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ERP实现管理目标
目前,我国企业在实施ERP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有些项目,从立项开始,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还不能完成一个业务流程设计,投入使用的模块和功能非常有限;有些企业,在项目实施中遇到阻力和挫折后,往往首先考虑重新选择ERP软件,而不对项目的实施环境、立足点和实施过程进行必要的反思和调整,这样即使重新选择了ERP软件,其实施结果往往也不尽如人意;即使是一些实施成功的企业,在开完庆功会后也会发现,项目实施结果与预期目标还存在着差距。
实际上,这些企业往往是在项目的实施中走入了误区。所以说,用ERP难,其实主要就难在实施上。根据ERP项目实施中的亲身感受,我认为以下几点在实施中非常重要。首先,ERP项目的实施是为管理者提供一种管理工具,其本身并不是管理目标。在ERP项目的实施中,一些企业往往会进入一种误区,即认为ERP软件是万能的,只要实施了ERP,就能解决企业所面临的所有管理问题。持这种观点的企业在项目实施中往往会走两个极端,或者在业务流程制定阶段就不切实际地要求面面俱到,或者简单照搬ERP系统中的标准结构流程,并认为这样就是采用了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前者会造成项目实施周期的无限延长,后者则是削足适履,往往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中国国情(如中国财务评审的要求)。其实,造成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分清ERP项目实施中管理目标与管理工具之间的关系。对于企业管理决策层而言,ERP软件是一种管理工具,目的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一种管理技术手段,ERP项目的实施是经营管理者管理思想在企业中的贯彻。企业管理者要想达到管理目标,关键在于怎样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适应企业外部环境,采用恰当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利用一种载体,如ERP软件,在实施过程中把这种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贯彻到企业中去。在国外,好的ERP软件确实吸收了大量企业的优秀管理实践,体现在系统的标准组织结构和流程中。但正如我们在管理经营中不能生硬照搬别人的东西一样,对ERP系统所提供的标准组织结构和流程,也应该在实施中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企业外部环境加以调整。并且,正如企业的管理目标也必须分阶段逐步实现一样,企业对ERP软件的应用也有一个逐步认识和提高的过程。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一个ERP项目的成功实施不应被看作是企业应用ERP工作的结束,实际上这往往只是一个开始,随着企业管理人员对ERP软件理解的逐步深入,企业的管理业务流程也可以随着应用的深化而持续优化。想一步到位,通过ERP软件的实施达到所有管理目标的想法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在这个过程中,服务厂商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国有企业投资信息系统时最早偏重硬件,近几年来开始对软件有了充分的重视,但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如果不通过实施服务把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贯彻进去,为管理目标服务,都是毫无意义的。有了好的工具,还需要有好的指导者来指导企业如何应用工具达到目的。服务厂商能够运用自身的行业经验、实施经验和方法论,结合客户的实际情况,为企业贯彻ERP的管理目标,并且在项目完成之后,还能为客户提出业务流程持续优化的建议。当然,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客户的管理层应积极配合实施服务小组的工作。事实上,一个成功的实施应该有好的ERP软件、有经验的实施队伍和企业内部加强管理三个环节来共同完成,缺一不可。这三者的关系可以用工具、如何使用工具、用工具来达到目标来理解。其次,ERP项目的实施需要企业决策层的支持,但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中层管理层和业务骨干人员的实际需求。事实上,ERP项目具体管理手段的落实主要还是在中层管理层面上,以成本为核心的企业内部管理更是需要通过每个部门的经理、每个小组的主管来共同实现。在具体业务实践中,企业的中层经理和主管们也往往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在企业中最适合的业务流程。即使有一些不合理的流程与业务方式,中层经理和主管们往往也对之有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如果通过实施ERP软件确实能够解决具体业务中的问题,他们往往也会是有力的推动者。所以,如何充分考虑中层经理和主管们的实际需求,在项目实施中获得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往往也是项目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项目实施完成之后,也要通过企业中层管理层保证项目实施中制定的管理规则继续贯彻执行,并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软件的调整对企业流程进行可持续性的优化。另外,培训是项目实施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培训掌握ERP软件工具很重要。在参加ERP厂商培训课程的同时,作为服务厂商,我们在给客户实施ERP项目时,一般还会提供两次培训:第一次主要针对企业内部的项目小组(一般有企业高层领导挂帅,中层业务骨干为主体);在系统上线之前,还会对最终用户进行一次操作培训,这次培训一般由企业内部项目小组讲授,实施服务厂商人员提供支持和帮助。企业应用ERP系统的目标 ERP的组成和各子系统目标ERP管理体系作为支持企业谋求新形式下竞争优势的手段,其涉及面很广,包含了企业的所有资源,同时,其应用又起到了"管理驱动"的作用。总的来说,ERP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使MRPⅡ向内、外两个方向延伸,向内主张以精益生产方式改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向外则增加战略决策功能和供需链管理功能。这样,ERP管理系统主要由以下六大功能目标组成:
