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史蒂文。怀特(StevenWhite)从日本来到中国;9年后,他住进清华园,开始了中国研究的博士课题,继续累积他在亚洲商业与管理比较研究领域内的经验和名声。
2005年3月,在INSEAD商学院在上海举办的"从模仿到创造:面对挑战,中国觉醒"的论坛上,怀特先生作为主持人、INSEAD商学院的知名教授就创新问题侃侃而谈,周围是他的学生、INSEAD商学院的校友和众多期望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家。
走出杀价的"死胡同"
对于企业来说,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打开思路,而不能死死地盯住技术创新。怀特先生说,"许多中国企业的做法其实得不偿失。要知道,在产品和服务上做到创新并不容易,它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付出很高代价。有些中国企业家在搜肠刮肚,想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其实他们需要换换脑筋,考虑其他维度的创新,说不定会更快地产生更好的效果。"怀特先生顺理成章地提出了"捆绑销售"的思路。他指出,目前中国企业还在靠价格来竞争,而价格的差异很容易进行比较,哪个便宜哪个贵一目了然,有些企业做得好,无非是靠对市场反应速度比较快。"中国企业并没有抓住许多创造价值的机会,许多西方企业的成功经验是把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捆绑起来,这样别人就很难进行比较,也更容易稳住客户,中国企业应该借鉴这种经验,不要一头钻进杀价的'死胡同'."另外,企业还要创造与客户的长期"独特"关系,建立跟客户共同解决问题的机制——供应商并不能仅仅单方面地给出设计方案并加以实施,而是要在整个设计和实施过程跟客户一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香港许多的企业至今还能够生存的秘密,香港企业跟客户建立了很好的关系,他们接下单子后让内地厂家生产,内地的厂家只能收取廉价的加工费,处于价值链的最下游,这种情况需要改变。"
不仅是技术需要创新
有些人认为相对简单的制造业并无创新可言,怀特先生纠正了这种看法,"你不能根据行业不同来区分高科技或者低科技,不能说做计算机的就是高科技,做餐馆的就是低科技。比如你经营连锁餐馆,如果有很好的IT技术,就能提高经营水平。创新是无处不在的,即使是鞋子上的鞋带,也能创新。"怀特先生进一步提醒在座的中国企业家,创新涉及很多方面,不能光看有形的东西,更要追求无形的"软件","中国企业若只是缺乏新技术,问题就好解决了,但实际上是整个产业链的每一环节,除了研发,还有采购、生产、服务等等都需要创新。"接着他以联想为例分析说,联想在中国市场做得很好,一旦走出国门踏上国际化的道路,要想成为让顾客乐意购买的品牌时,将会面临许多挑战。
他强调说:"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内部创新的机制,缺少系统性的机制。我觉得将来中国的一些本土企业进军国外市场时会面临不少问题,也许他们针对某一个特定市场时做得不错,但国外市场呈现很强的多样性,生产、管理、服务、分销的多样性是否能跟上市场多样性的节奏,将是对中国企业很大的挑战。"在这当中,"内部营销方式"的创新是怀特先生阐述的重点:"现在,许多做大众商品的中国企业唯一的营销方法可能就是到阿里巴巴这样的网站上发布信息,他们没有考虑内部的营销机制,比如提高跟客户沟通的技巧和能力。"为了说明这种"软件"的重要,怀特先生以会议现场的安排为例说,"你看,这里的硬件很好,但是管理者并不知道如何来安排不同的团队,所以弄得大堂里秩序混乱。"
创新,未必是破坏性的
对于哈佛商学院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等人推波助澜的"破坏性创新"理论,怀特先生表示不能苟同。他说,改良更是一种常态的创新,"熊彼特提出'破坏性创新'是发生在大的时间段更替时,在短的时期内对企业来说,更多的还是微观的创新。"谈起前一阵奇瑞QQ外观是否抄袭SPARK的官司,怀特先生认为这件事情可以引发人们去思考,利用别人的技术来打造自己的品牌是无可厚非的,但关键是采用什么样的态度。
"其实模仿和创造之间并没有明显界限,不要贬低改良的价值。日本人对模仿的态度就很值得借鉴,1863年以后,日本不断从西方拿来技术,但是他们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增加了新东西,提高了附加值。"因此他认为,很多中国企业的问题往往在于拿来别人的技术就原封不动地使用,用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不行了,就再去拿一个新的东西来用,整个过程没有改良,没有创新,只能停留在价值链的最下游。因此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接下来应该更多地考虑改良式的创新。
很多中国企业的问题往往在于拿来别人的技术就原封不动地使用,用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不行了,就再去拿一个新的东西来用,整个过程没有改良,没有创新,只能停留在价值链的最下游。因此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接下来应该更多地考虑改良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