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出处:中国《新闻周刊》 发表日期:2004-09-07 08:54:05.64 【摘要】 1994年至今的10年间,我国创造就业岗位超过8000万个;1998年至2003年,189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有关人士预计,今年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等目标任务有望全面甚至超额 实现。雪上加霜。继2003年就业难之后,眼下正在迈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们发现,即使能幸运地找到工作,获得的起薪可能比师兄师姐们当年毕业时降低了许多。 2004年大学生遭遇降薪寒潮
雪上加霜。继2003年就业难之后,眼下正在迈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们发现,即使能幸运地找到工作,获得的起薪可能比师兄师姐们当年毕业时降低了许多。
与此同时,已经跨入白领行列的职业男女也可能发现,几年来岁岁加薪的好日子也已远去。竞争者日渐增多,老板们愈发精明,2004将是职场的艰难岁月?继2003年大学生遭遇就业难之后,2004年毕业生们又遭遇了降薪寒潮。调查显示,2004年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将比去年降低25%~30%
虽然打着“无薪求职”的旗帜,刘风川仍然没有如愿进入成都威特电喷有限公司。
2003年12月21日,在成都的一次“双选会”上,刘风川和室友们——四川师范大学信息学院科技英语专业的6名应届毕业生,集体亮出了一份“无薪求职”的应聘书。
威特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张武承认,“无薪求职”吸引了他的眼球:“至少说明这些‘天之骄子’放低了姿态。”
事实上,刘风川们的“无薪求职”似乎只是一场模仿秀。这年的12月初,一些大学生率先在沈阳打出了“零工资就业”的旗号。他们希望用人单位能先给他们一个工作机会,试用满意后再谈薪水。
在刘风川们“无薪求职”的同时,相距不远的重庆,一所大学的毕业生在网上发出了建立“薪资联盟”的倡议,他们发出的帖子说:“为了我们敬爱母校的声誉,为了我们多年的寒窗苦读,为了抵制某些黑心公司的趁机压价,让我们联合起来组成薪资联盟,低于2500元/月的就业协议,坚决不签。”
这样的抵制倡议,理所当然会遭遇市场的嘲笑——如果按照这个标准,90%以上的大学生都会找不到工作。北京大学课题组在2003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只有1550.7元。其中月薪在1000元以下的占40.9%,1001~2000元的占45.5%。
“无薪求职”与“薪资联盟”,是2004届大学毕业生创造的新语汇,它们反映了继2003年就业难之后,2004年大学毕业生一个新的焦虑:薪水。
280万毕业生的薪水之忧
在众多的求职者中,张武特地与刘风川谈了十多分钟,但他最后并没选择这位标新立异的大学生。
虽然“无薪求职”未能成功,但刘风川告诉记者,他们宿舍的6名学生最终都找到了工作,去向多数是当老师,“因为这种工作比较稳当”。他们由此成为中国2004年280万大学毕业生中较为幸运的一员。
中国教育部说,到今年9月份,毕业生就业率要超过70%,抛开对指标的争议不谈,这仍然意味着至少有80多万大学生自离开校园起就加入了失业大军。
即使找到了工作,薪水也让学子们忧心。人力资源机构“智联招聘”发布的数据说,2003年届大学生的毕业起薪比往年低了30%~40%。
国家人事部很快声明,这一数据是没有依据的。但它并没有拿出数据否认大学生毕业生起薪下降这一趋势。著名人力资源公司北京外企太和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发布的报告也预测,与2003年一样,2004年度应届毕业生薪酬水平依旧低迷。这家公司的调研显示,2004年的毕业生起薪将比去年下降25%~30%。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介绍,从1997年中国第一次高考招生超过100万开始,到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大学生已经达到212万人,2004年则会有280万人毕业,比2003年全年净增约70万人,增长超过30%。
就业岗位的增幅显然赶不上这一速度。虽然大学生就业率的最新数据还未公布,但毕业生们对此早有“自知之明”。据新华网于2004年2月12日开始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截至到5月26日,受调查的8276名毕业生中,有4908人——占59.30%,认为今年的就业形势比以往更差。
“确实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划分就业这块蛋糕了”,人力资源公司前程无忧市场部吴赛嶷对本刊记者表示。
前程无忧预测,到2004年的大学毕业生年薪约1.6万元(不算年底分红),即平均每月1333元,这个数字低于2003年。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研究生晓萍已经找到了接收单位,可却没有喜色。她们班上有46名学生,除去到国家机关做公务员的变化不大之外,到企业、事业单位的多数发现起薪降低了。
晓萍说,如果想留京解决户口问题,一般的起薪都不高于3000元,一个同学去了北京一家银行,起薪是2600元,但在过去进银行的都是3000~4000元。而薪水稍高的企业既没有编制也没有福利保障,“感觉比往年苛刻了很多”。
按照往年的惯例,像北大、人大这样的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的起薪可以达到3000~4000元,但是现在平均降低了1000元左右。
大学生降低期望值
其实,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也在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期望,尤其是调低了对薪酬的预期。
中华英才网分别在2003年和2004年对高校尤其是名牌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做过调查,结果发现,2003大学毕业生的期望薪酬多数在2000元~3000元,占总人数的28%左右。其次,期望能拿到1000~2000元的约占21%,期望3000~4000元的约占15%,4000~5000元占到10%。而薪金要求在1000元以下的人数仅占1%。
但2004年的数据有了明显变化,薪金期望值在1000~2000元的毕业生成为主流,比例高达35%,比去年高出14个百分点,而薪金期望值在1000~3000元之间的已经占到总人数的62%,远远高于去年的39%。
