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墨 也许你此刻正在IBM手提电脑上使用MICROSOFT的视窗软件,嘴里正大嚼着一个肯德基的鸡腿汉堡,旁边放着一瓶可口可乐,享受着紧张现代的工作生活……你是否想过这一切只差一点就成为泡影。因为这些大名鼎鼎的企业都曾经犯过严重的错误,都掉进过企业成长的陷阱里,并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这绝不只是开玩笑,也不是危言耸听。大企业尚且如此,你所在的企业将面临什么样的陷阱?
我们很高兴能够看到《陷阱—中国企业案例启示录》这本书。在这本书里你看不到通常意义上的管理理论和教条,它只是向你讲述了22个中国企业真实案例故事:一个简单诙谐的管理寓言故事《老鼠偷油的管理学启示》;一个真实的、回味深长的“海龟+土鳖”的职业经理人故事《谁应该向谁妥协?》;一个越帮越忙的的危机公关案例《被“打翻”的重庆火锅》;一个发生在深圳的真实的商业诈骗案例《 ABA惊天骗局始末》一个;值得警醒的投融资案例《南华浮沉》;一个中国知名企业大裁员分析案例《人性观察:“联想不是我的家”》……
这些案例包括企业组织行为与思维、营销诊断与品牌危机公关、商业欺诈、投资创业、职业经理人生态研究等等企业界人士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宏观与微观并重、企业外部环境与企业内部因素并重、东方智慧与西方文化并重,通盘阅读后能够对企业经营有一个较为完备的整体性认知提升;在书中笔者刻意锤炼一种整体思维的能力,并且在写作过程中时时注意东西方管理思维以及技术的差异比较。
自从商学院的教授们发明了案例教学法以来,他们“走火入魔”地把一切西方知名企业的经典案例带到了中国。但是,对于那些苦于“洋管理”无法在中国企业“落地”的企业界人士似乎更喜欢听到纯粹的本土企业的案例故事,这本《陷阱—中国企业案例启示录》所带来的这些实实在在的真实的企业案例因此显得尤为有价值,提醒企业发展过程中处处存在的不为人知的陷阱,让企业规避风险,稳步成长。
中国目前的案例教育存在这样一些问题:首先,对西方企业案例的关注程度似乎远远超过本土企业——然而由于东西方历史文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或者说企业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根本不同,使这些案例分析很多一开始就居于高高的庙堂之上,对于发展水平层次不齐的中国企业而言,似乎难脱远水不解近渴之嫌;其次,对于案例偏重于结果的描述而缺乏对过程的详细因果分析——这里的危险在于,由于环境因素导致的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这种对过程的相对漠视极有可能导致分析者将一种偶然的结果当成一种必然的结局,甚至当分析者带有某种功利目的时,其言论就更容易使研修者产生认知上的混乱乃至错误,这也往往使我们的案例分析毕功于宏观的炒做效应而缺乏微观方面细枝末节的感召力量及思维启迪;第三,就结构而言,偏重于营销案例的分析,现在虽然逐渐开始涉足其他领域,然而这些从某一特定方向着手的案例往往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缺乏从企业整体的全局把握——这又使我们的案例教育往往只能面向中下层经营管理人员。
这是一本内容丰富充满个性的书。无论你是随便翻翻还是认真读完,你都会想到“水落石出”这个词:当一切修饰散去,案例的实用性自然浮现。 案例是最原始的品味元素,但也是最困难的品味方式。只要愿意,谁都能读懂这些文字,但是要感受一个个故事中所传递的管理精髓和管理教训,却需要你用心思考。
这又是一本特别的书。这些案例不仅不同于国内以往案例的写作风格,并且很多观点完全不同于国内媒体众口一词的看法——这绝不是故弄玄虚,刻意追求与众不同,而是希冀通过严谨的实证推演,纠正普遍性的错误认知以及探讨问题根源所在。由于这些案例基本为作者本人所亲身经历,因而在语言运用上较为自然——较强的故事性与可读性,是这本书的另外一个特点。
