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股市盘点 关键词 《东方企业家》盘点2005管理关键词



“反倾销”之痛

    痛并快乐着,这就是中国入世四周年的体会。

    诚然在入世后,消费者得到了相当的实惠,以车市为例,伴随关税的下降,四年来“降价”成了车市的主旋律,街头也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

    但四年前广泛宣传的诸多入市好处,却也没兑现。以被亿万大众所期待的纺织品出口盛宴为例,众多纺织企业在辛苦四年后,却“一觉回到了解放前”,又恢复了当初深恶痛绝的“配额”制。

    由于中国纺织品出口的迅猛成长,欧盟、美国迅速启动“特保”机制,对这些纺织品的进口实行数量限制。虽然经过谈判,双方已就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但专家们对明年中国纺织品出口普遍感到不容乐观。

    “反倾销”俨然成了2005年的热门词,WTO发布的反倾销半年报显示,共有22例反倾销调查、18例反倾销最终裁决指向中国。

    对此,前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表示,所有贸易摩擦不是缘于金额,而是缘于数量,未来中国企业应努力提高产品单价,“以质取胜”。

    买啥啥贵,卖啥啥便宜

    这是英国《金融时报》一篇文章的标题,作者谈到在中国买外国产品贵得离奇,而中国卖到外国的一些产品,由于中国一些企业过度竞争,相互压价,让人怀疑价格甚至比成本还低。文中提到,“中国制造”的日用品和家用电器已经深入许多英国家庭。中国货便宜,在英国大概已经尽人皆知,但普通英国人不知道的是,有些中国货在英国的卖价比其原产地还便宜。与出口商品价格低廉相比,我国的进口商品却都是价格高昂。不论是手表、珠宝、成衣、鞋类、文具、食品等日常消费品,还是铁矿石等能源类产品,其进口价格都在不断攀升。“

    对此,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副局长李成钢表示,“按照今年的贸易额,我国无疑是全球第三大贸易国,但是我国的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缺乏话语权,其结果就是‘买啥啥贵,卖啥啥便宜’。”不管是温州鞋的俄罗斯之劫,还是铁矿石谈判都是“买啥啥贵,卖啥啥便宜”的另类表现。

正是因为“买啥啥贵,卖啥啥便宜”,中国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贸易顺差。出口的旺盛和进口的局限,使得汇率问题愈加受人关注,贸易摩擦的到来,更是顺理成章。显然这并不是一个能够持久的增长模式。

    “贱卖”银行业

    目前银行业股改正如火如荼展开,国有银行的股权出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但也有人认为,中国银行业股权出手价格太低,甚至有人抛出了“中国正在贱卖自己的银行业!”的观点。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建设银行约用15%左右的股权换来了40亿美元左右,中国银行则将用10%的股权换来3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现在,工行也即将用10%左右的股权换来3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

    从目前来看,银行股改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价格和引资策略上。但国内银行也有自己的考虑,银行的确需要资金,但更需要老师。中国银行行长助理朱民就承认,中国银行内部控制体系或者风险管理非常弱,另一弱点是产品种类不足,造成利润过于依赖贷款利息收入。中行较早前确定引入苏格兰皇家银行、新加坡淡马锡和美林等作为策略投资者。

    由此来看,即便中国银行业真在“贱卖”,也是没办法的事。目前的时代,资金钱财产品种类并不缺乏,英国《金融时报》曾毫不客气地评论说:“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状况,在官方声明和商业现实之间存在鸿沟。”必须承认,在市场经济不到位的时候,中国银行业存在很多模糊空间,由此也得打个制度性折扣。

  潜规则下的“零收购”

    “一流商人是精明加厚道,二流商人是精明加精明,三流的商人是厚道加厚道。”显然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会主席严介和觉得自己是一流的商人。严介和的“厚道”体现在:收购国企替地方政府背下困难国企的包袱,并解决失业、下岗等社会问题会使得当地政府对太平洋建设有良好印象,而“精明”则是:政府会将一些好的市政项目优先考虑外包给太平洋建设。

    显然,这是严介和熟谙中国商界的潜规则而做出的选择。

    但严介和无法回避一点,采用零资产收购的30多家国企,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企业能回收成本,严介和并没有“点石成金”的手。严介和曾坦承,收购企业的目的有三,一是从壮大资产总量来考虑;二是表明自己不是包工头而是企业家;三是社会效应。

    当严声称,“75%的效益都是从谈判桌上谈出来的”、“科学技术不是第一生产力,公共关系才是第一生产力”时,或许太平洋建设只是在特定历史阶段,通过不规范操作并从中获利的典型。

通过收购国有不良资产,加以改造并从中获利,是民营企业的一条捷径,但他们必须有双“点石成金”的手。

    地产PK秀

    2005年的中国楼市,让所有房地产业内人士“愁上心头”。市场观望、新盘减少、成交量放缓、退房……众多楼市新现象,随着新政的影响就此衍生出来。“现在开发商的名声就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有业内人士自嘲道。但年末当一向以“敢说”著称的任志强说出,“没有巨大的利润支持,无法建设品牌,因此房产品牌就应该是具有暴利的”时,市场反应一片哗然。业内盛传,“好男不做房地产时”,概因“一个人做过房地产之后,从事其它行业便觉得没味道”时,房地产业的魅力可想而知。

