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本质内涵 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与本质



本文从知识观、资源观、技术观、组织与系统观、文化观等角度探讨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提出企业要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应通过不断的知识的积累和激活,提高企业核心能力。 

  80年代后期以来,企业核心能力研究开始受到许多学者和政策机构的重视。进入90年代之后,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真正开始逐渐转移到企业核心能力领域,因为从长远考察,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去发展自身的能力,来源于能够生产大量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核心能力。最早明确提出核心能力的概念,并给予定义的是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ryHamel)。此后,这一思想为理论界和实践界所认同,到90年代中期之后,有关核心能力的研究成果较多地出现在各类文献中。自核心能力的概念明确提出之后,不同研究者从知识观、资源观、技术观、组织与系统观、文化观等不同的角度对此作研究,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本文分别对不同的流派作概要分析,以此探讨核心能力的本质。

  企业核心能力内涵综述  

  基于技术和技术创新观的核心能力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1990)是从技术和产品创新观研究核心能力的代表。他们在“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中从技术与产品创新的角度提出并研究了核心能力的思想,认为企业核心能力的积累过程伴随在企业的核心产品燉核心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产品燉技术平台是需通过长时期的学习和积累才能建立的,因而核心能力是企业以往的投资和学习行为所积累的具有企业特定性的专长。作为组织的群体性学习,这种学习过程涉及:1)企业中不同生产技巧的协调。2)企业不同技术的整合;3)组织中价值观的传递。通过学习和核心能力的积累,企业就可能尽早发现产品和市场机会,因而,企业的持续发展是与核心能力紧密联系的(Quinn,Doorley,Paquette,1990),企业必须不断提高其核心能力。 

  除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外,为核心能力研究者所熟知的梅约(MHMeyer)和厄特巴克(J.M.Utterback)也是基于技术观和技术创新过程分析企业核心能力的典型代表。他们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认为核心能力在更大的程度上就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梅约和厄特巴克把企业核心能力分解为四个维度:产品技术能力,对用户需求理解能力,分销渠道能力,以及制造能力。他们还发现企业核心能力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并且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状况对其因果关系产生影响。  

  基于知识观的核心能力 

  从知识观考察,研究者从知识能否为外部获得或模仿的角度来定义企业核心能力,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指具企业特性的、不易外泄的企业专有知识和信息。该流派认为核心能力的基础是知识,学习是核心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而学习能力是核心能力的核心。巴顿(DorothyLeonardBarton)是该流派的代表,他认为核心能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它包括四个维度:技巧和知识基、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观系统,这四个维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巴顿还认为,核心能力构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它随时间积累而不易为其他企业所模仿。因此,企业为实现持续自主创新,必须以核心能力的持续积累为条件。麦肯锡咨询公司的凯文·科因,斯蒂芬·霍尔和帕特里夏·克里福德等也提出,核心能力是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关键业务达到业界一流水平的能力。这一提法,强化了核心能力以知识的形式存在于企业的各个方面能力中。  

  基于资源观的企业核心能力 

  资源观强调资源和能力对企业获取高额利润回报率和持续市场竞争优势的作用(克里斯汀·奥利佛)(ChristineOliver)。基于这一观点,企业在获取和配置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其获得高额经济回报率的可能。这些长期的、能获取高于正常利润回报的特性是企业在“有缺陷的”和“不完全的”要素市场中获取并开发战略性资产的能力所决定的。因为企业在选择和积累资源上的决策是以在有限的信息、认知偏见、因果关系模糊等条件制约下最经济性地合理配置这些资源为特征的,所以,不同企业之间在获取这些战略性资源时在决策和过程上的“异质性”构成了企业的核心能力。基于这样的观点,资源成为保证企业持续获得超常规利润的最基本条件。从资源的类型看,构成核心能力的资源具有稀缺性、独一无二性、持续性、专用性、不可模仿性、非交易性、无形性、非替代性等特征,企业只有拥有了这样的资源,才能在同行业中拥有独特的地位,这种地位就来自其在资源识别、积累、储存和激活过程中独特的能力。基于资源观点考察,可以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在获取并拥有这些特殊资源的独特的能力。

基于组织和系统观的企业核心能力 

  组织与系统观认为,核心能力是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体现在这种组织中的核心内涵是企业所专有的知识体系,正是企业的专有知识使核心能力表现得独一无二、与众不同和难以模仿。核心能力建诸于企业战略和结构之上,以具备特殊技能的人为载体,涉及到众多层次的人员和组织的全部职能,因而,核心能力必须有沟通、参与和跨越组织边界的共同视野和认同。库姆斯(Coombs)认为企业核心能力包括企业的技术能力以及将技术能力予以有效结合的组织能力。因此,企业核心能力既具有技术特性,又具有组织特性,它包括企业的技术专长(包括产品和工艺在内)和有效配置这些专长的组织能力。与组织和系统观相接近的,拉法(Raffa)和佐罗(Zollo)认为企业核心能力不仅在于企业的操作子系统中,而且存在于企业的文化子系统中,植根于复杂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企业真正的核心能力是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组织核心能力和文化核心能力的有机结合。核心能力的积累蕴藏在企业的文化中,渗透到整个组织中,而恰恰是组织共识为一个综合的、不可模仿的核心能力提供了基础。  