(1) 支持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战略经营系统该系统的目标是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建立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战略经营系统。具体地说,就是实现Intranet与Internet相连接的战略信息系统;完善决策支持服务体系,为决策者提供企业全方位的信息支持;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做到既面向市场又注重培训企业内部的现有人员。(2) 实现全球大市场营销战略与集成化市场营销这是对市场营销战略的一个扩展。目标是实现在市场规划、广告策略、价格策略、服务、销售、分销、预测等方面进行信息集成和管理集成,以顺利推行基于"顾客永远满意"的经营方针;建立和完善企业商业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管理系统;进行经常性的市场营销与产品开发、生产集成性评价工作;优化企业的物流系统,实现集成化的销售链管理。(3) 完善企业成本管理机制,建立全面成本管理(Total Cost Management)系统目前,我国企业所处的环境可以说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价格在竞争中仍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ERP中这部分的作用和目标就是建立和保持企业的成本优势,并由企业成本领先战略体系和全面成本管理系统予以保障。(4) 应用新的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管理模式ERP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对系统各部门持续不断的改进,最终提供给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从这个角度出发,ERP致力于构筑企业核心技术体系;建立和完善开发与控制系统之间的递阶控制机制;实现从顶向下和从底至上的技术协调机制;利用Internet实现企业与外界的良好的信息沟通。(5) 建立敏捷后勤管理系统ERP的核心是MRPⅡ,而MRPⅡ的核心是MRP。很多企业存在着供应链影响企业生产柔性的情况。ERP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在MRP的基础上建立敏捷后勤管理系统(Agile Logistics),以解决制约新产品推出的瓶颈——供应柔性差,缩短生产准备周期;增加与外部协作单位技术和生产信息的及时交互;改进现场管理方法,缩短关键物料供应周期。(6) 实施精益生产方式由于制造业企业的核心仍是生产,应用精益生产方式对生产系统进行改造不仅是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而且也将使ERP的管理体系更加牢固,所以,ERP主张将精益生产方式的哲理引进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其目标是通过精益生产方式的实施使管理体系的运行更加顺畅。作为企业谋求21世纪竞争优势的先进管理手段,ERP系统所涉及的方面和应当实现的目标是不断扩展的,相信还会有更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产生。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任何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即开发、保持和发展企业的竞争优势,使企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b][size=4]ERP中的人力资源管理[/size][/b] 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追述ERP在企业管理中的发展进程,始终是以生产制造及销售过程(供应链)为中心的。而作为企业资源之本的人力资源,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独立于企业核心管理系统之外。最初企业管理者为了减轻企业在工资核算方面大量繁琐的手工操作,往往聘请一些咨询公司或引进一些工资核算系统。以后发展的一些人力资源系统,其水平也只停留在分散运行的模式上。在企业间的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如何吸引优秀人才、合理安排人力资源、降低人员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已经是企业管理者考虑的首要问题。ERP在人力资源系统的加入以后,使得其功能真正扩展到了全方位企业管理的范畴。人力资源的功能范围,也从单一的工资核算、人事管理,发展到可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帮助的全方位解决方案。这些领域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员工考核、劳动力安排、时间管理、招聘管理、员工薪资核算、培训计划、差旅管理等。并同ERP中的财务、生产系统组成高效的、具有高度集成性的企业资源系统。