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联盟 企业国际化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正愈来愈深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的我国,也将其迅猛发展的开放型经济与全球经济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中国经济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中国的一批优秀企业也在积极"走出去"。"走出去"战略成为关系到我国今后发展全局和前景的重大问题,也将对全球经济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对我国企业"走出去"进行较为全面的思考,主要内容涵盖:1、"走出去"的内涵及层次;2、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由来;3、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现实意义;4、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和问题;5、我国企业有效地"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一、 “走出去”的内涵及层次

  从广义上讲,“走出去”战略是指产品、服务、技术、劳动力、管理及企业本身走向国际市场开展竞争与合作的战略取向;狭义的“走出去”战略是指企业到国外投资,设立生产经营机构,向境外延伸研发、生产和营销能力,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合理配置资源的发展战略。相应地“走出去”战略大体可分为两个层次:基本的层次是指商品和劳务的输出,主要涉及货物、服务、技术、劳务等的出口贸易;更高的层次是指资本的输出,即对外直接投资,或者说跨国公司化。本文主要讨论后者。

  二、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由来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的,兹列举主要事件和进程如下。

  ·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方针后,我国企业开始尝试进入国际市场。

 企业国际化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思考

  · 十五大"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提出,使得我国企业介入国际市场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 2000年,党中央确立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

  · 2001年,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一条重要建议被写入《十五计划纲要》。

  · 党的十六大报告再次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输出,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现实意义

  “走出去”战略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客观需要,对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我国企业自身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1. 有利于突破贸易保护主义壁垒,扩大出口。

  众所周知,我国产品已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的份额,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尤其是增量在全世界举足轻重。但一味地以贸易方式扩大出口,难免会受到种种限制。近年来,我国企业屡遭国外反倾销调查,贸易摩擦已经成为影响双边或多边正常经贸关系,甚至产生政治影响的重要因素。而进行对外投资,则可以帮助我国企业顺利绕开贸易壁垒,并享受诸多优惠政策,同时,在海外建立营销网络,可及时了解当地市场信息、发展动向,更好的贴近市场,从而发挥各种比较优势,增强产品竞争力,并最终扩大我国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占有率。

  2. 有利于促进我国合理配置资源,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

  目前,我国国内市场出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重大转变,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了以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为特征的新时期。与此同时,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也引发了传统产业向第三产业和服务业转移的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世界各国、各地区都试图在全球分工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国政府有必要引导和推动国内产业和企业在调整和升级过程中,面向国际市场,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使国内产业生产能力向海外延伸的同时,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3. 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与基础。我国企业"走出去",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有利于在更大的范围和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我们要认真研究我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投资合作中应享有的权利,发挥政府和国内企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以各种投资合作项目为突破口,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开拓自身的发展空间,提高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中掌握主动权,才能不断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 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经济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希望与我国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同时,我国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深厚,政治上相互友好和支持,经济上互补合作潜力巨大,具备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互惠互利的经贸合作与交流,不仅能够增加当地就业,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构筑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共同利益基础,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还有利于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在处理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团结合作,共同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还有利于缓解我国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消除"我国威胁论"的影响,促进祖国统一,维护国家安全;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扩大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

  5. 与我国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和投资需求相适应。

  从国际投资的理论中关于发展中国家投资海外的动因来看,我国企业到了有必要向海外发展的阶段。根据英国学者邓宁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一个国家在其投资发展周期上存在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外来投资和对外投资都很少或者没有,因为没有独特的技术,对外来投资也不持欢迎态度;在第二阶段,国内经济有了发展,开始吸引外资,而对外直接投资仍然很少,并且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外国技术或"购买"进入外国市场的权力;在第三阶段,本国企业逐渐成长,外来资本和对外直接投资都在增长,该国在直接投资领域开始参与国际分工;第四阶段,该国成为直接投资净输出国,对外投资大于外资的流入,这表明该国企业的资金、技术实力都十分雄厚。不少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对外投资水平处于第二与第三阶段之间,在今后的5-10年中,我国会进入第三阶段,对外投资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我国学者林毅夫更直观地指出,一个国家的人均年收入一旦达到2000美元,从国际经验来讲,产业结构就应该进行调整,把一些生产能力过剩的企业移至海外,以更低的成本来获取更多的利润。

  四、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10月底,经商务部批准和备案设立的境外非金融类中资企业736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110亿美元。作为对比,截至该年我国累计吸引外资为3950亿美元,是我国对外投资的30多倍。除了对外投资规模较小外,由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起步较晚,目前的国际化经营总体上仍旧带有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具体表现在:

