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是产业链经济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按照吴季松博士的观点,循环经济理论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因此,循环经济的实质是指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存在充分利用的产业链。
循环经济理论不仅仅只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们在讨论循环经济时还仅局限在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的领域。其实只要有资源存在的地方,就有资源利用的问题,也就有循环经济的问题。例如,生产领域的资金流通问题,可以以物物移货的形式充分利用资源节约现金流。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节约与再生人力资源的问题。因此,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也存在着循环经济的问题。
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着开发的价值产业链条和管理的产业价值链。也遵循着循环经济理论。以下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次讨论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循环经济问题。
一、从教学的微观层面上看,教育资源再生利用上有小先生制、教学辅导的接对子、教学产品的多样化、教学过程最优化等。
小先生制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在普及教育运动时由于缺乏老师,大力提倡以学生来教成人普及文化的一种教育运动。小先生“即知即传人”,以致称之为连环先生或传递先生。这充分具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循环经济意义。他提出“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帮助进步的小孩子格外进步,由他们“联合自动”,领导全体小孩子及时代落伍的成人一同进步!”
用现代教育的观点,教学的过程是沟通与生成的过程。在教学沟通与交流中,由于学生自身相对平等的沟通主体,无论在感情方面还是在信息交流方面都容易形成沟通,学生自身的教育力量有时比教师的大得多,通过小先生制,同学之间合作学习,人人参与,取长补短,获得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种“小先生制”以陶行知先生的“一切教学,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为依据,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形成主体间性。学生比以前有更多的交流。班级学生的责任心、与人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心理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教育资源由原来只是教师单一的教学转变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学习与传递的形式充分的循环起来。通过交往建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图式。
教学辅导方法的接对子,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形成异质差异互补。基础差的学生在基础好的同学帮助下提高了成绩,基础好的同学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巩固了所学。
教学产品多样化是把同一教学成果开发成多样化产品,例如教学录像、文字资料和听觉资料等多种产品,充分放大教学成果的功能。这样同一教学资源可以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反复利用体现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reuse)。
教学过程最优化。巴班斯基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辩证地对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在系统地考察了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及教学原则等教学范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最优化理论体系。
教师在提出具体任务的时候,必须保证在解决这一一任务时,决不能对其他主要的教学和教育任务的解决产生消极影响。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总体教育目标。这一理论符合减量原则和再循环原则。
二、从中观的学校管理看,有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的教育资源循环经济问题。优秀班委会的培养形成良好的班风。班级管理中优秀的班主任通常都是首先培养班干部集体,通过班干部集体管理班级,这既锻炼了班干部又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率,形成良好的班风,使班级管理资源得到循环与利用。
校本培训加强学校教育资源整合与再生。在学校管理中,教师的校本培训和教师管理也存在着资源管理的循环问题。校本培训改变了过去仅凭教师个人兴趣的学历进修模式,兴趣有时不一定和专业相一致导致学非所教的资源浪费现象。而校本培训模式是以学校教学需要进行的培训,教师以教学为根本,以专业为依托,从教育理念的更新到教学方法的改变,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化学习与提高。教师的专业提高与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相一致。这种模式让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示范,同时也形成教育的张力推动着教育改革的前行。教师培养导师制(师徒制)循环与利用了储藏资源。有经验的教师带年轻教师,从备课、上课到课后辅导以及测试手把手传授经验。老教师经验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年轻教师避免走弯路浪费时间,合理利用教育资源。
学校管理中的社会资本的充分利用和学习性学校的构建使学校教育资源循环与再生。借鉴社会资本理论对人际关系、社团组织、网络沟通以及规范契约等的研究,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教育对经济的影响同样也会因为教育对人际关系、社团组织、网络应用以及契约规范的影响而对经济产生影响。它会遵循着“教育——社会资本——经济增长”即教育促进社会资本增长,社会资本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的规律,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社会资本理论可以对学校管理中的资源利用与开发作出一些新解释。
三、宏观层面上,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和学习化社会的形成也遵循了循环经济理论。
宏观层面上,政府制定可持续教育政策以及教师培训工程可以从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吸取有益的启示。。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reduce)、再使用原则(reuse)和再循环原则(recycle)。从减量化原则中体晤到教育政策的制订必须充分考虑效益问题。我国的教育现状一方面是教育经费相对不足,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的情况。教育如何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大产出投入比,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教育部“百千万”教师教育培训工程,类似小先生制的资源循环原理具有示范效益和资源循环推进作用。百千万优秀教师的示范效益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燃的功能。
当前,我国政府为什么重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也是符合教育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从再利用原则看,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公民的基本人权,政府保障公民接受基础教育就是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基于基本权利之上才能谈到其他发展权。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学校不仅要教给受教育者某种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而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一个国家的就业教育如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良好的结构性就业需要良好的职业教育保障。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教育,使学生能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型适应性强的劳动者,构建人人参与的人力资源库。
终身学习思想体现着再循环原则。基于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环境以及世界人口的空前膨胀和老龄化趋势,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不会落在时代发展的后面,才能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功能程序,创造新的价值。终身学习是可持续发展所体现的培养全面的人有效的实现形式。
总之,优化教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进行终身学习、实现教育政策的可持续发展,是教育资源循环利用与发展的充分体现。在循环理论基础上构建的教育体系使教育体现开放性、适应性、全面性和持续发展性。通过一系列教育,使人口变为人力,使人口大国的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的优势,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文集
[2]顾明远等,国际教育新理念
[3]循环经济网站
[4]童宏保,从人力资本到社会资本: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新视角,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