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下,“态度决定一切!”已经成为管理者普遍接受的思维定势。依据是: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过程,过程决定结果。所以很多的管理者就天真地信奉 “态度决定一切!”甚至在书店里也畅销着《态度决定一切》等一类的书籍。
可真是如此吗?经过一番思索,我个人倒觉得这其实真是天大的认知错误!
我们知道,从人性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惰性,往往会放纵自己的行为以图安逸的享受。因此,若过多的强调态度的作用,未免太过于牵强和理想化了。比如说,中国人在态度上普遍认识到吸烟对身体健康有害,但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的烟民数量在以每年300万的速度增长,每年都有70万人死于吸烟。证据显示:每星期有差不多1万左右的中国人死于与吸烟相关的疾病。中国每年销售的香烟高达1.6万亿支。而中国人自己就消费世界上1/3的香烟。同样例子的还有酒类,喝酒误事甚至葬送了性命的事件每天都在上演,很多人在喝酒问题上态度非常坚决:能不喝就不喝。可是又有谁少喝了?再从正面的现象来看,任谁都知道时间管理可以提升生命品质,发奋图强可以改变命运,可真正做到并能坚持的却了了无几,正如成功的人士总也不会很多一样。
误以为“态度决定一切”而走入极端,可真是害了很多人,也间接地害了很多企业,甚至僵化了我们企业乃至社会的创新能力。平时我们都说“水无常态、兵无常势”,就是说任何时候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多变的决策,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解决问题的模型。
在态度和行为的关系上,实际的情况经常是:一个人,先有某种行动(无论主动或被动),长期的行为下来,养成自然而然的习惯后,开始真正改变态度。这正如以前的一个故事:1923年,在山东有一个女人被强盗抢劫上山并拜堂成亲(行动),一起生活6年后(行为),当家人带官兵解救了她时,但她却不愿离开那个强盗,理由是一起生活这么久,她爱上了他(态度)。
在西方人的眼里,新加坡华人的素质之高是全世界闻名的。可是有谁知道,这都是“新加坡之父”李光耀长期用严格的法制规范新加坡人的言行举止,让他们习以为常从而达到素质提高的。比如说口香糖,现在的新加坡人普遍认为吃口香糖不环保、污染环境,是不道德的。其实在1992年李光耀颁布进口及销售口香糖的禁令并严厉执行之前,在新加坡发售的口香糖的品牌达128种,销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到12年后的今天,新加坡人早已习惯了没有口香糖的生活。街上大大小小的商店里根本见不到口香糖,公共场所也看不到口香糖的残渣。在他们眼里,吃口香糖是令人感到羞愧的事情。管理一个企业也同样必须用系统的规章制度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长期坚持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改造企业员工态度或理念的目的。
在多次与新员工交流当中,有很多新工在对东纶的管理都普遍感到严厉,甚至有新员工觉得不自由。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公司实际上是在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行为准则,长期将约束和修正(无论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员工的不良行为和意识,促使员工逐渐对公司要求和行为规范产生兴趣,并产生自我纠正提高的欲望,转化原有的不良态度。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公司坚持贯彻执行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以对员工负责任的心态去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所以,当你觉得公司管理严厉时,你就应该知道这对你而言未尝不是件好事,就如你的亲人不愿对你放任自流一样。
对于管理人员,自然也可以通过以“行动”改变“行为”,以“行为”带动“兴趣,以“兴趣”激发“欲望”,从而改变“态度”的管理方法。正如生产现场管理导入“5S”手法一样,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并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所以,用此“外力介入模式”进行企业管理,持之以恒,最终会改变员工的态度。
以“外力介入模式”进行管理过程中,员工的态度改变通常会经历相应的三个阶段:
(1) 服从。企业员工或是出于本人的意愿,有意识地去理解管理者的目的而主动服从;或是受到管理者制定的企业群体规范的压力,从而产生被迫的服从行为;
(2) 同化。企业员工的态度不再是表面的改变,也不是被迫,而是开始自愿地接受管理者的观点、信念、行为或新的信息,这一阶段已经与管理者所要形成的态度相接近,但没有同自己全部态度体系相融合;
(3)内化。企业员工的内心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观点、新的情感和新的意愿已经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的一部分,比较稳固,也不太容易改变。
大到国家,中到企业,小到个人,都需要有规则来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行为决定态度”的管理理念在一个企业能否得到贯彻实施,最关键的是这个企业的管理是否制度化。中国的企业总是讲究“人情化管理”,认为只要能让企业员工知道企业的理念,有了正确的态度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了,实际上这不仅是害了企业,也害了员工。真正负责的企业管理者应该是规划企业战略后,还要建立企业流程,即明确员工的工作目标、岗位职责和规范各项工作规章制度,让员工在遵守企业流程的同时,逐步转变态度从而认同企业的理念。这样才是真正对企业和员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