人力资源规划的辅助决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为了应付频繁的企业重组及人事变动,企业的管理者可以运用ERP中的人力资源系统,根据本企业的生产需求状况,方便地编制本企业组织结构和人员结构规划方案,通过各种方案在系统中的比较和模拟运行评估,产生各种方案的结果数据,并通过直观的图形用户界面,为管理者最终决策提供辅助支持。除此以外,人力资源规划还可制定职务模型,包括职位要求、升迁路径和培训计划,根据担任该职位员工的资格和条件,系统会提出针对本员工的一系列培训建议,一旦机构改组或职位变动,系统会提出一系列的职位变动或升迁建议。以上规划一旦被确认,现有结构会方便地被替换。此外,通过人员成本分析,可以对过去、现在、将来的人员成本作出分析及预测,并通过ERP集成环境,为企业成本分析提供依据。招聘管理一个公司的劳动力应该被看作最重要的投资。人力资源的决策有关公司的成功和竞争力。保持竞争力意味着公司有一整套发掘人才的有效手段。招聘系统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支持:·优化招聘过程,减少业务工作量。· 降低招聘成本。·为选择聘用人员的岗位提供辅助信息。工资核算灵活、高效的薪资系统能根据公司跨地区、跨部门、跨工种的不同薪资结构及处理流程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薪资核算方法。通过与时间管理直接集成,减少了人工介入,消除了接口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自动提供工资各项扣减、员工贷款等功能。薪资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薪资的模拟运行,预先得到所需的信息。薪资系统还具有强大的回算功能,当薪资核算过程结束以后,员工的有关上一薪资核算期的主数据发生变化,在下一薪资核算期内,回算功能会自动触发,进行修正。此外,系统还可以根据员工考核的结果,自动调整薪资结构。工时管理根据本国或当地的日历,灵活安排企业的运作时间以及劳动力的作息时间表。对员工加班、作业轮班、员工假期、以及员工作业顶替等作出一整套周密的安排。运用远端考勤系统,可以将员工的实际出勤状况记录到主系统中。而与员工薪资、奖金有关的时间数据会在薪资系统和成本核算中作进一步处理。系统将时间管理作为整体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个系统可以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规划、控制和管理过程提供支持。差旅核算ERP对从差旅申请,差旅批准到差旅报销进行工作流控制,整个过程可以在系统中完成。并且通过集成环境将核算数据传输到财务成本核算模块中。新技术与人力资源系统通信领域的革命,为商业信息系统的变化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成熟的Internet/Intranet技术使得每一个雇员甚至每一位求职者可以加入到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中来。在人员招聘方面,企业可以通过Internet向外界发布招聘信息,应聘者可以根据兴趣选择空缺职位,输入必要的应聘者信息。应聘者申请一经成立,申请人就获得一个个人编号和密码。申请者可以追踪求职申请状况,查询应聘的处理过程。在内部管理方面,Internet更加方便了员工交流,他们能查找其他员工的电话号码、传真号码、房间号码、同事照片和Internet地址。员工可以通过Intranet随时查询有关他本人的工时出勤记录、工资情况、差旅申请及费用。通过这种自助式服务,雇员甚至可以修改本人的数据,这就意味着人事部门从繁重的、耗时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把精力集中到更高层的政策性工作中去。MARS是美国著名的以生产即食、方便食品为主的跨国公司,它的23,000名员工分布在美洲、欧洲和亚洲的55家分支机构。该公司原先使用自行开发的人力资源系统,由于功能需求的不断改变和缺乏灵活性,从1995年开始,被SAP R/3的人力资源系统取代。仅仅用了两个月,MARS就在她的荷兰Veghel分部成功实施了第一个R/3人力资源系统。新的系统为行政主管节省了许多时间,在老的系统中,考勤统计与工资系统不连接,每月主管需花大量的手工劳动时间在工资系统中登录员工时间信息。现在,每个员工的各种时间信息在系统中一目了然,并且自动反映到工资计算中去。此外,人力资源系统中的医疗服务、培训计划等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MARS的项目经理这样评价道:"运用ERP中集成的人力资源系统,使我们能在一个系统中实现人力资源的所有功能,事实证明,在我们涉及到的所有国家中使用SAP R/3产品,是非常合适的。"MARS计划在1998年底在全欧洲安装R/3人力资源系统。到那时,公司能够在一个数据库中运行全欧的系统。MARS还打算将来使用更多的SAP R/3财务和生产系统。[b][size=4]ERP系统的成功应用模式[/size][/b] 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信息技术应用的“黑洞”计算机是在六十年代初开始应用于企业管理,它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先进性可以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与管理创新。人们预期,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于企业将会极大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然而事实表明,在九十年代以前,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并没有给企业带来预期可见的经济效益。
