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股份(600092)日前发布公告称:其关联企业精密集团要进行政策破产。这意味着精密集团欠上市公司精密股份高达1.877亿元的往来款,很可能要“打水漂”。
消息一出,市场哗然——这家昔日在冶金行业号称“西北一枝花”的企业何以会沦落到破产的境地呢?
政策性破产的背后
10月30日,精密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接到关联方陕西精密金属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知,精密集团政策性破产已获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文件批准。由于陕精集团政策性破产,将使历史形成的对公司的往来欠款18772.88万元无法全部收回,公司将按有关会计政策计提坏账准备,并履行相关决策和披露程序。
所谓“政策性破产”,是指国有企业在破产时,将全部资产首先用于安排失业和下岗职工,而不是清偿银行债务。据知情人士透露:“全国有40个政策性破产的指标,给了陕西两个,其中一个就是陕精集团。”
那么这个四十分之一的指标对精密集团和股份公司来说,是祸是福呢?
“这个政策性破产对股份公司和股民来说非常不利,因为集团欠款1.877亿将有打水漂的可能性。而且从最近精密职工抗议的情形来看,精密集团这个政策性破产显然伤害了很多人的利益。”一位熟悉内情的投行人士如是说。
11月22日,中国经济时报拨通了精密股份董秘葛熙富的手机。当他知道是记者采访时就含糊其词、不愿回答。记者一再追问:“这对股份公司和投资者有多大影响?股份公司会不会破产?会不会将要被ST?”他说:“这肯定影响很大呀,亏损两年ST是必然。”然后就让记者自己去看公告,并以有事为由挂断了电话。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精密集团实行政策性破产后,资产进行清算拍卖所得的资金,首先将用于企业职工的安置。据了解,集团职工的安置费用大约共需要一亿多元。有知情人士透露,精密集团政策性破产主要是处理厂区内的300多亩土地和部分陈旧的机器设备,从目前集团的实际情况来看,只能靠这300多亩土地来进行抵债。精密集团地处西安古城的西边,地理位置良好。该项土地属工业用地性质,连同精密集团剩余的厂房设备等资产,价值大约两亿元,已经足够支付职工的安置费用。精密股份的1.877亿元债权中,预计能够得到直接清偿的约4000万元,而另外的1.4亿元则悬空的可能性较大。对此,公司已在10月30日公告中有明确的风险警示。
巨额募集资金是否安在?
翻开精密股份历年的财务报表,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从一系列数据和信息中发现:这家公司的基本面严重恶化不仅早有征兆,而且其财务数据的背后似乎还隐藏着更大的问题。
从今年三季度季报来看,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合并后才4351万,公司1-9月的主营业务收入仅1415万元。如此微弱的现金流和收入如何能支撑这个拥有2.6亿总股本、10亿元总资产的企业?像这样危险的企业财务状况,亏损是必然的。
那么其他资产和资金都到哪里去了?
公司公告称,2000年配股累计募集资金总额22512.48万元,而到目前累计使用总额3216.75万元,使用份额仅占募集资金总额的14.29%。但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显示,公司还有近3.42亿元的货币资金,其中近2亿元的募集资金,公司称还“躺在银行的账户上”。该资金自从2000年1月配股募集资金后,为何到现在都没有使用?
这笔资金是否早已被用作他途,直到股份公司登记报表,财务结算的时候才姗姗到账呢?
对此,公司一直表态其配股募集资金剩余部分全部存在银行的专用账户上,从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上,我们实在很难对此资金的去留作出判断,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主业不断萎缩,经营恶化的企业,为何不将巨额的募集资金投入生产?为企业创造效益呢?
对于配股资金未达到计划进度和收益状况,公司在2004年半年报中也有所说明:公司《配股说明书》承诺募集资金全部用于投资兴建荫罩带钢项目。而荫罩带钢项目于2001年10月才获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计产业司20012004号批文,项目总投资为96580万元,同时项目后续资金不到位(配套资金担保单位尚未落实),导致项目进展与配股说明书计划不一致。此外,公司主要进行项目论证及前期准备工作,故实际投资金额比例较小,截止报告期末,荫罩带钢项目仍处前期投入。
难道仅凭这样的解释,就能让近2亿元的募集资金毫无效益的躺在银行账户上长睡4年之久?这样的理由是否有点过于牵强呢?
目前,集团面临破产,股份公司1.877亿元的债权可能无法收回。让市场担心的是,公司的巨额募集资金是否还依然躺在银行的账户上?是否安全?这些事关投资者的重大问题,我们只能期待公司作出详细的说明。
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是如何形成?
