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西门子为何前倨后恭
德国人不想惹火烧身
识时务者为俊杰。西门子在事态并没有闹到不可开交的时候收手,的确显示出它作为跨国大企业的应有的大局现。
海信为什么最终零成本收回“HiSense”商标?郭庆存和张保国都认为,一套可行的方略、专业且有计划地实施,再加上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国内外知识产权界的认可,这都大大助益于海信讨回商标。
不过,郭庆存和张保国都回避了问题的实质。一位知情人士点明了西门子与海信和解的基石。他向《IT时代周刊》分析指出,西门子的漫天要价其实是在实施防御策略,即提前进入竞争对手的市场,注册对方可能使用的商标或知识产权,防止它在该市场使用惯有的商标和品牌去推广产品,而不是为了便于自己使用或高价甩卖来实现增值。“因此,就西门子而言,价格问题只是个幌子,能不能想办法叫西门子放弃对海信的防御策略,才是谈判成败的关键。”该位知情人士如是说。
长期研究海信商标案的青岛经济干部谢黎明先生向《IT时代周刊》谈了自己的看法:“西门子为什么前倨后恭?一是国家机关、行业协会的制约,一是国内的舆论一边倒,还有就是中国市场的份量和它自身多年树立的形象使得它不得不有所顾忌。”
与海信同城的另一家知名家电企业的管理层人士的观点是,作为国有企业,海信的钱就是国家的钱。博西家电在欧洲起诉海信成功,海信就要交纳罚金,这意味着国有资产的流失,所以国家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而一旦因海信商标案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西门子恐怕也承受不住来自中国政府、企业界和知识界的一致谴责。
中国市场的大局观
2004年初,德国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一项调查表明,德国企业已经把开发中国市场摆在最优先的战略地位,70%以上被调查企业拟定了中国战略。高速发展的中国市场牢牢吸引着德国企业的目光。而相对于西门子来说,相对于传统的家电和IT市场,中国的能源建设、轨道交通、医疗设备等市场更为有利可图,甚至连西门子前总裁冯必乐博士也认为西门子的未来维系在中国市场。
2004年12月,法国总统希拉克仅用4天就从中国带回50亿美元的商业合同,随即德国总理施罗德带着西门子高层来中国掘金,一举帮助西门子从中国铁道部获得总额超过3.5亿欧元的机车订单。随后,西门子又把目光投到京沪高速铁路项目上。这是一项市场价值高达1000亿元人民币巨型机会,西门子太渴望得到。
而在2005年1月6日,西门子在北京宣布其2004财年的在华业绩,订单总额为418亿元人民币,销售额增至384亿人民币,新聘了4000名员工。西门子的中国业务是其亚太地区业务的主要支柱,并在其全球业务中起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仅就上海地区而言,已经完成或尚在建设中的项目有地铁1号线、2号线及4、5号线,西门子为其提供车辆、通讯系统、供电及信号系统;世界第一条商用磁悬浮列车——上海磁悬浮高速列车已由西门子提供并投入运营。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对西门子来说,更是商机无限。
至于西门子旗下的博西家电,虽然早在1994年就已进入中国,但其产品线主要集中在冰箱、洗衣机及小家电等领域,并不涉及彩电。如不尽快平息商标纠纷,博世家电从今年开始全面进入中国市场的计划可能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
另一方面,2005年1月,海信宣布在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年产100万台的冰箱基地;3月9日,博西家电园也在同一地点举行了奠基仪式。据悉,与海信和解并在采购和研发方面展开合作,也在博西家电的计划之中。
因此,如果因为“HiSense”商标案而与中国政府和企业闹翻致使西门子形象受损,这是拣芝麻丢西瓜的蠢事。
张保国也透露,双方取得和解主要是由于西门子集团认识到其在华利益比德国本土还大,为“HiSense”商标与中国企业闹翻并不值得。
内因外因一结合,西门子终于选择了静下心来做中国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