根据美国的一项统计,在整个八十年代,美国企业在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即IT)应用上投资了10,000亿美元。尽管投资巨大,但白领人员的生产率在整个八十年代实质上并没有发生变化。在1975至1985这十年期间,蓝领工人数量减少了6%,实际产出增长了15%,表面上看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1%。但在这同一期间,白领工人数量增长了21%,与实际产出增长15%相比,生产率下降了6%。这些投资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经济学家们称之为“生产率悖论”,而众多的企业则认为他们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投资掉进了“黑洞”。另据我国有关方面调查,八十年代,我国企业在应用MRPⅡ系统方面已投资过80亿元人民币,但是应用成功率不到10%,达到预期目标的更是寥寥无几。在当前全球企业投资IT应用已超出其他资本投资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尤其不合情理。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业务处理效率的潜能是存在的,但问题是如何才能释放这种潜能。这需要我们首先分析一下信息技术应用失败的原因。信息技术应用失败的原因
信息技术应用没有释放其潜能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时,总是沿用旧的或业已存在的方式做事,而不是注重工作应该怎样做,然后考虑应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实现它。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应用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梦想“无纸化办公”,其结果导致更多的纸张使用。不管报告是否有价值,报告愈来愈多,格式愈来愈漂亮。人们不惜花去数天时间去写报告并绘有精美的图表等以期高一级管理层对自己工作的认可或批准。因为在办公自动化软件上修改文字和图表实在太容易,以致人们一遍又一遍地进行修改完善,以便得到每一级管理层的欣赏。问题就在于处理办公事务的流程和方式没有改变。
在应用信息技术为顾客提供服务方面,也会经常导致一些问题。运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直接模拟手工业务处理方式和处理流程,将会对很多不合理或无效的工作(也许手工业务处理方式下必须存在)进行计算机自动处理,由于人们必须按照计算机的要求工作而不是按照顾客的要求办事,从而有可能导致工作次序不如手工方式。人们经常认识到对流程进行一些改变是有益的,但往往因为改变计算机系统的成本太高和太费时间而被搁置。因而人们经常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会导致不灵活而不是灵活,信息技术应用根本达不到预期想象的效果。信息技术应用模式分析
由于众多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一些企业开始与研究机构进行合作进行这类问题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成果就是MIT。自1984年开始,直至1991年终告结束的一项称之为“九十年代的管理”的研究报告,该项研究调查了IT应用对各类机构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成功的企业在应用IT的方式上比上文提到的这些办公室自动化和事务处理自动化的应用方式要先进。
第1级:本地化应用。信息系统相互独立地应用在一个企业的各个部门,如财务部门、销售部门、库存管理部门等,以实现单项业务管理的计算机化和提高工作效率。第2级:集成化应用。当一个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进入成熟期时,他们会认识到需要将各个独立运行的系统联接到一起,如通过共享数据将财务与生产系统集成一体化。第3级:业务流程重新设计。在应用信息系统前对企业手工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重新改造或调整,以适合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特点与计算机化工作方式的要求,而不是简单地模拟手工业务处理规程。第4级:业务网络重新设计。重新设计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业务处理过程,即对企业的整个供应链(Supply Chain)的工作流程进行重新设计。第5级:业务范围重新定义。通过信息技术应用重新审视企业业务范围。对新的或已有的市场提供新产品或服务,或为新的市场提供已有的产品(服务)等。从第1级到第2级是一个自然发展的渐进过程,一般发生在开始应用信息技术的一段时间之后。遗憾的是,这一阶段的收益也无疑是一个缓慢过程,企业一般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潜能。第3、4、5级则是革命性的变化,这些级不是从现有的工作方式开始应用信息技术,而是注重对人们已习惯的原有工作方式与工作流程进行重新改造与设计,然后发挥信息技术手段支持新的工作方式的能力。ERP成功应用的保障:实施业务流程重组
ERP是对企业物流与资金流进行一体化管理和集成化运行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ERP系统的应用要涉及到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物料管理部门、销售部门、生产部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它强调系统运行的整体集成性、数据共享与数据一致性控制机制。ERP系统的功能可以组合成不同的业务处理流程,以适应不同待业业务处理模式上的变化,同时作为管理手段的ERP系统内还蕴涵着先进的管理思想。