在精密股份前十大股东里,并没有精密集团的踪影。上市后,精密股份国家股股权的持有者实际上是陕西省国有资产管理局。从精密股份公开披露的信息来看,公司的部分高管人员同时在精密集团兼职。既然没有上市公司的股权,凭什么占用精密股份的大量资金?
精密集团董事长张华日前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股份公司剥离上市以后,虽然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没有直接的股权关系,但是当时的省政府这块股权是委托精密集团管理的,体制上造成了两家公司在过去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在运作。所以两个公司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很多资金往来。
据披露,精密股份与集团共用的办公楼里和办公室的招牌上,很难分辨哪个属于股份公司,哪个属于精密集团。而且双方在人员、办公等方面,也都存在明显的交叉现象。处于集团大院中间的精密股份生产现场,看起来倒更像是集团的车间,而没有任何区分的标志。主要从事高精度冷轧带钢生产、市场占有率曾经达到20%的精密股份,如今只有少部分生产线还在运行,三三两两的工人,大多数只是在进行着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那么,1.877亿元的债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精密股份2004年半年报对此作了相关披露。在“对关联方占用公司资金和对外担保的情况说明”中,关于这1.877亿元债权形成的原因,公司解释称: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过程中,集团将生产经营性资金投入股份公司,存续的实业集团无力支持,于是在一些费用支出上都是由股份公司进行垫支,鉴于是特殊历史形成的原因,股份公司决定将尽快采取可行的措施,解决集团违规占用资金情况。
在这种亲如一家的关系下,精密集团精密股份究竟是谁拖了谁的后退?
上述知情的投行人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精密股份是在1992年将原陕西精密合金厂不良资产剥离给新设立的陕西精密金属集团公司后,进行增资扩张设立的股份制公司。1997年6月份精密股份正式上市时,集团拿出了“白菜心”即集团最好的资产去上市。作为一家几十年历史的国有企业,精密集团只剩下缺乏市场前景的较差资产以及一些辅助设备,所以集团和上市公司款项有往来就成了必然。但这并不是陕西精密沦落的根本原因。
该人士认为,精密集团的政策性破产和股份公司的重组活动有密切关系。1998年,现在的控股股东深圳天华集团将精密股份大股东持有的国有法人股全部收购,接着在2000年1月实施配股募集资金。然而,企业不但没有因此发展壮大,反而是日渐萎缩。而且大股东天华集团收购并接管精密股份后,只是进行了大股东的股权控制和高管任职,并没有输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项目,也没有进行适当的产业整合,而且未将配股募集资金投入主业,最终使得上市公司亏损、集团走向破产。
路在何方?
国庆节后,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曾来到位于西安市枣园东路的精密股份所在地,这里同时也是精密集团的所在地。在公司大门前,记者却找不到任何股份公司的标志,只是在工厂大门口上方贴着 “强烈要求省政府派工作组进驻陕精,彻底查清国有资产流失情况!”等诸多标语、横幅。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记者多次联系精密股份,公司董秘办的电话却始终无人接听。而且企业大部分高层也都不愿对此表态。一位精密股份的职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透露,由于企业经营状况日益恶化,公司已停发工资,职工对集团破产非常不满,股份公司在以前重组时留下了不少隐患。
从精密股份目前的股价走势来看,并没有因10月30日传来的利空消息而表现出恐惧。这究竟是投资者对精密股份即将ST的命运一无所知?还是认为ST不足畏惧呢?天信投资的石长军认为,从目前二级市场已经暴露的问题公司来看,股价和基本面的反应都有一个时间差。这主要是由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还没有意识到上市公司问题的严重性,而且在目前这个处于投机氛围的市场中,投资者很少去详细的关注公司基本面的演变,只有等公司基本面问题和泡沫彻底暴露之后,股价才会作出反应。
“通过再造方案的实施,相信精密股份能够尽快走出困境,浴火重生。”精密股份总经理沈伟日前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却仍然显得很有信心。
沈伟说,公司确实处于历史的最低点,为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公司董事会对今后发展战略进行了多次研究,提出利用精密集团破产为契机,对股份公司进行再造。所谓再造就是说从资源、人员、体制、机制、产品等诸方面,进行大力度重新调整和整合。比如产品结构的调整,公司已经成功开发出一种国家某行业持续需求的新型材料。一旦投产以后,就可以改变公司以前小批量、多品种、规模一直上不去的状况。
对于集团公司的破产将给上市公司带来的损失,精密股份独立董事李成却感觉很无奈。他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说:“目前公司走到这一步也没有办法,公司下一步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