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 冯小刚开始 华谊结束



   一部《1942》让冯小刚这样一位“普通导演”成为“民族导演”;让华谊兄弟这样一个娱乐公司成为文化公司。因为王中军说:“……甚至像柳传志,跟我平时关系都很好的,总觉得我是做娱乐的,没有特别多在文化层面的交流。这次以后,很多周边的朋友,发了很诚恳的,甚至用了我承受不了的词,我非常满足。”言下之意,他终于上升到文化层面了。不能不说《1942》是一个新的兴奋点,应该高兴的是:终于,有些电影直接击中我们最不愿碰触的一点,引发我们的思考。

  很难几句话说明白中国人对于灾难的态度。中国人是善忘的民族,因为各种因素,我们对于历史似乎没有太多的记忆。很多新闻都讲述了一个事实,即便是1942年的大灾荒,如果不是因为一名国外记者“捅”到了联合国,就不会被那么多人知晓;如果不是刘震云写了《温故1942》,也不会被那么多人关注;当然电影还是最快捷的传播方式,如果冯小刚不拍《1942》,“大灾荒”这个词难保不会成为“死语”,直至被人遗忘。进入电影院的人大部分惊呆了,第一个问题通常是,“这是真的吗”?

  就怕看不懂的,还是看不懂

  “看了《1942》我才发现,我和老婆没有代沟,但是知识结构完全不一样。”《数字商业时代》采访一对看过此片的夫妇。夫妇年龄差距不小,超过一轮。结婚时间不长,一年多,还处于蜜月期,幸福甜美。两个人都表示,无论在生活和处事上,两个人之间都没有代沟,但是看过《1942》之后,他们发现彼此的知识结构真的不同。

  “没办法,看一场电影,我还得顺便扫盲,因为那个年代离她太远。虽然我也没有经历,但无论是听老人讲,看书读历史,我可以完全理解。”丈夫刘先生这样对记者说。他说比他小十几岁的妻子显然对那段历史完全没有概念,在看电影的时候就不断地提问:“真的有这么惨吗?”“国民党干嘛呢,为什么不救?”“当时的历史大环境到底怎么回事?”

  看冯小刚的《1942》已经不是看场电影那么简单,简直就是从一种休闲活动上升到了“拷问良心”、“反思生活”、“反思民族”的高度。

  一个导演希望用自己19年的努力唤起大众对一个年代的记忆,重新审视历史,了解真相。希望大家能在快速发展的商业社会中,能够慢下来,看看周遭,体会一下自己的生活。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学会思考,先是怀疑一切,而后是审视周遭,然后再次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每个人生活在一个社会中,从儿童时代索取,到成人之后再奉献,这是一个正常的轮回。每个人都有责任将自己学到的,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给整个社会。

  冯小刚这一代的导演已经人过中年,到了审视自己、反思现状的年龄。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心结,对于张艺谋来说,早期是《活着》,如今是《金陵十三钗》;陈凯歌对于一个时代的思考是《霸王别姬》。而冯小刚一直以来都是紧追社会热点,用特有的风格,讲着都市小人物的故事。从《集结号》开始,冯小刚已经不再满足于用轻松的口吻调侃人生,而是用凝重的经历感悟生活、反思过往。他在很多的采访中曾经说过,整个故事他整整准备了19年,就是说他的心结——《1942》。

  其实中国人刚刚到衣食无忧的年代,至少70年代出生的人都还记得儿童时代并不是想吃什么就有什么,一个月定量的肉,定量的油,这个记忆并不是那么容易被遗忘,所以对于“吃”的问题,一直是中国人心中最恐惧的一点。

  中国人也是最不安全的民族,这种不安全感其实又来源于心底的记忆。这种不安全感表现为无论什么都要抢。上车抢座,到现在还没形成排队的习惯,即便没几个人也要一拥而上,唯恐自己没有座位;下车抢路,到了终点每个人都下车,也要抢着下,为的是走在前面没人跟自己挤;宁可自己不吃不喝,也要给孩子存钱买房,即便是孩子还在妈妈的肚子里……一位接受采访的人力资源师很感慨地说:“没办法,都是苦过来的人,能多挣点就多挣点,谁都知道不抢就没有自己的。什么时候中国有第三代富人,估计就可以排队上车了。那个时候你让他抢他都不知道怎么抢。”

