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的位置对吗?”“我将来要往何处去?”“我是不是该考虑换个活法了?”类似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越来越多地困惑着当今的求职者。
当前,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越来越多的专业机构开始介入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服务,有些地方还出现了私人职业顾问;在一些大型招聘会上,也出现了职业测评的身影,许多应聘者拿着职业测评结果去找工作;许多高校开设了专门指导学生职业规划的课程……据了解,仅每年200万的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以及相关的指导和服务,就形成了一个10亿元以上规模的市场,由此引发了职业规划热的升温。
职业咨询师认为,职业测试像病人看病拍片子一样,对你的基本问题进行一个大概的锁定和诊断,但具体病情的分析需要在职业顾问一对一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职业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个量身定做的过程,每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都要考虑到它的周期性,所以也是一个不断修正和调整的过程。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与北森测评网(www.china-test.com)联合推出《北森职业规划系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依据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分析,对咨询者的思考、决策、行事方式深入剖析;二是职业规划报告,清晰咨询者的特质,选择合适的工作。
职业规划不是一个简单的设计。除了研究本人适合从事哪些职业、工作之外,还要考虑本人所在的公司可能给你提供哪些岗位,从中选择那些适合你本人从事的岗位。如果公司没有适合你本人从事的岗位,或者说,你所在的公司,不可能提供适合你本人的工作岗位,就应该考虑换工作了。作为公司的管理者,有责任指导员工做职业生涯规划,并且给出员工适合的职业通路。这样,企业才能人尽其才,员工才能尽其所能为公司效力。
做职业生涯规划时,还要把目光投向未来。综合考虑本人现在做的工作10年后会怎么样?自己的职业在未来社会需要中,是增加还是减少?自己在未来的社会中的竞争优势如何?在自己适合从事的职业中,哪些是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等等。
职业规划能够给人的发展带来帮助,市场也很巨大。但作为一个新兴行业,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
一位咨询者工作不太如意,他想知道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是留在现在的岗位好好干,还是该考虑跳槽了。他拿了好几份不同的职业指导机构为他做的评估报告,每个报告最后的结果都不同,甚至相互矛盾,弄得咨询者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谁了。
据了解,在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测评规划已开展了近百年,研究机构还对测试者辅之以长达10年的追踪研究,最长的追踪研究达75年。许多发达国家从小学开始,及早地进行职业规划。在美国,每个人从出生到大学毕业,都要参加几十次各类的心理测验。在日本,由专业人才服务公司RECRUIT开发的R?CAPFORTEENS职业生涯评估系统,去年一年就接待了12万中学生的测试。目前国内的职业测评主要是引进了欧美职业生涯规划系统,这种“引进”会因东西方价值观、翻译偏差等产生出入,本土化的修订远远不够。
计算机测试软件的可信度也都比较低,一些诸如笔迹测试、血型测试、声音测试等的科学性也还没有依据。另外,职业指导师队伍人员仍然奇缺,北京市具有职业指导资质的人员全加起来还不到450人,而每年北京人才市场求职人员约有200万人,二者比例约为1:5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