  1. 投资结构的尚待完善

  集中表现在地区结构、产业结构、规模结构三个方面。从境外投资企业的分布上看,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地理选择以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尽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交流的扩大,我国的境外投资企业已遍及世界各地。但从总体方面看,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地区分布仍相对集中在亚太经济区。其中,亚洲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投资环境吸引了我国大部分的投资。据估计,有近80%的投资项目位于亚洲。在产业结构上,我国的跨国投资过分偏重于对加工、制造等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严重偏少。在规模结构上,以中、小型为主。据统计,目前90%的海外中资企业投资规模不到100万美元,平均单项投资额仅为57万美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600万美元的水平,同时也低于发展我国家450万美元的水平,甚至低于东欧140万美元的水平。

  2. 分散化经营,企业之间缺乏横向的联系与合作。

  分散化经营,使得企业无法在资本、技术、市场、信息以及生产等资源上实现共享与互补,甚至会引发越来越严重的内部过度竞争。这一方面反映了这些企业投资母体之间相互缺乏联系和合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跨国企业都以兼并或建立策略联盟作为发展手段以实现规模效应,而我国企业显然尚未跟上这种跨国经营的潮流。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企业体制制约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模式。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以及国有股占控股地位的股份制企业。据统计,在海外6000多家企业中,国有企业约占80%。从行政级次划分看,占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部委和省级政府所属企业;从专业分类来看,占主导地位的是中央和地方专业外贸公司和大型生产型国有跨国公司。由于至今都存在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使得海外的国有企业的分支公司,即使在业务上有相似和交叉之处,也难以进行有效的合作和信息交流,他们之间存在的更多的是竞争和相互封锁信息。国有企业自身机制与国际跨国公司通行体制存在较大差距,也在本源上限制了海外企业的经营活力和经营理念,使海外中资企业难以像跨国公司的子公司那样以各种手段进行兼并和联盟经营?

  3. 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其核心资源满足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根据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理论的分析,对外投资是企业充分利用其垄断优势(通常是技术、管理、品牌或市场)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经营行为。综观获得成功的外国和我国跨国公司无一不是在上述某个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而我国多数企业严重缺乏上述四种跨国经营所要求的优势,我国大多数企业通常拥有的优势是价格和廉价的劳动力,这些优势在国际化经营中又受反倾销等制约,常常难以发挥作用。

  4. 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人才匮乏。

  这在国有企业中体现更为明显。从管理体制上看,一些境外国有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所有者代表监管不到位,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在实施跨国经营决策时,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制约机制,在投资项目、环境分析、地点选择、合作伙伴选择、经营策略的制定与执行等各方面,都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因而往往造成重大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受到严重侵蚀。最近的"中航油"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从管理人才的培养来看,我国企业缺乏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许多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现代的人力资本观念,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认识仍旧停留在人事制度管理的层次上,导致外派人员专业能力和积极性都不高,远远不能适应当今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的国际市场竞争。

  五、我国企业有效地“走出去”的对策

  为了有效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这一战略对我国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积

  极推动作用,在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上都应采取一些切实、具体的措施。

  1. 企业层面应采取的措施

  1) 要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好核心竞争力。

  积极发展本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策略。要尽量避免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实力尚不雄厚的情况下,盲目扩大多元化。同时,应注意扬长避短,避开与跨国公司直接展开竞争,而应注意于跨国公司尚未注意到或目前尚未或无法涉足的领域或地域。通过自主开发、合资开发、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品牌形象。近年来,我国家电业涌现出来的海尔、海信、TCL、康佳等企业都是苦练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国际市场中立足典范。

  2) 要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强大企业集团,增强与外国企业竞争的能力。

  当今时代,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集中体现在该国大型企业集团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

  力上,例如美国就依靠福特、波音、杜邦及其他许多跨国公司,韩国则依靠现代、大宇等10多家大型企业集团。我国在未来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地位,取决于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因此,我国企业应努力通过兼并、收购、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运用市场化和国际化手段,增强与外国跨国公司平等对话的实力。尽管我国目前在家电、纺织、石油化工、汽车、民航、有色冶金、钢铁、外经外贸、商业、电信、金融等行业已初步完成或已开始组建企业集团,但国际竞争力还尚待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企业集团不仅“大”,更重要的是“强”,因而与前文第一点并不矛盾。