  但是,当冯小刚将那一段历史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这种沉重的确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承受的。不能承受的心态多种多样:不愿回忆,不愿面对;那段记忆刚被淡忘,不希望那么快就被唤起;根本不知道这样残酷的事情曾经是现实,当然还有更甚的是根本无视那段历史,自然也就形不成借鉴……

  刘先生告诉记者,《1942》对他的震撼是强大的,他认为中国缺少这样题材的电影。虽然这部电影从拍摄角度、表现方式以及演员的表演上可圈可点,但是他表示这样的电影,这样题材的电影他愿意看,他愿意接受这样的震撼。“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但是我要看,还会带着家人看。这样的电影现在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们缺少这种带有深刻意义的流行文化。”

 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 冯小刚开始 华谊结束
  “冯小刚导演”,这就是个招牌,相信很多观众是冲着“冯小刚”三个字走进影院的,所以冯小刚利用个人的魅力,完成了一次对社会的回馈。在这一点上,冯小刚责无旁贷,而他用了19年的时间完成了。观影的人呢,同样也有责任。看懂了的人相信心有感触,于人于己都会有所改变,最担心的是那些不明白的人任由自己不懂下去。

  冯小刚成长了,你还没长?

  长在北京的孩子经历过两个时期,80年代末期开始读着王朔的小说回到熟悉的童年,90年代末期开始看着冯小刚的电影偷着乐。

  冯小刚的电影其实一直都让人思考,让人在嘴角微微翘起的时候,同时拭去眼角的泪水;万分无奈还能隐隐绰绰看到一丝可能的改变;嘴里说着自我解嘲的反话,脚底下却使劲带着自己撞南墙,一股子奋斗不已的傻劲。其实,这些都是一个时代人的整体特点,冯小刚身处其中,不难得到认同。他的电影一直都在关注中国社会的社会热点。《数字商业时代》在两年前华谊兄弟上市时,做过冯小刚的专题,在那一期清楚地分析了冯氏电影的脉络——把他的贺岁片按照先后顺序逐年看下来,就会对中国社会十余年的变迁了然于心。

  早期的冯小刚成功就在于:一个主题,当人们接受搞笑风格的时候,他用搞笑说明了一些问题。有人看懂了,笑得会心;有人没看懂,但是被逗笑了。他用轻喜剧的形式拍摄了早期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荒诞的手法符合当时人们的观影心态,他用很短的时间让观众记住了他,接受了他的风格。

  最近5年,作为一个导演,冯小刚一路走来,不断在自己的影片中加入他对生活、对社会热点新的思考,三部人文关怀电影(《集结号》、《唐山大地震》、《1942》)以人文的视角,反思生命、反思民族。依然是热点话题,冯氏幽默依然存在,却少了荒诞的表现方式,以近似于朴实的手法,简单直白的表达,但是最终的效果却差强人意。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某文化公司的王先生态度很直接:“中国缺少这类题材的影片,作为个体观众,我希望看到。但是中国导演没有把握这类影片的能力,从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来看,他对这类影片的表现还是不够深邃,流于表面,所以我选择不看《1942》。我现在还不知道中国哪一个导演能胜任这种题材,但是我不着急,希望等它足够好的时候,我才选择走进电影院。”

  王先生的说辞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想法。作为导演,冯小刚有想法,挑战这种题材的影片值得尊重,但是一部电影拿出来放映,让观众心甘情愿掏钱走进电影院不是他一个人的力量。

  刘震云的《温故 1942》只能算是纪实报道,不是小说,更不是剧本,让一个作家和一个导演完成一个剧本的创作,不能说一定不行,但是如果专业的人能做专业的事,成功率一定更高。但是现在电影以及电视剧拍摄中,编剧是“老大难”。 一个编剧的作用在前期要超过导演,没有好的编剧,再好的导演拍出来的电影肯定会大打折扣。但是这个电影中缺少这一环节,到审查的环节就更不能把控。中国电影的审查制度完全是封闭的,以政治为第一衡量条件,所以能通过审查,就要放弃太多;最后是演员对角色的理解。

