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期末试题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和发展。人是社会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表明,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对人力资本的了解还很不够。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人力资本及其投资的研究,以使我国经济能够以高效益的形式发展并保持强有力的后劲。

所谓“人力资本”,到目前为止仍有多种说法。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的观点,正规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资支出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部分。这种投资可以分为两种,影响未来福利的投资和影响现在福利的投资。其中高等教育既可以影响消费又可以影响货币收入,而在职培训主要影响货币收入。在《人力资本》第一章中,他首先说明培训投资方的问题。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他把培训分为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说明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是企业投资有利还是个人投资有利等。然后他又从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率,高等教育与收益率,高等教育投资问题及年龄、收入、财富、与人力资本等方面一一阐述。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即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劳动熟练程度等等)来表示的一种资本类型。人力资本首先同传统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和“劳动”是有区别的。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劳动力被视为一种从事体力劳动并且是天生的能力,作为这种能力的支出的劳动,也被视为是均一的或无差别的。这个区别很重要。因为仅仅把生产和经济发展中人的因素看作是劳动或劳动力的话,那么就不会产生对劳动力或劳动在资本意义上的投入。作为劳动力和劳动能力支出的劳动,雇主的支出是对劳动者劳动能力的维持以及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者家庭存续的支出。这种支出的形式就是工资。这与作为人力资本的投入几乎是两个概念。前者是维持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以使其能够从事生产;后者是通过投入开发并提高劳动者的内在素质,使其在经济活动中使他自己的价值带来新的价值或是说增值——而且这个增值的幅度应该大于物质资本的增值幅度;前者是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后者是使劳动者作为一种类型的资本在运动过程中增值。此外,按照一般的说法,传统经济学中对劳动力的重视往往局限于劳动或劳动能力的数量方面,而人力资本则更重视劳动者内在的,通过后天投入所形成的生产或工作的即创造价值的能力,它更强调的是内在的、质的方面。

人力资本是“一种资本的类型”,这其实就是说明人力资本的特殊性,即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一般表现在:(1)人力资本是不可能由他人继承和由本体转让出去的,而物质资本则可以由他人继承和由其所有者转让出去;(2)人力资本对生产的贡献和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要远比物质资本复杂得多,微妙得多,也大得多,人力资本具有很大的创造能力。实际上,物质资本的运作还是要靠人力资本来完成的。同样的物质资本由不同的人来运作,其增值的差别是巨大的。人力资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宝贵的资本;(3)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投资范围和内容也与物质资本有较大的区别。这也是从具体层面上表现出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区别。

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不但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经济的发展具有突出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首先,人力资本可以引起物质资本、资金和技术投入使用效率的提高,从而使投入同样多的物质资本、资金和技术可以获得更多的高质量产品的产出。因为同样的投入,在不同素质的劳动者手里所产生的效益是绝对不一样的——即使低素质的劳动者充满奉献精神和工作热情也是这样。因为热情并不能代替知识和能力,也不能带来科学的效率。这一点不但在发达国家显得特别突出,在发展中国家也日益成为人们注意的事情。比如,为什么我们有些产品的平均能耗要远远高出发达国家呢?是我们的设备不先进?还是我们的技术不领先?我们许多行业不断地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但能耗就是下不来。为什么我们的一些乡镇企业的管理非常严格,劳动效率也高,但其综合效益或单位成本就是比不过一些大中型的国有企业呢?从管理学的角度讲,我们强调在引进先进设备、技术的同时,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这的确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但事实是,我们引进了先进的管理之后,效率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要差那么一截。当然,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模式引进之后,要有一段时间的消化、吸收和磨合。但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劳动者素质的问题。因为从人力资本的角度讲,劳动者素质的培养和全面提高是一个投入很大、时间漫长的过程。这种培养和全面提高应该以整个社会为背景;这种培养和全面提高的起点,从基础教育时就开始了。而且,这种培养和提高不但包括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还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这些素质的获得,并非一些人想像的那样通过短期培训就可以获得的。我们常常赞叹德国人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赞叹日本人高度的自觉意识,赞叹美国人的创造能力,却不知道这些作风、意识和能力是以整个国民较高的整体素质为基础的,是经过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获得的。这是一种天然的差距,但不是一种不可追赶、超越的差距。比如,印度的综合发展指数大大低于中国,但由于印度人对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大量投入,使其创新能力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软件生产和销售大国。比如,一些乡镇或民营企业在通过对企业发展经历的总结之后终于发现,不是自己的技术不先进、设备不先进、管理不先进,而是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于是一改过去只注重设备、技术的投入和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开始注重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人力资本可以引导资本、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增加,比如扩大要素投入范围,增加要素投入种类,利用国外资源,从而导致产出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等。在某些行业,某些资源在劳动者综合素质较低时,是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的。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只能成为理论上的或一般意义上的生产要素,但高素质的劳动者却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产品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这时候的劳动者就成为现代经济意义中的,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了。