企业准备实施应用ERP系统,也就意味着企业至少走上了集成化应用模式。从上述IT应用模式分析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了保证企业在应用ERP系统时取得预期效果。必须要对企业手工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重新设计,这即是现代管理咨询业的核心业务之——对企业实施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业务流程重组最初于1990年由美国前MIT教授Michael Hammer与CSC Index的首席执行官James Champy于1993年发表了《公司重组:企业革命的宣言》(曾在连续6个月内被《纽约时报》列为非小说类的头号畅销书,并在出版的当年被译成14种不同语言的版本向世界各国传播。1年半之后已售出170万册,其中75万册是在美国卖出的,25万册则在日本售出。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在全球已售出200多万册)。此后,BPR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像一股风潮席卷了整修美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并大有风靡世界之势。BPR被称作是“恢复美国竞争力的唯一途径”,并将“取代工业革命,使之进入重组革命的时代”。BPR作为一种管理思想,立即风靡世界,成为一股新的管理革新的浪潮。目前,75%至80%的美国最大公司已经开始再造,今后几年里会进一步致力于“重组”。BPR浪潮既与企业所处的时代正在发生变化(从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有关,也与现代企业管理为了避免“IT黑洞”有关。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深度(从仅限于企业内部业务流程重新设计——到对企业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再到企业业务领域的重新定义)决定了ERP系统将取得多大的应用效果。[b][size=4]应用ERP与国情和厂情的关系[/size][/b] 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ERP是借用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来改造原企业旧的管理模式,是先进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ERP软件的先驱MRPⅡ已经在我国推广应用十多年,总的来说,其应用深度和广度都不到位,多数企业的效果不显著,没有引起企业决策者的震动和人们的广泛关注。当我们还在不断摸索、反复讨论,处于否定、肯定之中时,国外已将MRPⅡ理论提升到ERP,即广义企业资源计划,并在企业中加以深化。而笔者正在实施中的企业,却处在徘徊、反复、回潮或者震动之中。为实施MRPⅡ走过了十年的路程,还未能达到国外初步水准,很值得我们回味和反思,并在思想上、行动上着手清理和解决这些问题。(1) 实施ERP是企业管理全方位的变革企业领导层应该首先是受教育者,其次才是现代管理理论的贯彻者和实施者,规范企业管理及其有关环节,使之成为领导者、管理层及员工自觉的行动,使现代管理意识扎根于企业中,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国外企业实施ERP似乎没有讨论的余地,全盘接受,自觉性强。其实,办企业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而我们还要等待思想提高,观念更新,有时还要避开锋芒,迁就陈腐,互相推诿。如果我们不坚决向这些陋习告别,这场全方位的变革就会反复、甚至夭折。(2) 企业管理班子要取得共识要眼睛向内,练好内功,做好管理的基础工作,这是任何再好的应用软件和软件供应商都无法提供的,只能靠自己勤勤恳恳地耕耘。把ERP的实施称为"第一把手工程"也是我们的特色,这说明了企业的决策者在ERP实施过程中的特殊作用。ERP是一个管理系统,牵动全局,没有第一把手的参与和授权,很难调动全局。在我国特定的企业文化背景下,这一问题更显得突出。我们强调领导班子的共识,就像ERP是MBA必修的课程,搞企业就应具备这样的专业背景。遗憾的是,我们发觉在ERP的实施中企业决策的个人色彩太浓了,随着决策者的喜、怒、哀、乐而变化,随着领导的变迁而变化,几上几下,而不是遵循现代企业管理的内在规律。实践证明,这对于持久、深化和完善ERP的实施是极为不利的。(3) ERP的投入是一个系统工程ERP的投入和产出与其他固定资产设备的投入和产出比较,并不那么直观、浅显和明了,投入不可能马上得到回报,见到效益。ERP的投入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能立竿见影,它所贯彻的主要是管理思想,这是企业管理中的一条红线。它长期起作用、创效益,在不断深化中向管理要效益。此外,实施ERP还要因地制宜,因企业而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要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上相应的系统,而不是笼统地都上小型机,或者不顾企业的规模上Windows NT,这样长期运作,对企业危害性极大。其次,这种投入不是一劳永逸的,由于技术的发展很快,随着工作的深入,企业会越来越感到资源的紧缺,因此,每年应有相应的投入,才能保证系统健康地运转。(4) ERP的实施需要复合型人才他们既要懂计算机技术,又要懂管理。当前我国高校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个过程和一定的时间,但我国有的企业领导者常把这样不多的人才当作一般管理者,没有把他们当作是企业来之不易的财富,是一支重要的队伍。这与我国长期忽视管理有关,这些复合型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远远不及市场开拓人员和产品开发者,而是"辅助"角色,不是政策倾斜对象,这种因素是造成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另外,当企业上ERP时,这些复合型人才起到了先导作用,而一旦管理进入常规,他们似乎又成为多余的人,这已成为必然规律。在人才市场上,复合型人才最为活跃,那些有眼力的企业家都会下功夫挖掘人才,而这也不利于实施队伍的稳定。总之,条件具备的企业要不失时机地上ERP管理系统,不能只搞纯理论研究、再研究,长时间地考察。要首先整理好内部管理基本数据,选定适合自己企业的ERP软件,条件成熟了就上。ERP实施的项目管理对ERP项目所有方面的计划、组织、管理和监控,是为了达到项目实施后的预期成果和目标而采取内部和外部的持续性的工作程序。这是对时间、成本,以及产品、服务细节的需求相互间可能发生矛盾进行平衡的基本原则。