  太多的因素左右着一部电影,所以单纯一个冯小刚想明白了还远远不够。电影的制作方希望观众能够相信冯小刚,而现在更多的报道都在探讨没有来看《1942》的人——是没有被唤醒的一群,是不喜欢看到冯小刚转型的一群。实际上,事情可能是这样的,冯小刚已经成长了,19年磨一剑拍摄的电影并不是为了唤醒观众,或者说并不是单纯为了唤醒观众。请需要被唤醒的对号入座。

  《1942》《泰囧》最好一个都不少

  但是,市场不会忽略《1942》这部电影亏钱的事实。《新闻晚报》算了一笔很仔细的账,《1942》票房仅收3.7亿,对比2.2亿的制作成本和3000万的宣发,2.5亿的总投资,按票房分账,片方只能收回1.5亿,亏损达1亿,排在“最赔华语片票房榜”,并导致华谊股价连续暴跌,市值蒸发数亿,片方总亏损估计达3亿以上。当年华谊兄弟上市时,记者采访的欧洲某知名投资银行的副总裁LEO称,华谊兄弟“是一只性感的股票”。

  当记者再次连线采访LEO的时候,他接通电话就笑了,因为他刚刚看完《1942》,他说他还在想着,是否有记者会记起之前的采访,而再次找到他。“我准备了一肚子的话,你的电话就到了。”看来这个采访让双方都很欣慰。

  回顾两年前华谊兄弟上市之时,《数字商业时代》对他们的分析报道,描述“华谊兄弟全链条式的商业模式所展现的想象空间是各路资金追捧的根本所在,而能否复制冯小刚式的导演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1942》上映之后,华谊老板王中军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自豪地提到:“到今天为止,今天的国产电影前5名有3部华谊电影,有可能前3名都是华谊电影。”华谊兄弟曾提出,上市后的目标是年产6部电影和600集电视剧。但最终拍摄了多少部剧集,现在没有确切的数据。

  采访虽然是针对华谊兄弟的,但是LEO显然很想聊聊《1942》。他兴奋地告诉记者,他喜欢《1942》,并且谈到《1942》和《人再囧途之泰囧》。“都是好的。尤其都是用心拍的电影,不能说哪一部不好,而且《人再囧途之泰囧》更讨喜,拍让观众喜欢的电影没有错。但是《1942》不同,我认为电影除了娱乐,还有教育意义。可能想法比较老套,但是这是心。”

  话题最终还是回到华谊兄弟,LEO认为华谊兄弟投资拍《1942》没有错,但是从新闻报道中看,负责人一直在强调拍摄这部影片的责任感,但是没有从商业的角度给大家交代,这是他没有想到的。毕竟华谊上市,圈着大家的钱呢。如果负责人只为责任感而拍摄似乎不够全面,尤其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负责人。

  LEO说:“导演体现责任感,而投资方不仅要考虑责任感,还要对公司的发展有思考。娱乐在商业运作上向来是不靠谱的,因为无法预测。文化娱乐公司是踩着不靠谱的基石来运作的,就必须运用靠谱的人才和绝对业内的商业计划、数据计算来运作。如果我能在报道中看到,华谊兄弟的负责人是如何来计划这次亏本的买卖,我会更放心一些。那些支持这只股票的大小股东们也就会更为放心。”

  相对于《1942》,人们谈论起《人再囧途之泰囧》就轻松多了。有趣的是,观看这两部影片的人没有绝对的冲突,所以说大家对于电影的想法很单纯,“只要拍得好看,我就掏钱”。能让观众开怀大笑两个小时,或者在沉默和泪水中思索两个小时,都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9605.html

更多阅读

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 小喇叭开始广播mp3

“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了!”一句清脆爽朗的童声开场白,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成为延绵半个世纪的童年记忆。  “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嗒滴嗒、嗒滴嗒、嗒嘀嗒—嗒—滴—”相信每一个在1980年代中期之前出生的人,都会对这段熟悉的声

声明:《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 冯小刚开始 华谊结束》为网友证明给你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