这也是一本特别适合企业管理人员阅读的案例集。作者赵波准备了很长时间,有备而来------“从海外归来,我曾以常务副总兼业务总监等身份出任大连、深圳知名民企的高管职位,以及兼职多家企业的高级管理顾问,这样我得以积累大量亲身经历的实证案例——这些案例,从某种意义而言,是自己十几年企业一线工作的一个缩影,是对自己知识与思维的反刍与剖析。” 写作者融入了心力,自然还有历时多年的深入事实、纪实写作的负责态度,这种行文品格在作家遍布的如今社会,日趋罕有。
《陷阱》及作者赵波在书中贡献了很多真知灼见,目的很简单:“由于国内目前流行的经营管理理论基本是西方流行理论的舶来品,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忽略了环境条件因素,则往往导致东西方职业经理对某一特定结果(结论)产生完全不同的认知理解——这种由于文化等差异所造成的管理语言(思维)不同所导致的沟通障碍才是真正的危险所在,它往往使理论漂浮于半空而难以在实践中找到落脚之地。”
文/文舟
汉字的伟大之一,在于通过不同方块字的创意搭配,可以迅速组合出贴合时代潮流又极其传神的鲜活词汇,譬如新近的“球霸”,时间再往前推一些的“伪书”,而洋文在翻译处理这些概念时却遭遇不少的烦恼——就“伪书”而言,却也是某些国人将汉字的这种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反面体现——“剪刀”加“糨糊”式的剪辑拼贴,竟能生产出如此数以百种计的图书“精品”,并堂而皇之步入殿堂之上,以几十万甚至数百万销售占据排行榜前列,希冀引领一个国家最为核心的管理潮流,就不能不让我们震惊以至汗颜。
伪书泛滥的背后,我们不能不承认是伪文化或者说是伪管理的盛行,而这种伪文化伪管理的流行又极大的盅惑了众多企业一线工作的管理人员,又促使这一恶性循环不断提速。这几天在网上流行的檄文《南瓜蒙人多少年》,通过长达十几年南瓜能降血糖防治糖尿病的荒谬传说,然而又极其“精密”的“科学解释”,揭示出伪管理理论的一个致命软肋——“这只是一种‘解释’而已——所谓解释,一般是先有既成的结果事实,然后根据结果来搜罗可以服人的理由或者证据甚至说辞,这与根据已知条件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或者可以不断重复的实验证实来得出结论的过程正好相反——因而,这里的关键要害是‘解释’已不在于是否科学,是否经过科学的验证,而是在于如何听起来圆满,看起来煞有其事——也就是说,所谓的原因只不过是人为的臆想与编造而已——因为极富目的性以及针对性的主动编造,对于往往处于下意识被动接受状态的受众而言它的欺骗力就非同寻常。”
即使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我们同样还读到“一位投身于保险销售的青年人在业务拓展上屡屡受挫之后,无奈之下退而写起了有关保险销售的文章与书。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其中一本有关保险销售技巧的书在业界颇为畅销,从此,这位青年人一炮而红,名利双收。随着各种培训授课邀请的接踵而至,青年人竟慢慢成为业界的专家级人物……这位青年人在保险推销业务上的失败,以及保险推销理论上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不正折射出中国营销界的一些真实现状吗?真正可怕的是这内里的逻辑与衍生关系:有关成功的理论是否应该来源于实践?这位青年人鲜有成功业绩,而我们又不能不承认这位青年人确有才华(甚至可能是非凡的保险专业技能),因为并不是什么人都能随随便便写出一本专业畅销书的……他的成功在于巧妙地回避了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本原问题,而是选择了逻辑(当然还要加之于激情等其他因素)──在远离了真实世界的喧嚣之后,逻辑是为数不多的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途径之一。”
“然而,这种逻辑并不是由于体制因素所造就的社会不同群体共生关系的必然性存在,而几近演变成为一种纯技术层面的文字游戏──由于人为地无视环境因素的真实存在,它的前提假设就往往来源于一种感性色彩浓厚的主观臆想,成为一种随机的偶然,因而这种逻辑尽管可以从技术角度精益求精,却也从起始就注定了其结论只能飘游于半空而很难脚踏实地。”
