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是识别和衡量人才是否勘当重任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我国早在汉代就确定了刺史六条,用以监督和考察百官的政绩与行为,并把它立为百代不易的良法,可见,对人才的考察由来已久。
周亚夫可是汉景帝的股肱重臣,他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立下了赫赫战功,以后又官至丞相,为汉景帝献言献策,也算是忠心耿耿了。可是汉景帝在选择辅佐少主的辅政大臣的时候,还是把他抛弃了,原因何在呢?
在古代的时候,每个皇帝年老之后,皇位的继承问题就空前复杂起来,碰到每个皇帝都会费一番心血,汉景帝就碰到了这个问题,当时太子才刚刚成年需要辅政大臣的辅佐,汉景帝为此试探了一次周亚夫。
一天,汉景帝宴请周亚夫,给他准备了一大块肉,但是没有切开,也没给他准备筷子,周亚夫看了,很不高兴,就回头向主管筵席的官员要筷子,汉景帝笑着说,丞相,我给你这么大一块肉你还不满足吗?还要筷子,真是讲究啊。周亚夫一听,赶紧摘下帽子,向皇帝跑下谢罪,汉景帝说,起来吧,既然丞相不习惯这样吃,那就算了,今天的宴席就到此了。周亚夫听了,就向皇帝告退,快步出了宫门。汉景帝目送他离开,并说,看他闷闷不乐的样子,实在不是辅佐少子的大臣啊!
汉景帝试探周亚夫的方法可以说是很巧妙,辅佐少主的大臣,一定要稳重平和,任劳任怨,不能有什么骄气,因为少主的年轻气盛,万一有什么做得过分的地方,只有具有长者风范的人,才能包容这些过失,一心一意的忠贞尽责。从周亚夫的表现来看,连老皇帝对他不礼貌的举动,他都不能忍受,一副很不高兴的样子,以后又怎么能包容少主的过失呢?赏赐他的肉,虽然不方便食用,但在汉景帝看来,他也应该二话不说,把它吃下去,这表现了一个臣子安守本分的品德,他要筷子的举动,在汉景帝看来就是非分的做法,到辅佐少主的时候,会不会有更多非分的要求呢?这是汉景帝不能不防的,所以汉景帝果断的放弃了周亚夫。
汉景帝的这种见微知著的“察人术”引申到现代的HR管理上,就是要注意细节。作为企业领导者,要学会从细节处考察人才。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它也同样适用于人才的选择上。在企业当中,日常做得最多的还是细节性的小事,惊天动地的大事毕竟只是少数。因此领导者考察人才时,最应该注意的是员工平时在工作中的细节问题。所谓“见微知著,因小见大”即是指此而言。
吴子说:“短者持长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给主谋。” 如果说HR管理的一般法则是科学,那么对人才的细节考察就是艺术。“好瓦匠没有用不了的砖”。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必须要能量才用人,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那么,如何从细节上考察我们的员工和干部呢?这就要求领导者要善于从多方面加以考察:
一、工作经历和成绩:工作经历和工作成绩当然是最主要而且最客观的因素。磨砺和经验就是一个人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内部意见,也就是其工作伙伴或者有联系的人员的看法和印象,这些意见可以剔除你的一些主观因素,当然,领导者在利用这些意见判断时,也要剔除其中的一些主观因素才行。
三、外部意见。有你的供应商和客户那里得到的反馈往往比内部意见更加客观。
四、个人意见,征求员工对个人的看法,“性格决定命运论“虽然有其偏颇之处,但现代社会心理学表明,当一个人在头脑中经常把自己想象成某种人时,他的言语和行为就会自然表现出该人的倾向,他的人生道路会自然不自然地朝着该方向发展,员工对自己的评价有时便可反映出他的一种努力倾向。
另外,领导者在考察员工,选拔干部的时候,还可以在平常的生活中观察到。一个人在工作中可能有所隐瞒,但是在平常生活中的一些不经意的细节中可以洞察到他的本性。但是从生活细节上去观察人、识别人,通常会带有很大的经验性,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者要具备敏锐的眼力,发现别人不容易发现的特点,能在转眼即逝的言行中发现某个人的隐蔽特征。但是身为领导者,在考察部属的时候,也不能以偏概全,单从一件事上来下定论。作为一个正常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利己主义和机会主义思想,领导对工作结果的看法很容易影响部属的工作作风。因此,在员工的工作绩效上应该以一个时期的多件事情进行考核。就如毛泽东所言:“一个人做得好事越多,是好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实时比较,对人的评判才能比较科学。
因此,现代企业的领导必须学会从外到内去认识人的质性,也就是从外表的仪态、容貌、声音、神色、眼神、举止等观察其内在的精髓。只要注意锻炼自己观察细节的能力,事事留心观察,时时睁大双眼,从别人不留意的细微之处来考察,领导者就能练就一双辨别人才的“火眼金金”,也就不难发现每个人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