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弱势和弱能,弱势就业群体普遍身处困境之中,这种困境主要体现为“六性”。1、就业的艰难性。弱势就业群体中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既有强烈的就业意愿,也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但要实现就业十分艰难。就下岗失业人员来讲,在就业方面除了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岗位日益成为稀缺资源,就业难度加大外,即使有就业岗位,也因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等因素的制约,很难适应新岗位的要求,无法实现就业。农民工的就业困难,一方面反映在农民工中大多数人处于经常性的工作变动之中, 就业不稳定;另一方面反映在农民工处在一种歧视和不公平的就业竞争中,不能与城市人一样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只能从事一些边缘性的职业,从事脏苦累险等岗位的工作。2、收入的风险性。由于弱势就业群体主要在供给远大于需求的底层劳动力市场竞争,因此,这种收入很不稳定,风险极大,而底层市场的激烈竞争,又导致其收入具有下降倾向,加剧了其收入风险。因此,弱势群体的就业环境在不断恶化。3、生活的低层次性。正是由于就业艰难,影响了收入,使得弱势就业群体普遍生活困难。如果从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和消费状况三个方面来观察弱势就业群体的生活状况,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贫困人口主要是由弱势就业群体组成的。4、保障的有限性。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弱势群体的救助极为有限。如失业保险制度覆盖面不广,失业保险给付标准过低,保障功能僵化,作用发挥不理想,出现了许多“有险无保”的情况。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基本上只能保障衣食需要,未涉及弱势就业群体的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农村居民的生活保障只能依靠土地获得惟一的保障,即使进城就业后,单位一般也不会提供职业福利和社会保险,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也不会覆盖他们,因此,他们游离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当前弱势就业群体面临的主要困境](http://img.aihuau.com/images/a/0702020707/020712305280044843.jpeg)
5、承受能力的脆弱性。就业的艰难性和收入的风险性既导致了生活上的低层次性,也必然引发经济上的贫困性,经济上的贫困性和生活的低层次性,使得他们心理压力高于一般的社会群体,成为心理承受力较弱的群体。6、维权的低能性。弱势就业群体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底层,他们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机会少,表达和诉求自己利益的能力差。由于远离社会权利中心,其利益需求很难以顺畅的渠道反映出来。不仅如此,在其合法权益被侵犯时,往往还表现为法律救助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