    在“地产PK秀”中,易宪容这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与制度室主任,凭着批评房地产市场的文章,几乎一夜成名。在与任志强、潘石屹们的“PK”中,房地产商们似乎显得很冤枉。

    坐享产业周期收益本没错,赚取最大利益更没错。但与同样“腰包满满”的钢铁业相比,房地产商少了份内敛,过去房地产商一直沉浸在“谁胆子大谁就赚钱”的环境中。随着楼市调控后续反应逐步呈现,以万科收购南都为代表,有越来越多的地产公司选择走向合作或者合并,由此开始了新一轮地产变局。资金正成为项目开发的“掣肘”,在这种压力下,目前的“寒冷”无疑会让房产商清醒很多,我们也才能从中发现真正优秀的企业和商人。

    超级女声的生意经

    2005年商界大事评选,必须要谈到超级女声。这群20岁左右的女生,不仅赢得了15万报名选手,更有超过2000万观众忠实地等在电视机前。超级女声所带来的丰厚广告收入,巨额短信收入,还有其所创造的巨大品牌效应,各种利益纠葛证明:“超级女声”决不仅仅是档王牌娱乐节目,更是一单大生意。

    值得关注的是“超级女声”背后的产业链条,虽然追根溯源,“超级女声”不过是诸如“美国偶像”等娱乐节目的中国翻版,但其背后“话题经济”、“短信经济”、“网络经济”,还是体现了一些新意。“超级女声”颠覆了人们传统概念里的一些固定思维模式。正是这种成功的颠覆,为其带来滚滚的财源,创造了一种平民化的娱乐经济模式。

    而在企业界,超级女生的成功,以及蒙牛借助超级女生获得的营销成功,已经让超级女生成为很多企业研究的案例。

   万科董事长王石这样评价超级女生带来的启示:“青年男女是未来的购房者,怎能掉以轻心?深感此节目对权威的藐视。传统上评委操持生杀大权,超女评委却极尽讨好选手,否则,粉丝通过短信、网络把评委PK。娱乐消费如此,地产居高临下的促销也要变,降低到同消费者平行,甚至更低一些。”

    跨国公司的傲慢与偏见

    2005年,似乎一夜之间,部分洋品牌在中国成了千夫所指的对象。

    “苏丹红”事件,亨氏、肯德基中弹落马,其后SK-II 、强生、广本、高露洁、立顿、雀巢、杜邦特富龙、哈根达斯等跨国知名品牌相继爆出质量丑闻。一时之间,质疑、拷问、指责围绕着跨国公司,向来在中国被视为商业楷模、高质量化身的“好孩子”们一下子似乎成了问题成堆、态度傲慢、惟利是图的“商业败类”。“跨国公司崇拜症”固然要不得,但“一棍子打倒”更是要不得。与跨国公司相关的众多问题,与其说是源于跨国公司自身,不如说源于正在转型的中国市场的不健全和不成熟。

    2005年跨国公司的“傲慢与偏见”的背后,是危机管理的日渐抬头。危机管理正逐渐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的一个热门话题,连经验丰富的跨国企业都捉襟见肘,在不可预测的问题大量增加,市场环境变动更为频繁的情况下,危机管理正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

    TCL的艰难时刻

    TCL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先行者,在某种程度上,他正成为所有志在国际化的中国企业的“老师”,的确教训远比好消息要重要。

    自收购汤姆逊集团的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公司的手机业务以来,TCL不断进行内部重组与调整,以应对接踵而来的整合难题。但是,资金吃紧的状况仍日复一日,TCL最近的举措是,作价14.57亿元和2.34亿元,将非核心业务——国际电工、楼宇科技业务卖于法国罗格朗公司。根据TCL集团前三季度财报,TCL总共亏损11.39亿元。 

    将TCL拖向亏损泥潭的,正是TCL董事长李东生义无反顾杀入的TTE和T&A,显然TCL正在为其仓促的海外收购支付学费。如果说TTE的彩电收购项目因遭遇产业革命(CRT遭遇平板电视的阻击)而制约了协同效应,那么TCL通讯与阿尔卡特的合资,则近乎一个草率的决定,其时TCL移动已面临相当危险的市场环境。 TTE和T&A的赢利时间,李东生已向后拖延了多次,整合期更是远远超过原先18个月的预期,而最新的说法是:TCL明年有望盈利。

    低成本运营的民营航空

    2005年,俨然成了民营航空元年。年初,国家民航总局《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规定》施行,鼓励国内外资本投资中国民航业;7月,《国内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颁行,进一步向民营资本敞开大门。尽管由于油价高涨等原因,南航、东航等航空公司陷入了亏损境地,但这丝毫难以掩盖民营企业杀入航空业的热情。2005年,深圳航空被民营股东收购,奥凯、春秋、鹰联更是以直接开办航空公司的形式,杀入航空业。与此同时,尚有逾十家民营航空公司正在向国家民航总局申请筹建,部分已获批着手筹建。

