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透明的转制过程,以及先转制、再确定职工安置办法的操作方式,是长春百货集团改制纠纷的主因
10月25日,吉林省长春市,初冬已经到来,空气中透着丝丝凉气。
上午9点不到,位于长春市繁华闹市人民大街的长春百货大楼像往常一样开门营业,人流随之拥入。很快,进入商场的几百人又重新聚集起来,而商场正在上班的员工对这群人视若无睹。
气派的长百集团大堂中最宽敞的地方,被警戒线包围起来,不允许人进入。滚动扶梯的两边,一边贴着一份长春市规范群众信访文件的复印件;另一边贴着一纸通告,内容是宣称市政府已经由副秘书长黄文华、贺兴国牵头成立了工作组,专门听取长百集团职工的意见。
就在五天前,曾是长春历史上最好的国有企业的长春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856.SH,以下简称长百集团),在这里遭遇到建店52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冲击——500多职工聚集在商场大堂,抗议企业转制,将公司控股权卖给一家来自上海的公司。职工们高唱《国际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情绪激昂。政府一度出动警力,对聚集职工进行清理。
接下来的五天中,长百集团开门营业时,这些职工仍聚集在商场大堂。由于抗议职工多数几年前已经内部退养,长百集团经营并没有因此受到太大的影响。
大范围下岗
长春百货大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长春市百货大楼,始建于1952年。由于在全国国营商业企业中率先推出“微笑服务”和“不满意退货”等服务,长百集团曾经是全国商业企业的标杆,全国十大百货商场之一。
1994年4月25日,长百集团股票在上海正式上市挂牌交易。公司股本18273万股,其中国家股5687万股,占总股本的31.12%,法人股3995万股,社会流通股8591万股。截至2003年中期,长百总资产为70872万元,净资产33001万元,每股净资产为1.81元。
在长百集团职工看来,企业的效益一直不错。集团下属17个商场,每年的计划指标都能够顺利完成;从1986年起,企业每年利税就已经过亿元,是长春市的纳税明星企业。
在长春,“购物上长百”,至今仍是很多长春人的第一选择。即使是在10月19日开始的持续一周的职工聚集请愿活动中,据长百集团副总经理周慧纯介绍,商场销售收入依旧良好。
尽管如此,2000年,长百集团仍开始了减员增效的改革,896名年龄超过45岁的职工下岗内退。后来又有500多职工在职无岗,放了长假。这样,加上原有的600多人的离退休职工,2320人的长百集团,如今在岗职工只剩下不足200人。
导致企业原有职工如此大范围下岗的直接原因,是全国商业企业中普遍实施的租赁柜台的经营模式。由自主经营向租赁柜台模式转变后,商场不再具体负责进货、销货,只负责统一管理及品牌经营,通过收取租金获利,减少了经营风险。由于柜台承租方往往不愿意使用商场原来的职工,原有职工无法安置,只能下岗回家。
对于下岗职工,长百集团采取的办法是依旧替职工交纳“三险一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社会统筹,并发放75%的工资。
企业因何亏损
由于经营模式变化导致的大批职工下岗退养,并没有影响长百集团的经营运转。直到2003年,职工们突然听到一个消息,企业要改制,国有股权要出售。
马良河,原长百集团长百大酒店办公室主任,长百集团中层干部,也是此次职工聚集起来要求解决问题最主要的职工代表。他说,2003年7月,公司董事长王建国在中层干部会上说,“百货大楼不转制不行了,再这样下去谁也开不了支。”
2003年7月3日,长百集团发出公告,称公司预计2003年上半年将出现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