么不同点又在哪里呢?这会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吗?

“华大基因”大事记

1998年8月,中科院遗传所宣布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成立,并要进行基因测序。

1999年7月14日,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成立。

1999年9月1日,中国加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2000年6月,人类基因组草图完成。

2000年9月,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与科学院遗传所签订合同,“华大基因”向遗传所转让25%股权。

2002年4月5日,《水稻基因组序列草图》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

2003年4月16日,发现SARS病毒基因组序列。

2003年5月19日,中科院宣布在“华大基因”的基础上成立“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02212.html

更多阅读

华大基因的那些年轻人:没上大学就做研究

摘要:世界总会让年轻人占领。曾经和乔布斯一起演讲的小天才ThomasSuarez今年还在读初中,现在他在名叫MakerBot的机器人创业公司研究3D打印机。而出生于1997年的邹奇奇,8岁出版了12万字故事集《飞扬的手指》轰动美国,20...世界总会让年

华大基因的超级计算:生物技术的“最强大脑”

未来,也许只需要一口唾沫,你就能够未卜先知,将潜在的疾病扼杀在发病之前;只需要一块皮下组织,你就能够克隆出新的器官并替换损伤的器官,从而极大地延长自己的生命。而这些,都依赖于科学家去发现人类基因背后的奥秘。这就需要对人类的基因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设计 显性隐性基因

一、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前两节内容的综合和深入,是本章的重难点,也是初中生物的难点之一。因此,学好本节对掌握生物学的遗传规律,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

声明:《华大基因结果查询网 “华大基因”的曲折变异》为网友阅兵欧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