这就是我们从管理新书《陷阱——中国企业案例启示录》里读到的启示之一——书作者赵波作为具备“海龟”加“土鳖”双重身份的企业管理人士,十几年企业一线工作的经历,加之深厚的理论功底,使他的文字植根于企业而又不拘泥于企业——没有浮躁虚无的空洞理论,所有的只是通过具体事务处理中所体现出的睿智与技巧。
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在伪管理伪书泛滥之外独有的那份理智与清醒。
说实话,初识赵波的文字,不是通过他的管理文章,却是通过其在国内深有影响的一些财经分析——象《MBO与国资变局》《反思中国垃圾问题》《朗讯中国贿赂事件解读》等等——这些甚至被西方研究中国权威机构评议收录的篇幅宏大、极富洞见的文章,直面的是国内常人难以觉察然而却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难得的是不仅发现、提出问题,而且精益求精探讨解决问题的态度与方法——作为知己朋友,在这些文字中,我所感受到的他于全局把握问题的能力,是国内某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所谓“管理精英”们难以具备的——或许正是这种视野使他的管理类文章往往具备相当的高度与精深博大,而《陷阱》正是他这些年来管理思维与实践的的一个总结。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不到“剪刀”的身影,更难以嗅到“糨糊”的气味——“从海外归来,我曾以常务副总兼业务总监等身份出任大连、深圳知名民企的高管职位,以及兼职多家企业的高级管理顾问,这样我得以积累大量亲身经历的实证案例——这些案例,从某种意义而言,是自己十几年企业一线工作的一个缩影,是对自己知识与思维的反刍与剖析。”——写作者融入了心力,自然还有历时多年的深入事实、纪实写作的负责态度,这种行文品格在作家遍布的如今社会,已经日趋罕有。
《陷阱——中国企业案例启示录》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20多个中国企业真实案例故事——诙谐幽默的管理寓言《老鼠偷油的管理学启示》,真实而又回味深长的“海龟+土鳖”职业经理人故事《谁应该向谁妥协?》(我想这应该是作者本人在大连的亲身经历),越帮越忙的的危机公关案例《被“打翻”的重庆火锅》,发生在深圳的商业欺诈案例《 ABA惊天骗局始末》,值得警醒的投融资案例《南华浮沉》,中国知名企业大裁员分析案例《人性观察:“联想不是我的家”》,等等……这些案例聚焦企业组织行为与思维、营销诊断与品牌危机公关、商业欺诈、投资创业、职业经理人生态研究等等企业界人士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在结构编排与行文风格上注重宏观与微观并重、企业外部环境与企业内部因素并重、东方智慧与西方文化并重,通盘阅读后能够对企业经营有一个较为完备的整体性认知提升;在书中作者刻意锤炼一种整体思维的能力,并且时时注意东西方管理思维以及技术的差异比较。
这是一本内容丰富充满个性的书。无论你是随便翻翻还是认真读完,你都会想到“水落石出”这个词——当一切修饰散去,案例的实用性自然浮现—— 案例是最原始的品味元素,但也是最困难的品味方式。只要愿意,谁都能读懂这些文字,但是要感受一个个故事中所传递的管理精髓和管理教训,却需要你用心思考。
正如同赵波在他的个人介绍中所言:
“在海外工作的时候,一位澳洲客户对我说——赵,我最喜欢的就是你的笑
乳臭未干的儿子也这样说——我老爸的笑与众不同
想一想,我是面相极为普通的一个人,如果说与当今社会许多人的笑有些不一样的话,可能就是我的笑往往是发乎于自己的内心,而少带有矫情
可能,这是很多山东人的特性
我想,这同样体现在我的文字以及管理思维当中”
《陷阱——中国企业案例启示录》就是这样一本书——没有哗众取宠的言语,没有自诩诩人的吹捧,只有平和实在中的意味深长。
只是,我有些担心,他的这种独特个性与思想,会不会湮没于这种伪文化泛滥的环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