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市场经济中,品牌与价格基本成正比,越具有品牌知名度的商品,价格越高,反之,亦然。因为品牌代表了高品质、安全感、信任度以及价值认同,理应获得一定的“品牌溢价”而卖得更贵。但在医药市场,这一符合市场普遍认同的“法则”被颠覆了。那就是,药品的品牌知名度与价格高低无关,甚至成反比。 我国的药品定价采取两种方式:其一,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定价,这个权力掌握在国家的发改委手中,由发改委的相关“专家”通过相应的标准进行定价。政府定价的药品分为两部分,一是《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所列药品;二是医保目录以外的生产经营具有垄断性、特殊性的药品,包括:专利药品、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按国家计划生产并由国家统一收购的避孕药品和器具、计划免疫药品。其二,企业自主定价,并向物价部门备案的价格形成机制,采取这类定价方式的药品主要是OTC及一类医疗器械。 这种以政府定价为主体的“二元定价机制”,造成了药品价格的扭曲。使得品牌知名度高的药品的价格反而比知名度低的药品价格更低,尽管其成份、剂型、规格相同。比如10g装的曲米新乳膏,像白云山、顺峰药业等品牌产品一支不到2元,而其他不知名的同规格产品售价高达3元以上。这种扭曲现象有其政策及市场的双重因素。 第一,在政府定价或者是政府指导定价的范畴内,总共有四个定价层次,分别为:原研药、标准起草、GMP、普通药品。在同一个定价层次之内,只要是成份相同、剂型、规格相同,政府给出的定价是相同的。这种定价方式充分考虑了药品的特殊性,即社会属性,但忽视了其应有的商品属性对价格的调节功能。在现有的医疗体制下,价高的产品更受到青睐,更容易占领市场,因为药品的真正使用者,即消费者并没有太多的选择权,只能被动地接受医生的处方,而医生是当今最大的药品一线销售群体,造成了医生只认价格空间,不认品牌的“无言结局”。因此就出现了哈药、华药、广药等知名厂家的药品价格都小于等于一些小厂家的药品价格。 第二,在企业自主定价的范畴内(以OTC产品为主),企业所定的价格基本上与同类型的药品中的最高价看齐。因为只要规格、成份、剂型相同的药品,不管知名与不知名,最高零售价是相同或相近的。 当这些产品都推向市场而进行同台竞技时。由于消费者对价格敏感性较低,各药品零售商更容易将不知名的药品以价格的上限卖给消费者,以获取高毛利空间。同时为争抢客源,将价格敏感度高的品牌药进行降价“祭旗”,以吸引消费者,导致品牌药价格越卖越低。因此就造成了“品牌药低价,而非品牌药高价”这样的“市场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