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惊动中央 从《走向共和》到品牌创新
原载于作者专著《品牌三藏》谈到品牌创新,就务必回到前面提到的“众口合一”,众口要合一很难,除了难在立身处世的“知行为一”,更难在事物内在的变化与面对环境变化的把握。如同四季的周而复始,草木的花开花落,万物都遵循着其自然生长的内在变化。没有始终不变的静守,只有永恒不易的变化,从自然到社会,莫过于此。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王朝兴衰替代,都伴随初起的奋发图强、文治武功,之后,由鼎盛走向衰亡……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又都在不断演绎着由创新而成长,因成长而固守,因固守而衰亡的故事。而这些,不因外界的环境影响,只是生命内在发展规律的始然,于草木如此,于人事、于品牌亦如此。那么,品牌,你把握到生命的变化了么?面对环境,随着时间流逝推移,一个品牌,它所生存的条件是改变的,伴随时间、环境的变化,原有目标客户群的构成、市场属性同时发生着改变。同样定位于年轻人的品牌,不得不面对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他们的消费需求迥然不同。在一个市场时代,可能我们服务的目标客户群定位于年轻人,但是多年之后年轻人也会变老,成为其他目标客户群的主体,随之取代的是具有新个性特征的年轻人,年轻人的目标客户群没有变,变的只是目标客户群里的年轻人。中国有一句古话“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次一次的轮回,目标客户群没有变,但构成目标客户群的人是在变动的,作为一个品牌,要么服务固定的人,要么服务固定的市场,而这时,品牌需要创新。
“众口合一”的要旨是品牌消费者、品牌自身、市场第三方的三口合一。面对变化的环境,需要对构成品牌核心的要素,或者增加或者减少,通过增加减少实现三口的统一。那么增加也好,减少也好,这个过程都称为品牌创新。关于品牌创新,不得不谈到几年前,央视播放的一部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不仅是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荣辱的爱国史剧,更是一部关于品牌创新的国学。晚清末年,以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运动伴随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失败告终,是继续封建专制,还是君主立宪,或是走向共和?摆在清王朝这一国家品牌面前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彼时,国家品牌的外部环境,已经远别于几千年来的中华帝国品牌环境。世界变小了,清王朝的竞争对手,不再是饥贫弱小的亚洲各国,而是经济、军事、技术、制度,远远优于自己的西方列强,环境变了,清国的品牌核心不变行吗?他的品牌核心是否反映了这种变化?或还是继续以往的品牌内涵?要么自变,弃专政走宪政,反映这一变化,走品牌创新之路,要么败于竞争,被历史替代。那么,品牌创新的原则是什么?是品牌核心价值的三要素,品牌创新取决于是否符合品牌的企业价值观,是否符合品牌消费需求,是否有利于品牌竞争策略的差异。遗憾的是清王朝失败了,当环境已经迫切要求他放弃专政走向宪政的时候,清国的品牌核心放弃了选择。这种放弃源于彼时的清王朝已经不是康乾盛世时的清帝国,品牌内涵的核心价值观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衰亡……那么不创新,则灭亡,人如此,品牌亦如此。面对变化的环境,品牌创新是品牌生命中再次取舍、抉择的过程,它需要始终如一地围绕品牌的核心、内涵,有所为,有所不为。谈到这里,关于品牌的生命的话题告一段落。品牌如人,有自身的少年、成年、老年,在品牌的生命中,有少年的品牌定位、品牌个性,成年的品牌格局、品牌结构,老年的品牌延伸与品牌创新。做一个品牌很难,在品牌一生的每个阶段中,都有不同的品牌内容与问题。无论面对某个品牌的个性、品牌结构、品牌创新,还是一个人的理想、实现抱负、生命始终,在变化成长中都要坚守品牌的核心,变化于形,执著于心。
更多阅读
从《太史公自序》看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 太史公自序读后感
从《太史公自序》看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摘要:司马迁的《史记》是被公认的“史家之绝唱”,司马迁本人也曾用“成一家之言”来概总自己的写作目的。通观《太史公自序》我们只可以粗略的看出司马迁“一家之言”有这样的三个意思:一是
从《挑战主持人》里走出的主持人 挑战主持人 李思思
9月1日起,央视三套全新改版,实行新的节目编排,五档节目惨遭淘汰,其中2000年开播的《挑战主持人》是被淘汰的节目中开播时间最长的,10年来为央视选拔了不少优秀的主持人,让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名嘴是从《挑战主持人》走出来的。尉迟琳嘉尉迟琳
从歌剧《洪湖赤卫队》到电视剧《洪湖赤卫队》 歌剧洪湖赤卫队歌曲
从歌剧《洪湖赤卫队》到电视剧《洪湖赤卫队》大足中学 蒋作灿2010年7月19日歌剧《洪湖赤卫队》(以下简称《前洪湖》)描写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湘鄂西工农红军、赤卫队与国民党反动派及湖霸进行斗争的故事。该剧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中
从《青松岭》到“阴谋电影”——历史、类型与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2011-06-27 01:57:02经过1963年至1965间的一系列批判文艺作品和文艺理论的运动,1965年对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1966年4月10日中共中央批发《林彪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记要》后,文化大
论剧情片对传统纪录片手法的借用——从《冷酷媒体》到《二十四城 纪录片的表现手法
论剧情片对传统纪录片手法的借用——从《冷酷媒体》到《二十四城记》【内容提要】 剧情片与纪录片有着明确的身份区别,但文本形式上却有着模糊的边界。本文通过对美国电影《冷酷媒体》和中国电影《二十四城记》的对比分析,说明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