  不同观点的简要评述 

  首先,从以上论述看,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观点研究核心能力,并提出了各自的论据论证及逻辑分析,这充分地说明了企业核心能力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新观念、新思想,它附着在企业燉组织的技术、资源、知识、文化、组织、管理等各个子系统中。由此,可以认为,核心能力研究的发展,将从单一的子系统,转向不同子系统有机组合的整个企业燉组织系统。其次,不同角度的研究思想是相互渗透。这些不同流派的观点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印证的关系。正是由于不同观点的交叉,才使得核心能力的研究更快地走向完善。其三,现有的研究都从不同的侧面对企业核心能力进行了阐释,它们为人们了解企业核心能力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但它们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以往的研究把企业内部除技术过程之外的过程均视为“黑箱”,而未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企业内技术过程和其他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企业核心能力的解释力;再如,包括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内的大多数企业核心能力研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技术维度上,他们都假定企业在技术过程上的优势必然会带来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但与此相违的不乏其例,研究表明,尽管一些企业在技术上具有优势,但它却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与此不相称的经济绩效,甚至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企业被迫退出其具有较强技术优势的产业。其四,核心能力思想从研究阶段转向应用阶段,尚有一个过程。正如丹·辛普森认为,从具体意义上说,“真正的核心能力是难于精确定义的,而且通常是在事后发现的。即正如你所经历的,你只是通过简单地描述你的成功与失败来定义你的能力”。要事先发现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并不是件简单的事。

 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与本质

  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知识 

  为分析核心能力的本质,必须以核心能力的表现形式和依附载体分析为前提。前者探究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以何种形式反映出来的;而后者探究企业核心能力存在于何种载体中。就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分析而言,显然前者比后者更为重要;但从核心能力的度量、评判和提高措施分析看,后者成为了措施的落实点,即只有在载体培育的基础上,才能孕育出独特的、不为外部所获取和模仿的核心能力。离开能力的载体去讨论能力的培育,就成为无本之木。基于知识的核心能力观点分析,我们可得出假设①核心能力的表现形式应是格式化知识(如图纸、文件等)和信息、技术、管理、价值观;核心能力的载体是人、以及人所运用知识的对象——操作工具。基于组织与系统观分析,可得假设②:核心能力的核心内涵是知识体系,而人、组织、资产和机制等是知识体系所附着的载体。基于资源观的核心能力分析,可得出假设③:企业核心能力的表现形式是独特的资源和能力;其载体是整个企业/组织,而独特能力通过决策和资源获取、储存、运用过程表现出来。基于技术观分析,可得到假设⑤,企业核心能力的表现形式是企业的专长和能力;其载体是人、设备、组织等,核心能力通过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生产制造活动和市场营销活动反映出来。 

  基于前面的5个假设,可以得出:企业核心能力的表现形式有格式化知识、能力、专长、信息、资源、价值观等,这些不同形式的核心能力,存在于人、组织、环境、资产/设备等不同的载体之中。由于信息、专长、能力等在本质上仍是企业/组织内部的知识;而组织独特的价值观和文化,属于组织的特有资源,所以,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来看待知识与资源的关系。资源包括组织内部资源和组织外部资源两个方面。组织外部资源存在于外部环境时,并不具有某一组织独特的印记,尽管由于市场不完全性和稀缺性的特点,不同企业在获得稀缺性上的机会是不均等的,但在“谁可以获取这些资源”的权利上,不同组织之间并不具有天然的不平等性,只是由于不同组织在自身知识和能力上的不平衡性,导致在资源获取和利用的决策上的不平等性。因此,决定稀缺资源获取和利用上的“异质性”,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组织之间的知识与能力差异。而企业外部资源决策的前提是组织内部资源的分析,因为外部资源本身不具有某一组织的特性,而只有当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相互作用之后,整合资源——内部资源与内部资源的整合——具有了企业特性。所以,如何根据内部资源的特点,去发现、选择、利用外部资源,才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内在反映,而这一决策的前提仍然是企业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因此,作为资源一种独特形式的知识,才是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一个学习型组织燉企业,既要通过不断的组织和个人学习获取“天生”具有自身特性的知识,又必须通过与外部交流,发掘和利用外部知识,并与内在知识相结合,给获取的外部知识加工企业自身特有的印记,使之在“后天”具有专用性、不可模仿性、稀缺性等特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92041.html

更多阅读

家庭幸福是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基点 中国梦—人民幸福

来源:中国人口报 点击:1059 更新时间:2013-06-24幸福是全人类永恒的追求,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求索,也是当前“中国梦”的核心内容。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幸福需要以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美

“中国梦”的“两个一百年” 中国梦两个一百年目标

1简介“两个一百年”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两个一百年”作为奋斗目标铸就“中国梦”。“中国梦”的“两个一百年”分别是:◎ 第一个一百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第二个

“中国梦”的正确英文翻译 中国梦的英文

“中国梦”是当今最重要的一个话题,然而它的英文翻译十分混乱,有的翻译成“ChinaDream”,有的则是“ChineseDream”。而且第一种译法明显占上风,各大媒体、宣传广告、甚至官方的同声翻译都用的是“ChinaDream”,然而正确的翻译应该是“Ch

马力宏:“枫桥经验”与中国梦的实现

“枫桥经验”与中国梦的实现马力宏曾任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枫桥经验是毛泽东同志亲自树立的全国典型,从60年代至今,枫桥经验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

管理能力提升课程 用人本管理提升企业核心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表现为企业核心能力的竞争。因此,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具创造性和能动性的第一资源要素,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直接的

声明:《中国梦的本质内涵 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与本质》为网友逆光奔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