再次,劳动者结构的改变和劳动力素质的普遍提高,会引起劳动者的使用更加合理及其使用效率的提高,从而达到在不增加劳动投入和不增加其他要素的情况下实现产出的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当我们把劳动者看成是“一种类型的人力资本”时,劳动者的素质就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了。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投入的量的增加就不再是早期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因素了。在传统行业里,劳动力量的投入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继续的投入会产生边际效益递减;在现代产业里,劳动力量的增加不再是发展生产和提高劳动效益的关键因素。因为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意味着其技能的提高,意味着其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式的适应及和谐,意味着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意味着其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当然意味着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高的工作质量及产品品质。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作为资本的价值效益就会充分地体现出来,劳动力作为一种资本才能够真正实现。

当劳动者作为一种资本的形态出现时,传统的劳动者结构肯定是要被打破的。在现代经济中,那种体力型的、密集型的劳动者结构和劳动方式在劳动者结构中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小,其移动方式也会从在一国之内的行业间的流动转变为在一国之内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转移;在国际上则表现为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发展中国家向欠发达和不发达国家转移的梯次移动趋势,这种转移本身就是劳动者结构变化的形式之一。当然,这种结构的变化是一种优化的改变,是结构向高级化的升级。这种优化和升级的直接结果是劳动者的结构更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最终结果是通过结构的变化实现产业升级,实现更大的利益。虽然从形式上看这种转移和变化就是它自己的特点,但从性质上讲是同物质性资本的流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确不能小看。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尤其要对人力资本给予高度重视。因为人力资本的缺乏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落后的根本性因素。这一点已经被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践和事实反复证明。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早期和中期,发展因素中最缺乏的是物质性资本,比较容易见效益的也是物质性资本。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其实,发展中国家真正缺乏的,还是人力资本。造成这种缺乏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由于经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在起步时,人力资本的绝对数量严重不足;二是由于认识的原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人力资本的认识还停留在劳动力层面;或受表面现象的影响,认为物质资本的重要性远远大于人力资本,从而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培养;三是发达国家为了减少人力资本的投入,采取各种方式从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人力资源,造成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的相对缺乏。上述原因造成的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缺乏的状况,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已经取得较大进步的发展中国家的继续发展。因此,目前我们所要做的,一是要提高认识,真正意识到人力资本对物质资本、资金和技术投入提升效率的带动作用;二是要切实地克服短期行为,持续地、不断地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特别要切实加大对基础性产业和尖端产业里的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三是要认识到人力资本的投入周期较长,社会对人力资本的认识还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有必要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形式,强调人力资本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制性地缩短人力资本由于认识原因造成的较长的成长过程,为中国经济在新世纪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做好准备。

人力资本的投资的实质是人力投资在劳动者身上的凝固,具体表现为劳动者的工作智能和技能。这种能力是通过投资形成的,具有生产性,它的作用的结果能使国民收入增加。因此,从投入的角度讲,人力资本是靠对人的投资和受教育时放弃的机会成本所形成的,能够带来价值升值的资本。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在考虑人力资本的投资问题时,应着重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要认识到人力资本的收益大于物质投资。我们在考虑这个问题时,一定要树立质量大于数量的观念——这在现代经济中尤为重要。这里要强调两点。一是不能走绝对化。过去认识不到位,我们十分重视物质资本而轻视人力资本。比如我们经常听到去跑项目要资金进设备的,却很少听到去跑人要人的事。现在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了,又忽视了物质资本的投入,一古脑地又去抢人要人了,完全不顾自己企业的实际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综合能力强,当然价格也就高了)造成人力资本因投入不当造成闲置和浪费。在正常的经济生活中,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从类型、数量、投资额度等方面确立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投资的恰当比例,不应该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实际上,两种资本投资的恰当组合,才能使资本的运行获取尽可能大的收益。二是人力资本的物质基础应该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的人口资源和人口质量。在现代经济发展观念中,人口的质量和合理分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大于人口的数量和自然分布的。人口质量问题是比土地、人口数量更为重要的问题,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所谓“人口质量”,按发展经济学的说法,主要是指人在后天获得的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文化水平、企业能力等。这种获得能力的渠道是全面的,从教育培训到健康保健到生活经历和工作经验等等。人们为了获得或增强这种后天的能力所花费的费用,所用的时间,所做的牺牲(主要指机会成本)都是人力投资或人力资本。决定人类前途的并不是土地和自然资源,而是人口的素质、技能和知识水平。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终于成功地控制住了人口的过度增长,使人口的数量控制在未来中国的发展可控制的增长率和水平之内。但中国人口的最大问题恰恰是结构的不合理和分布的不合理。所谓结构的不合理是指总的人口增长的水平虽然降下来了,但高素质人口的增长率却在不断下降。在一些经济文化水平都比较高的大中城市,城市人口已经出现了零增长甚至首次出现负增长,而这种增长又恰恰出现在一些高素质的人口群体中。而在一些贫穷落后、卫生保健和基础教育都不能得到一定保障和达到一定标准的地区,人口增长率始终降不下来。从人口合理分布的角度讲,中国的高素质人才集中分布在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心城市和地区,而最需要人才的边远落后地区却极度缺乏人才。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不但会影响到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还会影响到该地区的社会进步和良好的社会氛围的形成。因此,未来中国人口控制的目标除了继续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总量上加以控制外,还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和法规改变目前这种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不合理的状况。

