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商业→社会,这是《东方酒业》认定的名酒六十年来不同历史时期推动行业发展和促进产业升级的三种基本力量。 1952年“中国名酒”的诞生,恰逢政府致力于酒类专卖制度的建立。酒类专卖是我国酒政史上极为传统的一项制度。历史上,政府多采用开展各种评酒会的方式提升产品品质,繁荣消费市场。新中国酒类专卖制度的实施,同样使得行政力量对于白酒产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时,政府不仅主导着白酒的生产和科研,而且直接推动白酒市场的发展。 1952年首届全国评酒会将品质、工艺、市场、文化确立为评选的四大指标,在现在看来司空见惯,但在当时却对白酒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据北京市糖业烟酒公司(前身为华北专卖事业公司北京分公司)一位退休的老干部回忆,当时白酒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国内外知名的品牌更是凤毛麟角。甚至在1958年之前,从事酒类专卖工作的同志们都说不全四大名酒的名称。因为当时的白酒生产以作坊式生产为主,大部分名酒的销售半径也仅限于当地市场。“中国名酒”后来畅销大江南北,则是在酒类专卖制度的推行过程中逐渐形成。 回顾历史,评酒会模式作为我国酒类专卖时期推进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开启了白酒迈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新时代,使得白酒成为当前硕果仅存的中国传统民族产业。他不仅直接成就了白酒业十七大中国名酒企业,也在客观上为白酒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当中国经济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酒类专卖制度渐渐因为不适应经济发展而退出历史舞台。我国的酒政也由计划经济适用的专卖转向市场经济适用的税酒。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部分白酒企业由于商业意识启蒙较早,逐步走向市场。而市场繁荣的需要和专卖制度的瓦解,也为民营经销企业的崛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生产企业与经销企业的初次联合,激发出不可遏止的经济能量。此时的白酒企业,只要市场意识清晰,并寻找到一个流通大商合作,就能使得渠道洞开,销量扶摇直上。同样,市场的快速增长与行业的粗放式发展导致一系列遗留问题的爆发,所以在上世纪末,白酒在经济规律作用下,经历了相当长的蛰伏期。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入,商业主导的作用日益强大,商业力量之间的竞争则愈演愈烈。商业力量主导下的白酒产业发展变局中,在名优酒企业推动下,产业不断实现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名酒企业战略从单一的商品经营,升级为以品质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的综合实力的竞争,产业从单一企业向集群化发展;在骨干经销企业作用下,市场不断实现资源优化和模式更迭,全渠道模式、平台化模式、全产业链模式、电子商务模式、产品金融化模式不断涌现,极大丰富和提升了酒类流通市场的价值形态;在消费升级影响下,总量提高和门槛提升并举,进而不断激发行业关于产业未来命运的无限遐想。在三股力量的综合作用下,白酒的竞争模式从产品竞争、品牌竞争和企业竞争最终升级为供应链竞争的高级形态。 总结中国名酒60年,前30年的命运受惠于行政力量的支持,后30年的发展得益于商业力量的增长。而未来相当长的若干年,社会的力量将最终主导白酒行业的发展。《东方酒业》所理解的社会力量,包罗万象而体系严密,其中既有以消费为主导、以商品、渠道、价格和促销为主体的市场因素,也有政府、公众和金融所承载的非市场因素。 社会力量的作用已经端倪初现。例如2012年白酒业初现的若干危机事件,迫使全行业必须正确面对和处理媒体、政府和公众的各种猜测、质疑和责难。这是白酒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名优酒企业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所必然面临的全新课题。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经营不仅需要品牌商品市场化,还要实现人才市场化、管理市场化、资本市场化和公关市场化。 这也许正是白酒行业历经“名酒六十年”发展之后,必须在前行当中学会面对和解决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