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猜谜式地阐发隐藏于影片中每一处细节的微言大义,寻觅关于人的神性和兽性、理性与感性之关系、各类宗教及东西方文明的比较等人类终极命题的破解密码对应于“索隐派”;梳理影片中情节和隐喻的对应关系,考证两个故事的破绽之处并想当然地认定这些破绽是李安故意设置的,进而挖出所谓的第三个故事——少年派食母以求生对应于“考证派”。 正如“索隐派”和“考证派”偏离了《红楼梦》作为文学和美学研究对象的正轨,上述对《少年派》的解读同样是避重就轻、买椟还珠式的,跑了题。尽管这些解读作为自成体系的一家之言,事实上也丰富和发展了影片的内涵。
![暗夜精灵战役影子之球 灵肉之役](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0242869541529.jpeg)
关于主题,我的理解是:这是一部聚焦心灵的影片,贯穿全片始终的是对信仰的诘问。从上一部《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开始,李安似乎已不满足于好莱坞式的叙事模式,或者说,他更希望超越故事,讲述精神文化现场。这一现场在前者那里表现为加法,当一颗渴望自由的心灵遭遇音乐节的机遇,它如何实现对单调沉闷生活的反叛;在少年派里则表现为减法,剔除掉所有的社会背景和宗教仪式,在少年派的内心之幕上展示搏斗与挣扎。 影片开端即是一大段关于信仰的铺陈,分别讲述少年派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相遇,进而产生信仰的故事。对一部好莱坞商业大片而言,这个开头稍显冗长和沉闷,但对李安和这个故事而言,却是必不可少的铺垫。它首先指出宗教和信仰的区别,避免将宗教和信仰混为一谈,少年派借助三种不同的宗教均能接近信仰,那么将宗教和社会背景完全抽离,信仰将面临怎样的境遇?于是少年派被李安带到海上,遭遇海难,在一艘救生艇上开启漂流之旅,陪伴他的只有一只孟加拉虎。由此,人类如何面对“心中之虎”的古老命题借助最新的3D技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正是人类生存困境的绝妙寓言,而派与虎的相生相克恰恰是“天人交战”的完美图解。少年派不仅要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中求得生存(钓鱼、收集淡水等),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跟自己的心灵交谈抑或作战。在信仰的见证下,少年派与“心中之虎”的关系历经恐惧、对抗、驯化、依存四个阶段,最终漂流到墨西哥的海滩上获救,而少年派的生还之日就是“心中之虎”离去之时,信仰经此一役,愈显重要。在影片结尾,面对日本保险公司探员的质疑和追问,少年派讲述了另一版本的漂流故事(象征人性之恶),这一反转既是叙事的深化,同时也是电影主题的升华,两个版本中动物与人的对应关系只是故事层面的障眼法,它直接催生出对观众的追问:你更喜欢哪个故事?或者说,你更愿意相信哪个故事?记者和探员的选择(有老虎的故事)泄露了李安的信仰观:不失赤子之心的怀疑论者,尊重信仰,渴望纯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当记者做出选择时,派回答:所以你跟随上帝。这禅宗公案式的问答,将流连在李安的世界宗教之旅中的观众们,最终带入东方的禅境,这向善的劝谕也将使更多的人选择跟李安站在一起。 追问信仰,探寻人生的终极意义,此类母题并不鲜见,它总是在古往今来各类作品中反复变奏,比如歌德的《浮士德》、黑塞的《荒原狼》、尼采、叔本华、萨特、加缪等人的著作……作为这一行列的新成员,《少年派》的贡献在于,将3D影像与哲学性思考熔于一炉,实现了技术与叙事的完美拥抱。在信仰普遍缺失,以回避精神生活为常态的当下中国,李安的和风细雨是对心灵荒漠的一场滋养,是开启内心之锁的一把钥匙,正因此,由影片引发的解读和热烈争论多多益善,我愿意把这一现象的原因解释为“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