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巨大系统工程,需要探索或创新的东西很多很多。国内著名改制重组专家、天强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祝波善先生,根据多年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结合自身的独特思考,撰文“国企改革系列评论”(暂定十五篇),阐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方方面面的个人体会与认识,本文为该系列第一篇。
自党的十六大、尤其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稳步、健康推进整个国企改革工作,国家国资委以及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政策,这些文件、政策往往都是为了规范国企改革过程中的相关环节,客观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于国有资产管理及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在过去二十年内经历了根本性的变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及相关规范性文件也由最初的紧紧围绕探索“经营方式的市场化”转向如今的聚焦探索“产权制度的市场化”。具体体现在,国有企业改革初期主要是围绕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下放经营权等问题展开,如今则主要立足于产权制度及公司治理结构的根本改造与优化。
毋庸置疑,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件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因此相关的规范性政策客观上有很大的刚性约束。纵观这几年各地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状况,笔者深感,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必须在“科学”的前提下进行“规范”,在“规范”的过程中不断探求更加“科学”,只有如此,才能更加有序、良性地推动新一轮的国有企业改革。
分析目前的国企改革政策,大都体现了一个政策思想,那就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个政策思想无疑是正确的,但真正贯彻落实这个思想还必须解决一系列前提性问题:国有企业的价值内涵是什么?国有企业的资源与价值到底如何评价?国有企业的价值作用机理是什么?国有企业的价值体现形式是什么?这些问题认识不到位,由此出台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也会使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在国企改革实践中,因为一些政策限制太死,导致一些应该及时改革的国有企业无法及时实施改革、改制,表面上看是国有资产得以保全,实际上,由于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或内部的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国有资产成为“出血点”,一直在贬值。这方面的问题体现了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理解过于静态、僵化导致的政策缺陷。
再如,目前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对国有资产的保护更多地集中在有形资产的保护,对于无形资产的保护不涉及或措施不到位,导致了很多的国有企业改制中客户群体流失、品牌折损、骨干群体流失等一系列的现象。这也体现了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理解过于狭隘导致的政策缺陷。
还有,目前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对于经营层持股、激励过分敏感,出现了“矫枉过正”现象,导致了只要是经营层持股、持大股似乎就有国有资产流失的某种嫌疑,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很多企业价值再创造的进程与力度,不利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这个现象体现了我们对于企业运行规律理解的偏颇,对市场化条件下企业价值实现认识的不到位。
此外,政策不配套、政策滞后、政策可操作性差等现象与问题依然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些都对于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工作,政策的推动将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政策规范国有企业改革是必须的,但规范必须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具备生命力。这种科学是基于科学地认识保值、增值,认识企业资源及价值发现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