以下是结合实施ERP项目的实际经验,介绍ERP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工具和方法。
一、典型的项目管理循环
一个完整的ERP项目通常包括三大阶段:需求分析、系统选型和系统实施;在系统实施阶段又可细分为实施计划、业务模拟测试、系统开发确认、系统转换运行、运行后评估五个主要步骤。项目管理围绕整个ERP项目的全过程,对项目的立项授权、需求分析、软硬件的评估选择,以及系统的实施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一个典型的ERP项目管理循环通常包括:项目开始、项目选型、项目计划、项目执行、项目评估及更新和项目完成六项主要内容。1. 项目开始
项目开始阶段主要针对ERP项目的需求、范围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制定项目的总体安排计划,并以“项目合同”的方式由企业与ERP项目咨询公司确定项目责任和授权。在项目开始阶段进行的项目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需求评估对企业的整体需求和期望作出分析和评估,并据此明确ERP项目成果的期望和目标。
项目范围定义 在明确企业期望和需求的基础上,定义ERP项目的整体范围。
可行性分析 根据项目的期望和目标以及预计项目的实施范围,对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技术支持等方面作出评估,明确需要为配合项目而采取的措施和投资的资源。
项目总体安排 对项目的时间、进度、人员等作出总体安排,制定ERP项目的总体计划。
项目授权 由企业与ERP项目咨询公司签订ERP项目合同,明确双方职责,并由企业根据项目的需要对咨询公司进行项目管理的授权。
2. 项目选型在明确了项目的期望和需求后,系统选择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企业选择合适的软件系统和硬件平台。系统选型的一般过程为:
筛选候选供应商 项目咨询公司根据企业的期望和需求,综合分析评估可能的候选软硬件供应商的产品,筛选出若干家重点候选对象。
候选系统演示 重点候选对象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向企业的管理层和相关业务部门作针对性的系统演示。
系统评估和选型 项目咨询公司根据演示结果对重点候选对象的优势和劣势作出详细分析,向企业提供参考意见;企业结合演示的结果和咨询公司的参考意见,确定初步选型,在经过商务谈判等工作后,最终决定入选系统。
在项目选型阶段的主要项目管理工作是进行系统选择的风险控制,包括:正确全面评估系统功能,合理匹配系统功能和自身需求,综合评价供应商的产品功能和价格、技术支持能力等因素,以及避免在系统选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贿赂舞弊等行为。3. 项目计划
项目计划阶段是ERP项目进入系统实施的启动阶段,主要进行的工作包括:确定详细的项目实施范围、定义递交的工作成果、评估实施过程中主要的风险、制定项目实施的时间计划、成本和预算计划、人力资源计划等。
确定详细的项目范围 对企业进行业务调查和需求访谈,了解用户的详细需求,据此制定系统定义备忘录,明确用户的现状、具体的需求和系统实施的详细范围。
定义递交的工作成果 企业与实施咨询公司讨论确定系统实施过程中和实施结束时需要递交的工作成果,包括相关的实施文档和最终上线运行的系统。
评估实施的主要风险 由实施咨询公司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实施系统进行风险评估,对预计的主要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以预防和控制。
制定项目的时间计划 在确定详细的项目范围、定义递交的工作成果和明确预计的主要风险的基础上,根据系统实施的总体计划,编制详细的实施时间安排。
制定成本和预算计划 根据项目总体的成本和预算计划,结合实施时间安排,编制具体的系统成本和预算控制计划。
制定人力资源计划 确定实施过程中的人员安排,包括具体的实施咨询公司的咨询人员和企业方面的关键业务人员;对用户方面参与实施的关键人员,需要对其日常工作作出安排,以确保对实施项目的时间投入。
4. 项目执行项目执行阶段是实施过程中历时最长的一个阶段,贯穿ERP项目的业务模拟测试、系统开发确认和系统转换运行三个步骤中。实施的成败与该阶段项目管理进行的好坏休戚相关。在项目执行阶段进行的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实施计划的执行 根据预定的实施计划开展日常工作,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人力资源、部门协调、人员沟通、技术支持等问题。
时间和成本的控制 根据实施的实际进度控制项目的时间和成本,并与计划进行比较,及时对超出时间或成本计划的情况采取措施。
实施文档 对实施过程进行全面的文档记录和管理,对重要的文档需要报送项目实施领导委员会和所有相关的实施人员。
项目进度汇报 以项目进度报告的形式定期向实施项目的所有人员通报项目实施的进展情况、已经开展的工作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项目例会 定期召开由企业的项目领导、各业务部门的领导以及实施咨询人员参加的项目实施例会,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会议纪要 对所有的项目例会和专题讨论会等编写出会议纪要,对会议作出的各项决定或讨论的结果进行文档记录,并分发给与会者和有关的项目实施人员。
5. 项目评估及更新项目评估及更新阶段的核心是项目监控,就是利用项目管理工具和技术来衡量和更新项目任务。项目评估及更新同样贯穿于ERP项目的业务模拟测试、系统开发确认和系统转换运行三个步骤中。在项目评估及更新阶段常用的项目管理工具和技术有:
阶段性评估 对项目实施进行阶段性评估,小结实施是否按计划进行并达到所期望的阶段性成果,如果出现偏差,研究是否需要更新计划及资源,同时落实所需的更新措施。
项目里程碑会议 在项目实施达到重要的里程碑阶段,召开项目里程碑会议, 对上一阶段的工作作出小结和评估实施进度及成果,并动员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
