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运营创新以“困难”出名,施奈德公司却提供了正确运作的活教材
创建并部署新的运行方式以执行基本经营流程,其威力毋庸置疑,对每个行业的领先企业来说,它都已成为走向成功的平台。但是,许多企业努力想让运营创新发挥成效,却遭受失败。施奈德公司(Schneider National)的经验,提供了如何正确运作运营创新的活教材。
这家创建于1935年的私营企业长期持续增长,到上世纪90年代晚期,已成为全美最大的专业货车运输公司,年营业额近30亿美元,有20000多名员工。但是2000年,其增长步伐却慢似蜗牛,生产力降低,收益下滑。公司领导人认识到,在这样一个高度竞争、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中,在客户服务方面超过竞争对手,是成功的关键。他们设定了客户满意度长期目标,并着手改善公司与客户互动的一个环节,即如何针对客户“索要建议书”(简称RFP),准备并提交答复。公司召集了得力干将组成团队,他们提出了许多非常好的点子,但是,最终结果却是零:没有做出任何改变,一切仍是老样子。
然而,施奈德公司的领导人并未放弃,而是换种方式重新开始。这回,他们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对客户RFP的响应时间由30~45天骤减为1~2天;在项目启动的9个月中,上述成果开始显现;在不到两年时间里,成效已得到充分体现。由于回应客户的速度远远超过竞争对手,施奈德能够把握竞争的主动权。结果,施奈德公司中标百分比上升了约70%,每年带来数亿美元的销售增额。
那么,第一次努力和第二次努力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使得成败立判?总体来说,有六个关键因素:流程重点
第二次,他们首先创建了企业流程模型,从少数几个端对端价值创造流程出发,描述了业务运营。施奈德公司的模型包括“制定运输解决方案”、“获取新业务(简称ANB)”、“获取运输订单”、“移动货物”、“提供移动货物的能力”。这几个流程几乎涵盖了所有员工的全部工作。通过定义“获取新业务”流程,设定其边界,确定其度量标准并将其瞄准改善目标,施奈德公司恰如其分地界定了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第一次,施奈德公司纯粹从准备建议书的角度概括创新努力,因而将众多跟获取新业务有关的群体和活动排除在外。
流程责任人
要获得重大成果,就必须对组织的许多部分做出改变。但是,由于组织各个部门(及其管理者)有其自身的议题、目标和度量标准,变革努力往往由于争斗、惰性和抵触而搁浅。流程责任人是得到授权,要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对流程做出必要改变的高层主管。全职设计团队
第一次,参与制定新工作方式的人员只是以兼职方式工作,每周工作时间通常低于8小时。到了第二次,该项目成了他们的唯一职责。经理人的参与
首先,最高层领导积极参与此事,每个月碰面评审进展,解决需要他们介入的问题。其次,设立由流程责任人和若干其他运营经理组成的流程委员会。参与ANB流程的各部门高层领导人以团队形式走到一起,领导新流程设计的实施。建立认可
毫无征兆地让此类变革降临到一线员工头上,肯定会招致失败。施奈德公司让一线人员参与整个再设计活动,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像参与者而非受害者,并帮助他们既看到旧有做事方式的缺陷,又看到新方法的效力。这些人员中,有许多人从抵触者转成为变革的鼓吹者。行动偏好
力求把新工作方法设计得尽善尽美的企业,通常一事无成。施奈德公司采取了“有70%就去做”的原则。修正后的ANB流程在许多方面不同于旧流程。比如,以前按照服务项目将销售代表分门别类。如今,他们代表施奈德公司的所有服务。然而,这套新流程还远不是故事的结束。施奈德很快发现,处理订单和发货的现行方式无法消化新ANB流程带来的业务增量,于是,公司开始了针对这些流程的再设计。新的ANB流程也没有被高高地供奉起来,最近刚刚启动的新项目将提出修正后的设计方案,以利用技术进步更为有效地向客户提供支持。
注:Michael Hammer是管理教育及研究企业汉默公司的总裁。
翻译/连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