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地冻,地热能否合理运用? 进入2012年11月,北京突降的大雪直接导致京藏高速八达岭路段最厚积雪达80厘米。11月3日夜开始,北京大部地区开始2012年下半年首场降雪,河北、山西、内蒙古局部地区出现大到暴雪,中央气象台在11月4日6时已将暴雪预警等级升级至橙色,其中北京延庆县遭遇1960年以来的最大降雪。 同样,欧洲、北美地区,降雪已经司空见惯,人们披着厚厚的羽绒服,带着看不见头发甚至是脸蛋的羊绒帽,在零下30-50度的银色城市中穿梭。每年圣诞,北纬地区的国家和城市,都将和“雪人”一起渡过,全球在夏天变暖,而在冬天则更寒冷。 相比地上的天寒地冻,地下一年四季都烈火熊熊。在亚洲,大约每增深100米,则温度增高2.5℃;在北美洲,约每增深100米,则温度增高2~2.5℃。于是,地热能否被人们合理利用,这个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陆特能源落成首个地源热泵开放式研究基地
![土壤源地源热泵技术 全国首个开放式地源热泵研究基地落户江城——陆特能源武汉科技大](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024409005535.jpeg)
地源热泵作为新能源行业中至关重要的一块拼图,一直缺乏市场的关注。同时,它还遭受着同行业各类不公平的批评和歧视(如地热会改变地下水的质量和健康安全,地热会使得土质疏松),这使行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究竟地源热泵是天使还是魔鬼,陆特能源用实际行动,有力地回击了这些“流言蜚语”。 2012年11月30日,陆特能源武汉科技大学地源热泵研究基地落成典礼在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隆重举行,这标志着全国首个开放式地源热泵研究基地正式落户武汉。湖北省及武汉市相关政府部门领导、全国暖通行业专家、知名设计师、大型房地产企业领导、武汉科技大学教授代表、英国巴顿—威尔莫国际公司 、GE公司代表等120余人参加了落成典礼,并参观了研究基地。 陆特能源武汉科技大学地源热泵研究基地是浙江陆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斥资建设的首个产学研一体化的地源热泵专业研究基地。该研究基地依托武汉科技大学城建学院强大的专业师资力量及陆特能源强大的设计研发工程实施能力,整合武科大原有的风冷热泵实验室资源,并新建了包含冷却塔的混合式地源热泵系统,旨在打造一个集地源热泵系统实验和教育于一体的研究基地。 研究基地除能为武汉科技大学教学楼提供真实的冷暖空调节能舒适性体验外,还能针对地源热泵系统的勘察设计、工程施工、运行监控及能源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创新研发,从而为建设安全高效的地源热泵系统提供软硬件平台,为地源热泵系统的教学培训和展示示范提供生动的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陆特能源武汉科技大学地源热泵研究基地率先在建筑节能产业中探索开放式研发平台运作模式,网聚建筑节能行业精英和科研合作机构,尝试通过研究基地平台实现陆特能源、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供应商之间研究数据资料和成果的共享,实现地源热泵等建筑节能技术与服务的创新,实现产业内的资源共享与整合,实现产业创新水平的提高。 未来绿色新能源,不能没有地源热泵 资源的日益短缺、环境的不断恶化,地球的健康指数正持续下跌。人类惊慌于地球的现状,也渐渐发觉,能够拯救地球的只有人类,但低碳节能事业从来都不乏崇敬者,却鲜有心无旁骛的长期追随者,作为陆特能源的CEO,夏惊涛就是其中的一个。 自2005年创建浙江陆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来,夏惊涛始终坚定的走低碳节能之路。在夏惊涛看来,任何的发展都是需要跨越万千阻碍的,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强大的实力,所有的困难最终都是会成为成功的催化剂。在其奋斗的6年多的时间里,夏惊涛带领他的团队累计完成了工程量600多万方,累计为人类减排事业节电93532889度,节煤37413吨,减少碳排放93252吨。 地源热泵推升第三次工业革命进程 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久将会进入世界每一个角落,届时全球都将全力推动新能源的生产、研发和运用。由简单、单一的新能源产品,形成新能源产业,再到聚成新能源氛围,直至最后形成新能源与城市建筑一体化。 目前,太阳能光伏已经成功进入城市,进入企业包括一些酒店以及智能化建筑领域;空气能也从原本的零市场,成长为现在全年60亿的市场份额;新能源汽车已经由城市公共设备慢慢过渡到终端消费者;各个新能源行业都有蜕变、孵化的过程,一旦破茧而出,世界经济将更上一层楼。 未来,地源热泵一定会协同其他新能源推动全世界低能耗、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低碳城市化的发展,为人类子孙的幸福生活,营造一个更绿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