其次,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和主要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容之一,就是把培育人力资本作为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按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教育投资实际上就是一项生产性的投资,只是这种投资的投入形式和收益形式有别于物质资本的投资而已。教育活动是使隐藏在人体内部的能力得以增长的一种生产性活动,作为一种投资,教育显然增加了无形的积累。因此,把教育看成是一种福利,一种消费或是一种能够很快带来物质收益的产业(比如教育产业化的口号等)的认识,应该是有失偏颇的。教育应该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有一个事例可以说明问题:各国人口的先天能力是大致平衡的、相近的,但后天获得的能力却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不但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常常表现为差距),发展中国家之间这种后天获得的能力同样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别。更重要的是,这种差别恰恰体现在不同国家的发展程度上。二战以后,当一些资源贫乏甚至是极其贫乏,基础设施在战争中大部分被摧毁或是本身就没有什么工业基础和资源基础的国家能够迅速崛起,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把教育始终放在优先的位置,并坚持对人力资本进行持续的、不断加大的投入。比如以色列人口中大学生数量之比,远在那些发达国家之上,他们人均占有的阅读物的数量,则居世界首位。否则,我们很难解释一个土地面积有限,资源极度贫乏,连年战争不断的国家却在该地区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并拥有较多高、新、尖的科学技术。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客观地讲,近年来我们对教育的投资是逐年增加的,我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但是,这种增加和深化的程度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的地位还很不相符,与我们的发展——今天的和以后的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也不相适应。同物质资本相比,人力资本的培育有一个较长的周期,收益等待时间较长。等到我们需要全力发展时再考虑人力资本的问题,就会失去发展的时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恐怕有相当一部分地方还没有把教育看做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的投资,办教育的投机性,获利性和短期行为十分突出。甚至有些地方在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率递减的情况下,仍然看不到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效益是递增的情况, 一味地追求物质资本的投资。当然 ,物质资本短缺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 ,但中国的发展同一般发展中国家又有所不同。经过 2 0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们发展的性质、速度、目标、方式等 ,已经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重视可持续发展 ,买、卖方市场的转变 ,消费结构变化并开始决定产业结构 ,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等等 )这实际上是一个信号 ,表明中国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将急剧增加。原先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制约现象将由不甚明显变得非常明显。未雨绸缪 ,无论是从一般经济学还是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 ,无论是从历史的经验还是从别国的成功来看 ,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对人力资本的研究 ,以便尽快地使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人力资本的培育理论和投资政策能够较早地成熟起来 ,并付诸于实践 ,使我们在新世纪获得高质量的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501698.html

更多阅读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 越南政治体制改革

——在“中美经济学家上海圆桌会议”上的演讲童之伟【按语:2013年4月8日,中欧国际金融研究院与彼得森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中美经济学家上海对话: 中国新时期的新改革”,中美双方有40位学者与会,中方出席的有吴晓灵、吴敬琏、许小年、季

激励机制 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

     高新技术企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企业范畴,人力资本是其竞争力的关键体现,是其发展的核心资源。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柱产业,尤其是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

城乡收入差距 西藏城乡收入差距与人力资本投资协整分析

     一、西藏城乡收入分配与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西藏2002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521元,到2011年达到4904元,年均增长13.9%;2002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34元,2011年达到16196元,比2002年增长127.5%,西藏的城乡收入差距过大。20

人力资本理论与教育 人力资本与教育

  中国的人均收入最终可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取决于人力资本存量。在决定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诸因素当中,教育是最关键的。  教育有三项社会职能:核心价值的灌输,生活技能的传授,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开发。生产越是知识型的,就越要求知识

如何看待粉丝经济 如何看待“卫生事业发展与经济不协调”?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月9日接受《光明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了卫生事业发展的“6个不协调”,其中“卫生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卫生事业长期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是第一条,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条。  这一现象属于经济社会

声明:《发展经济学期末试题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为网友无愧的爱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