质量保证体系 通过对参与实施的用户人员进行培训和知识传授,编写完善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文档,从而建立起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在实施完成后企业能够达到对系统的完全掌握和不断改善的目标。
6. 项目完成项目完成阶段是整个实施项目的最后一个阶段。此时,工作接近尾声,已经取得了项目实施成果。在这一最后阶段,仍有重要的项目管理工作需要开展,切莫掉以轻心:
行政验收 结合项目最初对系统的期望和目标,对项目实施成果进行验收。
项目总结 对项目实施过程和实施成果作出回顾和总结。
经验交流 交流分享在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正式移交 系统正式运转及使用,由企业的计算机部门进行日常维护和技术支援。贯穿上述六个项目管理阶段全过程的工作是:项目的表现衡量和质量管理,以及项目风险的管理控制。
二、项目的表现衡量和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方面之一,建立和执行适当的表现衡量标准是进行项目质量管理的关键。1. 建立项目的表现衡量标准
项目表现衡量标准的制定依据是项目计划,通过项目目标和实施策略的具体内容建立项目的期望,作为项目表现衡量标准的基础和核心。具体的项目表现衡量标准可以包括以下主要的内容:
工作范围和项目具体步骤;
基本时间估计和成本预算;
财务预测和资金计划;
工作详细安排;
质量要求;
项目小组满意程度;
最终用户满意程度;
企业管理层和出资人满意程度。
2. 观察项目的实际表现情况通过项目执行过程中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收集项目实施的有关信息,观察项目实际的表现情况。在这一步骤中可以利用的信息渠道有:
正式渠道,如:项目进度报告,项目例会,项目里程碑会议,各种会议纪要等;
非正式的渠道,如:与项目小组成员或最终用户的交谈和讨论,与企业管理层或出资方非正式的交流等。
3. 比较实际表现和衡量标准比较项目实施的实际表现和预先制定的衡量标准主要是通过回答两个问题:“项目进展如何?”和“如果发生了与项目计划的偏离,是如何造成的?”。
表现衡量标准为客观评价项目状况提供了依据,使决策人员能够迅速、有效地对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从而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通过表现衡量标准对项目的进展状况进行评估,始终是项目小组和企业高级管理层的责任。
4. 采取纠正措施
在比较项目实际表现和衡量标准后,如果出现偏差,就需要采取纠正措施,及时将实施项目拉回到正轨。纠正措施可以采取以下的形式:
重新制定项目计划;
重新安排项目步骤;
重新分配项目资源;
调整项目组织形式和项目管理方法。
三、项目风险的管理控制在对企业实施ERP系统的风险分析中,我们意识到,ERP项目潜在的风险包括:软件风险——如软件功能风险和软件选择风险;实施风险——如项目组织风险、时间和进度控制风险、 成本控制风险和实施质量控制风险、转变风险——管理观念转变的风险、组织架构调整的风险 、业绩考评体系改变的风险等。对ERP项目过程中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是项目管理贯穿ERP项目全过程的重要内容。
以下是对项目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方面和工具作一介绍。
1. 风险管理模型
对于一个ERP实施项目的风险管理,首先需要对项目本身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理解项目去识别项目潜在的各种风险。在对项目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评估进行项目风险管理的控制点。经过识别项目风险和测试风险管理的控制点,筛选确定剩余的、需要着重注意的项目风险,并对这部分的剩余风险作出进一步的说明。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针对这部分风险采取专门措施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控制风险。
在上述风险管理模型中,可以发现:在最初的理解项目阶段,识别的潜在风险可能数量很多;经过评估项目风险管理的控制点,对潜在风险进行筛选,去除那些可以运用通常的项目管理措施加以避免和克服的潜在风险,从而使实施人员可以将精力集中于那些为数不多的剩余风险上;在确定了剩余风险后,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最终使实施的整体风险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可以看出,风险管理的实质就是:识别风险、筛选风险、控制重点风险、最终降低风险。
2. 风险管理的具体内容
通常风险管理可以分为四个步骤:识别风险、衡量风险、管理风险、监控项目表现。
识别风险主要的工作是确定可能影响项目实施的风险并记录风险的特征。需要注意的是:风险识别是贯穿整个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的,而不仅仅是项目的开始阶段;可能的风险包括各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在识别风险的同时,需要辩证地分析其负面效应(即风险带来的威胁)和正面效应(即潜在的机会)。
衡量风险,主要是对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与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潜在的一系列后果,同时还需要确定风险的重要性和处理风险的优先次序。在这一阶段可以采用的分析工具,包括“风险评估矩阵”,“预期投资回报率”、“模拟”和“决策树”等工具。
