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浓缩书的典范
——评《管理学名著精华》
涧鹄
摘自《中国广告》2004年第10期
二十一世纪竞争异常激烈,许多经理人非常渴望能够在短时间内阅读到大量能提升自己能力的书籍,但在竞争压力下几乎所有的职业经理人都非常忙,除了工作之外还有应酬还要顾及家庭,时间成本非常高,即使想阅读也没有那么太多的时间,而当挤出时间阅读时,管理类书籍汗牛充栋,良莠不齐,常常花了时间购买和阅读,一读之下发现有不少书籍内容实在难以恭维。《中国经营报》2004.1.5日“与老板对话”栏目中,采访了点击科技的王志东,问其最近在读什么书,王志东回答道“外面流行的书我都有,但发现有的书太浅,有的书太偏,真要吸收精髓太不容易”。书是人类文明的记录,经典名著则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今天这个信息社会、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究竟要读多少书,实际能读多少书,恐怕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根据法国阅读学专家B·皮沃近十五年的研究结果,一个现代人一生大约应读2500本书;美国教育家C·迪瓦恩认为,以一个大学生一学期读10本书推算,不停地读50年,一个人的一生也不过只读1000本书左右。而实际上能达到这个数字一半的人都不多。那该怎么办呢?怎样才能不被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所淘汰呢?
在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开始面临海外战后复苏经济的挑战,信息社会初露端倪,经理人充电需求日益高涨。而这些均非商学院和管理顾问公司所能全部解决。不用说读书还是最可靠和经济的办法。可问题是书海茫茫,哪本书值得读呢?还有就是即便手头有一本值得看的必读之作,洋洋数百页对忙碌的经理人来说如何有时间从中挖掘出智慧的宝藏呢?浓缩书公司的创业者们(他们本身就是工商界经理)发觉自己碰到的问题非常普遍,于是有人提议来做这个很有意义和市场的产品。1978年别具特色的美国经理人浓缩书(Soundview Executive Book Sunmaries)在美国推出。1980年《华尔街日报》撰文评论道:“圆满解决了工商界经理日益苦恼的问题:信息超载。”迄今20多年来,浓缩书受到了全球136个国家的工商界经理主管的推崇。从CE、Shell、Toyota等全球500强到Holiday Inn,AT&T、Anderson等国人尽知的服务业巨头,更有众多中小工商经理主管均把浓缩书作为持续提高技能的最佳选择。浓缩书的影响还渗透到其它领域,如教学研究、政府机构等部门。就连世界最有名的经理工厂——哈佛商学院亦在其中。浓缩书在全球更是赢得了“商务图书人”的美誉。
国内虽然也有名为《经理人浓缩书》的系列书籍,但细看之下,也只是普通的管理编著书籍,里面的内容和形式有本质上的不同。
“浓缩书”实际上是将经过历史考验的经典著作经过专家的浓缩提炼,形成1∶20~1∶50的比例的精华本。浓缩书是在不失原义的前提下对原著进行合理的压缩,既不是简单摘录,更不是冗言赘语不得旨要,所以才称之为“浓缩”;浓缩书是对原著专业化的、等比例的压缩,不损害原著主旨的系统性、全面性,必须有完整的文字和结构,所以才称之为“书”。
“浓缩书”这种形式十分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信息获取量大,知识更新迅速,专业领域扩大,生活情趣多样(直接导致读书时间减少)的大趋势,更适应广大企业各级各类管理者的工作、生活需要。
从市场出版情况来看,目前国内直接摘录管理书籍精华的书很少,类似的书有是有,不过均是以导读或解读的形式出现,但由于编者的眼光和水平问题,所选之书不太符合读者的需求,因此导致此类书籍的实用性不够。
最近我所看完的这本《管理学名著精华》我感觉是一本标准的浓缩书。此书编者长期养成了在阅读了大量管理类书籍的同时将其精华内容总结出来的习惯,他的初始想法是因为每一本书内容都很多,如果他不将其精华摘录下来,那他如果要重新了解该书的内容的话必须要重新把这本书看一边,这样实在是太浪费时间了,于是以后他将他所看过的好书之精华一一摘录(一本50万字的书,他所总结出来的内容有1~2万字),这样的习惯坚持了十年,这个习惯造就了他的独特视点,对精华与否有了辨别能力。
据了解,十年来,他花在购买管理书籍上的金钱是2.5万元,觉得有价值的有100本左右,在这100多本书中精选出51本最具有代表性的书籍之精华集结成此书。由于授权的问题,分成多册出版,第一册选择了11本书,分别属于战略管理、领导、人力资源管理、销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领域,细看之下,确实字字珠玑,收益菲浅,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客户管理》,原书非常厚,当时我看了好长时间才全部阅读完毕,而《管》所摘录的内容确实是该书的精华所在,编者如果不在这些领域深入进去,是不可能能够将精华提炼出来的。
期望其余的内容能够顺利得到授权而出版,使得我们读者能有机会一览其他的“管理浓缩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