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死亡线 论企业死亡线



  当人们还挣扎在死亡线上,处在极端贫困的状态下时,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这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讲的最低层次的需要,生存的需要。当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发展的任务就由解决“生存”问题转变到解决“生活”问题。(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简单地说,生存是维持生命,不饿死、不冻死。生活就是活得更好一些,讲求活着的质量,讲求情感、相互关系、相互尊重。这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讲的人的第二层次的需要境界。当人们第二层次的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以后,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们还会进一步产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谋求成才、成就、成长,追求人的发展权。这时生存又进入了更高的境界,这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企业的生存问题,最根本的是远离企业死亡线。许继集团董事长王纪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所作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企业要取得生存和发展必须远离四条“死亡线”。

  第一条是用人机制“死亡线”。就是一个企业在正常经营情况下,员工的流动和淘汰率如果低于2%,企业将必死无疑,这是企业走向死亡的一个界限。企业里的员工流动不起来,这种静态的沉淀,长期积累的只能是惰性。市场经济规律就是这样,(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如果没有适量的淘汰,就会被全部淘汰,很多企业的垮台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一些企业的倒闭,实际上就是几十年来计划经济用人终身制积累的惰性总爆发。

  第二条是分配机制“死亡线”。就是分配当中活的部分(奖金)占全部收入的比例低于15%的企业必死不可。因为奖金是对超额劳动的报酬,你拿出很少一部分来奖励超额劳动者,谁也不去超额劳动,那就只干计划内的一点工作,谁的积极性都调动不起来。(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参考国外企业的一些做法,美国是三七开,30%的分配是死的,70%是活的;日本、韩国企业是五五开。如果还是老一套的工资年年涨,人人都有份,那么得到的只能是成本的增加,积极性的挫伤,竞争力的丧失。

  第三条是人才素质“死亡线”。在任何企业里,从事研发和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比例低于企业人数10%,企业就要死亡。因为高素质人才少,知识形不成互相支撑和良性循环的基础作用,留不住人才,人才也不会再来,企业就要衰亡。保持一定比例的高素质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第四条是股本结构“死亡线”。就是在竞争领域里的企业,如果你的股本结构是单一的,是纯的(100%),这也是企业的死亡线。所谓股本单一,就是股本(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结构是纯国有、纯民营、纯外资等。为什么这些企业早晚要死掉呢?因为如果员工不持股,员工没有长期利益也就不会有长期行为。企业里的骨干不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你就得不到骨干们长期为企业工作的激情,企业就不会有更大的发展,国有企业是这样,民营企业也是这样。

  四条“死亡线”理论使人耳目一新。在目前众多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时,靠政策、靠扶持、要项目,倒不如扎扎实实练内功、抓改革,不断自(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我否定,自加压力,把来自市场的巨大压力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动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远远离开死亡线,得到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

  众所周知,市场资源总是稀缺的。也就是说没有一种资源会无限的存在,以至于能够满足所有企业对市场资源的需求。从生存竞争来看,企业家的成功、企业的成功(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往往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死了,一些企业生存下来了,那么后续企业家不会作为经验和教训,也就是说凡是企业家都不会往后看,谁往后看就意味着明天的死亡。

  远离企业死亡线,最根本的就是要有危机意识,要有应对危机的灵活措施。泰国Minor公司的行政总裁 Heinecke说:面对危机要永远积极主动。当环境变得不利时,保持信心、把危机作为学习的机会,就会从中吸取教训,把坏事变成好事。

  “危机”指能够对企业及其产品和声誉造成显性和潜在破坏的事件,其发生具有突然性和不确定性。美国著名咨询顾问史蒂文8226;芬克在《危机管理》一书中认为,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管理行动。史蒂文8226;芬克说:“企业经营者应该深刻认识到,危机就像死亡和纳税一样难以避免,必须为危机做好(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计划,充分准备,才能与命运周旋。”

  面对危机,企业要善于居危思进。所谓“居危”,就是要看到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和残酷性,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要识危机、知危机;所谓“思进”,就是要有“陷之死地而后生”的经营胆略,要主动出击,想方设法变危机为良机,变危机为商机。

 论企业死亡线
  早在1992年,处于上升阶段的小天鹅提出了“末日管理”的概念。用朱德坤的话说:“办企业、做人都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即使走在红地毯上也要有悬崖边上行走的感觉。”他认为,企业最好的时候往往是最不好的时候,末日往往就是这样(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开始的。越是品牌辉煌的时候,就越有可能发生衰退。攀登到一定高度,达到一个制高点,就容易走下坡路。市场竞争是残酷无情的,你能够看到气魄非凡自诩不沉之舟的“泰坦尼克”号顷刻间被巨浪吞没,也能看到一些具有相当实力的知名品牌没多久就悄然无声,被消费者忘却。基于这些忧虑和担心,联系失败和遭遇危机的企业案例,小天鹅从中找出一种规律,危机感和风险意识使他们从观念、管理和制度等方面采取了防范措施,如:“不开庆功会,却开反思会”、“形成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体系”、“将传统的‘纵比’改为‘横比’”,努力做到避免自傲,警钟长鸣。

  当华为2000财年销售额达220亿元、利润以29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的时候,其总裁任正非却大谈危机:“华为的危机以及萎缩、破产一定会到来”。他在内部讲话中颇有感触地说:“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这篇题为《华为的冬天》的文章后来在业界广为流传,深受推崇。任正非为什么总在兴盛中提醒危机?因为他看到华为的冬天一定会到来,到时候“也会像它热得让人不可理解一样冷得出奇。没有预见,没有预防,就会冻死。谁有棉衣,谁就活下。”“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唯有惶者才能生存!”华为的奋进与崛起,就归因于这种深重的危机意识与苦心经营!

  海尔集团从“危机管理”转向“问题管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的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在谈到彩电业的困难时说:“彩电业目前的经营困难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实际上是企业缺乏创新动力,无法不断拿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产品。海尔注重问题管理而非危机管理模式,就是把企业出现的任何危机消灭在萌芽阶段,并通过最大限度地创造市场需求来赢得市场份额。”

无数的事例告诉我们,成功的企业都具有强烈(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的危机意识。他们通常是“怀抱炸弹”,进行着“末日管理”。然而正是这种深深的忧患意识和一系列的“预警”措施,使他们安然度过一个又一个“暗礁”,实现了持续的成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95099.html

更多阅读

什么是税收筹划 论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

     1、税收筹划的准则  1.1成本效益  人类社会的首要理性原则就是成本效益原则,税收筹划要于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有利,要保证其因之得到的效益相比于其筹划成本要大于一些,就是经济效益的体现。  1.2整体性  在开展企业

道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论企业管理之道和企业管理之器

  近代管理思想源于西方,随着西方的工业革命的到来,出现了许多对管理的实践和理论思考的文章和论述,最初20世纪初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主张:“只有透过强迫标准化的方法,强迫采用最佳设备和工作条件,以及强迫合作,工作才会更快”。唯“效率”

光明的财务风险及防范 试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要点

     前言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一项关乎企业发展的问题,一个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环生的企业一定是没有发展能力的企业;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企业制度的问题,形成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上出现问题,进而在财务

声明:《决战死亡线 论企业死亡线》为网友黑色指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