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语言学家怀尔德教授(H. C. Wyld)在《现代口语英语史》中说,如果把现在的英国人送回到十七世纪,就是进行最简单的社交谈话,他们都会感到极端困难。我们会不知道如何见到人打招呼,如何请人帮忙,如何向别人问候。我们不知道如何呵责服务员,称赞孩子;我们会时刻踌躇用什么样的词汇来表达心里的想法。如果我们坚持用我们自己熟悉的方式说话的话,我们很快会感觉到违反了当时的习惯和礼节,我们会显得太亲热、太生硬、太矫揉造作、太拘谨或者太直率,总之我们会出洋相。
不同朝代的人交流起来有困难,同时代人之间的沟通也未必一定流畅。当韩国女子曲棍球队在雅典奥运会上输给德国队之后,教练金相烈沮丧地说:“我再也不愿执教女子队了。我怎么训练她们?我也不能进到她们脑子里去。我告诉她们怎么做,她们总说好好好,没有任何意见。但她们也只是说说而已,做起来完全是另一回事。”
金相烈式的感慨不只存在于体育界,企业里也俯拾皆是,几乎在每个企业里都能耳闻管理者对员工发出种种不快的声音,抱怨他们对公司的管理指示领会不够好。
这种指责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对或是错,但把责任一咕脑儿全安在职工身上显然不合适。
台湾一家大型公司女总裁的看法则很明智:不要指望别人的见识都如你一样。她经常向人们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
她女儿上幼儿园时,有一天,她作为家长去参观幼儿园的书画比赛。在一幅名为《陪妈妈上街》的画前,她驻足了很久,画里面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也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有的只是数不清的大人们的腿。她为此感到奇怪,末了还是幼儿园老师帮她解开了疑惑,老师说,幼儿园的孩子身高几乎还不到大人的腰部,你说他们上街看到的不是大人的腿还能是什么?
于是她在想,孩子们上街时看到的只是大人们的腿,这是他们的身高决定的;同样的道理,公司员工们能看到的是他们自己的工作、利益和前途,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总裁一样思考公司的未来,这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因此不要指望别人都和你的见识一样。与其埋怨员工,倒不如帮助他们提高认识;与其责骂员工,倒不如主动接近他们联络彼此的感情。于是,她以和颜悦色的崭新形象出现在员工面前,公司的业绩也随之突飞猛进。
时下经常提倡换位思考,但位置换了,思考的结论并不一定能改变,还必须能够找到与换位者相同的感受才行,否则可能犯齐景公在暖房内困惑下雪天不寒冷或者晋惠帝不能理解老百姓为何不吃肉糜式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