在今年北大2004年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上,北大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说道:“现在的毕业生基本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不再盲目地追求高薪,像北大今年已经签约的300多名毕业生中,有个别毕业生月薪才1000多元也签约了。”
复旦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许玫在强调“目前复旦的就业情况就不错”的同时,也坦言,重点大学情况要好一些,普通大学的学生去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居多,情况会不同。 “目前仍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或许会在将来降低标准,比如选择一些薪水下调的中小企业等等。”但据许玫介绍,复旦学生对就业的预期值也有下调的趋势。
许玫说,现在复旦已有一半的毕业生找到了工作,他们的薪酬水平没有太多降低。“找到工作的一般都是成绩好、综合素质好的学生。”据她介绍,他们的去向多数是跨国企业、政府机关以及效益好的国企。
据中国人民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文老师介绍,这是因为政府机关的薪酬水平稳定,而大的跨国公司和国有企业具有固定的薪酬体系,不会轻易因为毕业生的供应增多而变化。
“好的企业也会选择高端人才,尽管现在大学生毕业的人数在增加,但是高端人才的供应变化并不大。”著名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华信惠悦的分析师赵宇静说:“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公司整体的薪酬体系,大的企业会从长远考虑这个问题。”
不过,赵宇静也指出,对人才要求很高的银行业、证券业、金融业等等如今也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因此起薪会有所降低。一般来说,企业的薪酬水平是依据行业内其它公司的薪酬制定的,外部竞争激烈可能导致整个行业的薪酬下调。
举例说,IT行业的大学生起薪有所降低。据了解,大的门户网站支付给2004年毕业生的起薪相比过去平均降低了1000元。
而且,政府机关和大型企业招收的毕业生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学生流入了其他企业,他们是降薪寒潮最真切的感受者。
太和顾问说,降薪并不意味着大学生素质降低,而是企业的选择更为理性。
多家人力资源机构向本刊表示,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回归, 由于毕业生的供过于求,以及高等教育本身的结构性矛盾一时难以改善,就业难和薪资低迷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善。据预测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很可能达到340万人,而全球经济目前仍处在萧条时期。曾湘泉说,大学生起薪下降、白领薪酬增长率下降是必然的,而且不能排除再降的可能。大学生们需要为此做长期心理准备。
90年代中后期的经济高速增长期,其中也有不少经济过热的成分,反映到教育投资上,其回报猛然增高,而且是过高。“当时有不少学生一毕业就拿月薪1万元,年薪有上20万、30万的,一年就收回大学教育投资还绰绰有余,像国外一般需要10年到15年才能收回大学教育投资。”曾湘泉认为,5到10年应该是一个比较正常的期限。即使如此,上大学仍然是一项划算的投资,“你看月薪5000元以上有多少低学历?”
大学生多数是“废物”?
虽然毕业人数的持续增加使得大学生的含金量在不断降低,被认为是大学生就业难和起薪降低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有人并不把就业压力完全归因于扩招。
“我是北大毕业的废物,像我这样的废物北大每年会生产很多。很多北大学生不仅丢掉了人文精神,连生计都成了问题。”最近,一个署名“黑狐狸”的网友在“一塌糊涂BBS”上发布了一个名为《我是北大培养的废物》的帖子。在2004年就业季,这一惊人之语在网上引起很大反响。
在就业的寒冬中,许多大学生将原本对于就业难的抱怨,指向了对于教育本身的反省。
“黑狐狸”是北京大学1997年届毕业生,他说,应试教育、智商迷信与名校崇拜,是中国教育的三大毒瘤,今日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与这三大毒瘤进入晚期,毒性发作密切有关。
他认为,今日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不能简单归结为扩招,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教育体制中固有的弊病。许多大学,包括名牌大学,培养了大批无法与市场对接的废物。而在扩招前,这种弊病被大学生数量相对较少而白领岗位相对充裕的事实所掩盖。可眼下,这种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白领岗位不见增长而大学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遭遇就业寒冬在所难免。
“黑狐狸”的“废物论”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既无基本技能,也还没有建立与人相处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等,本身就很难“估价”。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说,一方面毕业生在增多,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在计算用人成本。因为担心毕业生在一两年之内很难适应工作,更多的用人单位不愿意支付培养成本。他们更愿意选择有工作经验的员工。
这也正是张武最终没有接纳刘风川的理由。在交谈中他发现,刘风川在实习及社会实践中并没有市场营销方面的经验,甚至对市场营销这项工作也没有太多的考虑。张说,虽然刘是“无薪求职”,但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人力对其培训,企业投入的成本反而可能增加。他建议说,高校应该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让学子们在学校即与社会开始对接。
对此,任占忠也认为,高校理应尽快做出调整,在设置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等多方面面向市场改变,比如可以增加学生实习、勤工俭学等接触社会的机会,免得“他们在毕业时连一份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