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区域内各省区经济普遍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高速发展。2011年,全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加权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0.5%、12.8%、14.1%和12.5%。2007年,国务院批复《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把东北三省(黑、吉、辽)与蒙东地区五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进行规划安排。随后,又陆续制定了《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等区域专项规划,为四省区间加强产业对接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政策保障。东北三省连同蒙东地区总面积达到14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2亿,并且煤炭远景储量超过2000亿吨的蒙东地区已成为了东北的能源大后方。
![国投瑞银新机遇a 东北经济一体化带来新机遇](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0250443182920.jpeg)
从2010年4月开始的东北四省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在两年多时间里已经取得不小成绩:四省区合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和支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开展合作。以煤炭为例,2010年辽宁从黑龙江调入煤炭2500万吨、从吉林调入100万吨、从内蒙古调入4000万吨,极大缓解了辽宁的能源缺口问题。而为方便蒙煤东进入海,内蒙古在辽宁绥中港口的码头、临港产业园区等合作已在2010年开始推进。2011年,东北振兴第一个跨省区合作项目东北东部铁路全线贯通,这成为东北东部加快发展和沿边开放的大动脉—东北东部10余座城市的大宗货物出海,能直接通过东部铁路进入丹东港进入黄海,而“丹东港也将成为面向整个东北东部最为便捷的出海口,‘十二五’期间将晋升为新的亿吨大港”。这种优势互补,解决了各省区单干时缺乏的生产要素,为经济发展助力。 按照“十二五”规划,在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同时,将重点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长吉图经济区、哈大齐和牡绥地区等区域发展。与很多区域不同的是作为我国重要粮食基地和木材产地的东北,也相当重视其生态环境,对于区域内的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制定了专门方案: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将分为两个阶段,共11年时间,近期为2010—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规划实施后,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将全面停止主伐生产,同时加强造林和中幼龄林的抚育,加强湿地和草原的恢复和保护,并逐步理顺林业管理体制。预计到2020年,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恢复,生态布局合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明显提升,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