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又是博士从政热。其实,这是一种十分不好的现象。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体制创新。
博士从政,并不能体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博士有博士的素质,而从事领导却需要领导所要求的素质,二者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博士的素质最突出的表现是业务素质;而领导所要求具有的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它不仅包括业务素质,还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等。政治素质是政治实践的产物。而博士生大多是从学校走向学校,学校教育只会培养人们理论上的政治热情,并不能使人必然具有实践上的政治智慧。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需要一个过程,弄不好会走向反面。道德素质从根本上说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在学校里有道德并不能保证在社会上有道德;在理论上有道德也不能保证在实践上有道德。另外,心理素质也与长期的实践锻炼有很大关系。这里,也许有的同志会说博士的业务能力强。问题是在实际中博士所熟悉的业务与从事领导所要求熟悉的业务并不一定等同。博士生从政,有许多是学非所用。如果专业对口,让博士生担任领导,并不是不可以,在其他素质都受具备的条件下,可应优先考虑之。如果专业不对口,则对个人和国家都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对个人来说,辛辛苦苦学了许多年专业,到头来实践中又用不上,一切又得从头开始。对社会来说,一方面是浪费了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博士生并非马上就能适应领导工作,这中间有一个磨合过程,这个过程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损失。
另外,在当前教育体制仍存在许多问题的情况下,博士生积极从政,也会造成文凭市场供给和需求的不均衡,其结果会导致“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这对中国的教育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目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假文凭现象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这与提拔干部重视文凭也有一定关系。
再者,在体制不顺的情况下,有些博士生在当了领导后,会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从事“高层次”腐败。懂会计的,就更会知道如何做假账,懂法律的,就更会知道如何钻法律的空子。这种情况无形增大了社会反腐败的发现成本,从而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更大。
博士从政热,有其多方面的原因。从制度方面来看,产生博士从政热的根本原因是官本位体制。所谓官本,就是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当官。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是产生官本现象的根本原因。“千里去做官,为的吃和穿”;“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导致“学而优则仕”,只能是以官为本。
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任何人都是“经济人”,都在追求“名”和“利”,都在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在经济市场上,经济主体是“经济人”,在追求利润和效益的最大化;在政治市场上,政治官员也是“经济人”,也在追求着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同样,对知识分子而言,也是如此。知识多并不一定保证道德水平高,所以知识人也不一定是道德人。这里经济主体、政府官员、知识分子各有不同的效用偏好函数,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追求个人效用函数值的最大化。当然,从全社会的角度看,追求“名” 和 “利”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是社会的活力之源。如果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无所事事,不求上进,这个社会就不会有活力,从而也就不可能有进步。有些同志将社会上产生的许多问题归罪到有些人太追求“名”和“利”上,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产生问题的深层根源是在“游戏规则”上,是在导致如何追求“名”和“利”的制度上。良好的社会制度应当按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大小分配“名”和“利”,而不是相反。否则,只会导致“逼良为娼”,“劣币驱逐良币”。目前,博士从政热,对博士生本人而言,无可厚非,这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但这毕竟对国家和个人而言都是一种资源浪费。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体制创新。应当形成一个公平性和竞争性的用人制度。应当建立一个合理的选拔机制,让那些经过实践考验,真正具有领导能力、具有优秀品德,并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同志能真正走上领导岗位。合理的用人制度应当是每个人各尽所长,各尽其才,各尽所能。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人力资源实现总体配置最优。
从用人单位方面来看,目前,有些单位在选拔领导干部时所表现出的博士偏好,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不从单位实际出发,办事凭想象,理论脱离实际。另外,有些单位提拔博士,也并非是真正要重用人才,而是领导作秀,是为了领导个人的升迁,而不是为了单位的发展。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也是制度。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博士不能博仕。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破解官本位体制。全社会应形成一个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同时也要真正用好人才的良好氛围和有效制度。从长远来讲,国家的发展根本要靠技术、靠人才,所以,应当多出博士,但不能形成博仕。诺贝尔奖只能靠博士,而不能靠博仕。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研究水平在全世界并不是很高,有许多大量研究工作需要高层次人才去做。所以,国家应加大教育和科研方面的投入,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切实想办法为科学技术人才提供优厚待遇,让他们安心科研,用其所长,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另外,政府也应彻底转变职能,应向公共服务型方向发展。总之,如果不从体制上进行有效创新,结果博士仍会积极去博仕。
通信地址: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 邮政编码:730070 电话:0931-7765681 职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