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现已拥有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生物技术科研队伍,北京、上海、天津、长春、深圳等地是国内重要的生物人才密集区。以北京为例,该地区有“四院四校”(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有生命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6个,占全国生命科学领域总数的41%;863等重大国家计划的经费每年约有1/3以上投在北京。 改革开放后,我国共向国外派遣32万余名留学人员,其中60%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现在,许多人学有所成,有的已经回国创业。据统计,在世界著名的《生物化学》、《细胞》以及《科学》等生物医药杂志中,中国人为作者之一和作为主要作者的论文数占总数的57%。
目前,全国有一大批生物技术成果或已申报专利、或进入临床阶段、或正在处于规模生产前期阶段,具有较大的产业化前景。
生物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产生以来,已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卫生、化工、环保、能源、海洋开发等领域,在解决人类食物、健康、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生物技术主要应用于医药、农业领域,在生物化工、生物环保、生物能源等领域也有一批企业,展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随着跨国生物制药企业将研发中心向我国转移,以及一大批留学人员纷纷回国创办企业,近几年生物技术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在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呈现出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2003年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8.3亿元,完成销售收入133.5亿元,同比增长14.5%。北京的生物制药业稳步发展,企业已发展到目前的20多家,“天坛生物”、“北大未名”、“四环生物”等优势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天津从事生物医药、诊断试剂、生化药物、干细胞研发、生产活动的公司有60家,其中多数是近年成立的中小公司,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因药物成为天津生物医药生力军,诊断试剂快速发展,干细胞研究及工程产品产业化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生化药物已经具有相当的产业规模,生物芯片初步具备了产业化条件。2003年天津市生物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8.9%。
生物与医药产业已成为长春市经济发展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到2003年底,长春市已有医药企业297户,其中制药生产企业91户,在91户制药工业企业中,生物企业36户,中药企业23户,化学制药企业32户。
目前,全国正在兴建的各类生物医药园区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有60多个。这些园区的建设促进了生物医药企业的集聚化发展,吸引了一批留学生回国创业,对加速生物技术成果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正在形成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创新研发基地,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生物工程和与医药产业基地(大兴工业开发区)为产业化基地的三足鼎立的格局,初步形成以在京“大院大所”为背景,以生命所、芯片中心和蛋白质组中心为主体的园区创新体系,同时也正在形成以国内外著名企业为主体的生物医药产业化队伍,聚集效应已开始形成。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了一批国内外著名的生物技术企业落户开发区。天津华立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开发区建立生物技术产业园,诺和诺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诺维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美国诊断试剂公司DPC 中国分公司落户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天津合作,在开发区成立了国家杂交稻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分中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国内著名的生物技术产业基地。
长春已形成以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为龙头,长生科技、金赛药业、长生基因药业、亚泰生物、长春海王药业、长春三九药业、吉林修正药业、长春博泰医药、东北师大基因工程公司等各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企业群。
深圳的高技术企业主要集聚在高新区,高新区内有生物工程孵化基地等产业集聚性空间布局,高新区内集聚的主要是生物医药类及其相关企业,并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