管理风险是风险控制中最为直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在管理风险过程中,需要对风险的正面效应(即潜在的机会)制定增强措施,对风险的负面效应(即可能的威胁)制定应付方法。对于不同的风险,需要根据其重要性、影响大小以及已经确定的处理优先次序,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对负面风险的反应可以是尽量避免、努力减小或设法接收。另外,在处理风险时需要注意“及时性”——即在第一时间对各种突发的风险作出判断并采取措施;以 及“反复性”——即对已经发生或已经得到控制的风险需要经常进行回顾,确保风险能够得到稳定长期的控制。
---- 最终,我们需要对项目过程进行监控,检查风险控制的实际效果,评价项目的整体表现。综上所述,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管理循环,从表现衡量与质量管理、风险管理控制等不同方面对项目进行控制,使企业实现项目所预期的成果和目标。项目管理对ERP项目的成功进行、对各种实施风险的管理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b][size=4]实施ERP系统的模式与方法 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总结多年来在全球和国内实施ERP系统的经验,我们认为:ERP软件成功实施的先决条件是正确的指导思想,实施成功是合适的软件与有效的实施方法共同作用的结果。成功的模式是:对ERP系统所包含的管理思想要有准确而深入的了解,对本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和管理转变的思路要非常明确,企业必须了解自己的管理体系,对预期的新的管理系统要有清晰的描述。建立能够准确理解和贯彻企业管理转变思路、既懂软件又懂管理并有ERP系统实施经验、了解系统实施规律的实施队伍。针对企业管理转变的需要,选择能够满足企业管理转变的需要的适当的软件和硬件,以有效的方式进行实施。有效的实施包括以下方面·高级管理层的承诺:实施ERP系统时一定要有高级管理层对项目的承诺,给予项目足够的重视,企业高层第一、二把手必须参加项目领导委员会,并参与项目管理,领导项目的实施,对重大的流程改变和业务处理的规范进行评估和决策。·切实可行的项目计划和预算。·有效的授权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安排。·部门经理直接参与对项目的成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施项目时,将每个模块能否在相关部门实施成功作为对相关部门经理的重要考核指标、并由部门经理参与部门业务流程重组。·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组建一支既懂管理又精通软件的实施队伍,在这个队伍中,要明确管理的改进是实施工作的核心,由最高管理层的一、二把手亲自领导,日常工作也要由最高管理层的代表领导,计算机部门在项目中只起提供技术支持和软件维护的作用。·分段实施,以点带面,以示范效应使系统最终用户和企业管理者尽早看到实施的成效。企业在实施ERP系统时所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是:企业目前普遍缺乏既掌握ERP软件知识、精通ERP系统的实施规律和项目管理方法的专门知识,又具备企业管理的实际经验的人才。在实施的策略方面,成功的企业要选择一家具有相当资质的专业咨询公司协助ERP系统的实施。在国外,选择的专业咨询公司并不一定是所选的ERP软件公司。在选择专业咨询公司时,应对以下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首次实施ERP系统的企业,对于实施工作的过程和在每一步实施工作中应该取得的结果并不清楚,对如何控制每一步工作乃至整个实施过程的质量没有经验,专业咨询公司在帮助企业实施过程中,应能够派出由软件实施专家、企业管理专家和项目管理经理组成的专家组与客户共同组成项目组,在实施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指导企业实施各阶段的工作,对每一步工作是否能够满足系统实施的要求进行评估,并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和分离,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网,使企业在实施服务结束后,能够自己维护并扩展整个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项目预算和项目策略,评估项目风险,进行风险管理,从而使企业在实施ERP项目时避免和控制风险,少走弯路,以最少的投入,取得项目实施的成功。对中国企业的运作要非常了解,在项目需求分析和系统设置时,能够充分考虑中国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在需要,既贯彻世界先进管理思想又符合中国企业实际,在推动ERP系统实施的同时为企业管理结构及管理流程的改善提供帮助。ERP系统的核心是财务模块,实施ERP系统的成果之一就是企业所有的经营成果都会适时地反映在财务模块上,以便企业的管理者进行分析,降低成本,控制费用,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取得投资收益的最大化。所选的专业咨询公司应有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及财务控制方面的专家,在运用ERP系统,帮助企业财务部门完美管理与控制职能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并提供有效帮助。ERP项目实施的成功与有关人员观念的转变是相辅相成的,接受ERP系统中所包含的管理方法与管理观念,是决定实施成败的关键之一,所选的专业咨询公司在促进企业管理观念的转变上应有丰富的经验并提供下列服务:为客户提供正确完整的转变框架;为客户管理层和员工的参与提供指导;在企业实施过程中遇到或将要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共享其他公司转变过程的实践经验;通过培训和对过程的支持,传授经验和知识的一系列指导。在技术支持方面,所选的专业咨询公司应能够提供全面面及时的技术支持,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