  3) 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大力培养适应国际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要加强所有者(国有企业中,表现为所有者代表)、董事会对包括投融资决策在内的重大事项的集中控制,切实履行监事会和外部监事的职能,强化企业内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遵循国际通行准则,完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要积极培养人才,完善人才管理。人才不足是我国企业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的经理人才。在目前国内比较缺乏熟悉国际规则和东道国的市场法律的人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靠自身培养之不足。另外,跨国公司经营人才本土化也是一种趋势。因此,海外我国企业实行人才本土化,揽四海英才为我所用,也是一项明智之举和行之有效的发展捷径。

  4) “走出去”战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选择与调整

  "走出去"的主体的确定,不是根据企业所有制的性质,而是看企业是否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一些民营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开展跨国经营和对外投资的条件。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如四通集团、万向集团、新希望、华为、科龙、东方集团等,都已不同程度走向国际市场。走出去战略的鼓励政策不应该拘泥于国有企业,而应从培育我国跨国公司的目标出发,将具有潜力发展成为跨国公司的优势企业作为政策鼓励的主体。

  2. 政府层面应采取的措施

  1) 加强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指导,积极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要定期选定和公布对外投资的鼓励行业,以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加快改革境外投资外汇管理体制、投融资管理体制,适当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促进对外投资的政府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同时要积极推进国际多边合作,为我国企业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2) 加快对外投资的立法进度。

  对外投资需要法律的保护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投资的实践一直走在立法的前面。到目前为止,仅有一些关于对外投资行为的管理规定和办法,《对外投资法》等相关法律仍然没有制订出来。而随着对外投资步伐的加快,迫切需要更高层次的法律出台,以切实维护相关投资者利益和制约相关投资行为。

  3) 完善监管体系。

  在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同时,要加强政府的监督与管理职能,这是“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健康发展的保证。既要加强管理,又要防止政府过度干预。对投资的后期监管应予加强,主要是建立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对外投资企业逃税的机制;要完善对外投资统计制度和海外企业信息披露制度,要求海外企业必须向政府部门公开和披露法定信息,便于政府对对外投资宏观情况进行监管,这也是完善对外投资统计制度,真实反映对外投资状况的基础工作;加强外汇监管,建立用户资料库,科学管理外汇的使用和回收,做到既方便企业用汇,又有利于国家外汇储备增加;还要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减少政策之间不匹配现象;建立政府、行业协会等多层次的组织协调功能,制止恶性竞争和欺诈行为,维护经营秩序和我国企业整体商誉和形象。

  五、结语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带有趋势性的值得不断跟踪分析的过程。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的崛起,通过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一定会日益加大,在未来我国内部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我国跨国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走出国门",在全球化的舞台上向世人展现中国企业的强劲的实力,中国的跨国公司将成为欧美、日韩之后又一国际现象。

  参考文献:

  徐明棋(2003):"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林毅夫(2002),"2002工商峰会上的发言",道琼斯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办,2002年5月21日,北京,2002年9月22日《工商时报》报道。

  赵旭(2004):"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经济师》2004年第6期

  李贻宾(2004):"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与政策建议",《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11期

  宋亚非(2004):"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设想",《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5期

  课题组(2004):"从国有企业跨国经营中的资产流失看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改进",《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2期

  吴文武(2003):"跨国公司与经济发展-兼论中国的跨国公司战略跨国公司与经济发展",《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卢进勇(2001):"入世与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第6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92848.html

更多阅读

加强党建工作的思考 新时期下电力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考

      一、做好电力企业党建工作要明确目标  新形势下,企业党建工作的目标要求是:有一个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四好”领导班子;有一支能够经得起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实践与思考 成长型企业IT选型的思考与实践

     近一年多来,AMT咨询辅助或参与了多个成长型企业客户以ERP为主的IT选型工作,深切感受到成长型企业快速发展背后巨大的信息化需求,以及在此需求下对IT选型的困惑、探索。  一、 成长型企业IT选型的背景  成长型企业是指在

职业化经理人 关于钢贸企业经理职业化的思考

 文|上海钢杨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季明勇  职业经理人是把别人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当成自己的职业,并通过帮助管理企业获得好的经营绩效来获得报酬的人群;也称之为企业保姆。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职业经理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市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官网 中国汽车工业原点的思考(一)

  伴着元旦的鞭炮声,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我国迎来了汽车年产销超过1300万辆的好成绩,中国汽车市场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在人们为之庆贺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思考一下在过去几年的重大政策,以使汽车工业在十二五期间得到更好、更快

声明:《中国企业走出去联盟 企业国际化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思考》为网友薄荷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