    对民营航空公司而言,最大的资源并不是拥有几架飞机,而是拥有了市场的稀缺资源———航空经营许可证,这就相当于我国股市发展之初上市公司的壳资源,这个“壳”对于急于打入国内航空市场的国外航空公司和其他民营企业极具诱惑力。

   而低成本运营,非但是刚刚起步的中国民营航空公司的定位,亦是全球航空私有化进程的普遍路径。目前杀入航空领域的民营股东,其启动经营皆采取了租赁飞机的方式。而在这些民营航空的背后,我们都或多或少看到了外资的背景,起步伊始的中国民营航空究竟应该走怎样的道路?2005年只是个开始。

    2005最具颠覆性的收购者 李耀

    “NBA最好的球员是姚明,世界上最顶级的说唱歌手是白人,中国最流行的‘茶馆’是星巴克,现在的世界充满了颠覆。明基是不是也能带来颠覆,你们自己体会吧。”

    2005年6月8日,台湾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正式与德国西门子公司签署了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部门的协议。明基董事长李耀立时成为众目所瞩的焦点人物。

    然而,李耀成为最成功的收购者,却并非仅仅因为收购著名跨国公司的业务。半年前,联想集团就已经收购了“蓝色巨人”IBM个人电脑业务。李耀高明之处在于,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付出了总计12.5亿美元的代价,而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非但不花分文,西门子反而要支付给明基2.5亿欧元,外加以5000万欧元购买明基股票。

    更关键的,还不在金钱。与联想收购未涉及核心技术不同,明基获得了西门子几十项核心专利技术。

    李耀曾表示,明基“只靠自己的两条腿走路,想与世界品牌比肩,尚需十几年。”通过收购,明基可谓驶入了快行线。

    当然,取得这个结果是在经过艰苦谈判之后。李耀的坚持起了很大作用,在长达半年的时间中,双方谈判20多次。李耀后来开玩笑说,谈判的次数多到了“我甚至连慕尼黑流行喝什么啤酒都知道”。

    2005最悲壮的收购者  傅成玉

    “对于那些害怕中国将威胁世界的人来说,那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在中国到底发生着什么。他们还停留对中国过去的印象中,这种印象使他们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感到害怕。”

    “我或者成为英雄,或者成为烈士。”2005年6月末,中海油总裁傅成玉在接受英国《经济学家》杂志采访时说。彼时,正是中海油收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的关键时刻:中海油已经将收购价格提高到每股67美元,总收购价高出收购对手美国雪佛龙公司约15亿美元。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海油已经胜券在握,相反,中海油需要面对来自美国政界的阻挠。

    就在中海油提高收购报价的当日,41名美国国会议员联合致函美国财政部长,呼吁其采取行动,阻止中海油的收购。7月6日,傅成玉在《亚洲华尔街日报》发表长文《为什么美国在担心》,强调自己在美国获得的学位以及在国际石油公司的工作经历,并指出。“很多外国公司都在美国拥有更重要的石油资产,比如炼油厂等。” 他希望以此说明收购不会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

 《东方企业家》盘点2005管理关键词
    这些努力并没有获得多少收效。7月20日,优尼科董事会决定接受雪佛龙公司加价之后的报价。在周旋无效的情况下,8月2日中海油决定撤回收购要约。

    英雄还是烈士,从傅成玉提出这个问题,到最终获得答案,只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

    2005最坚韧的收购者   陈天桥

    “我非常欣赏新浪在资讯方面建立的成功模式。我把大部分的现金都投在了新浪上,没有人比我更珍爱新浪了。”

   3年前,一个年轻人带着刚刚获得的私募资金找到新浪网的管理层,提出要与新浪合作,

    这个在新浪管理层眼中显得有些可笑的计划立即遭到了拒绝。在新浪看来,虽然这个年轻人弄到了一笔钱,但他那个名叫盛大的公司不过是个代理国外二流游戏、卖些游戏卡的小角色而已。

    一年前,新浪联席董事长段永基找到这个名叫陈天桥的年轻人,此时,他的盛大已经在美国上市。段永基提议新浪与盛大合并,打造纳斯达克首只市值超百亿的中国概念股。陈天桥未置可否。事后,段永基说了这么一句,“你和汪延,年纪加到一起也没有我大。”

    2005年2月19日,盛大发布公告:截至2月10日,盛大及其控股股东已经在二级市场上收购了19.5%新浪股份,成为新浪的单一最大股东。其后,新浪曾一度考虑启动毒丸计划,但最终并未实施。

    2005最不体面的告别者  顾雏军

    “我们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假设限速是120公里,但我开到了119.9公里,这难道有错?”

    自顾雏军入主科龙以来,对于他的质疑从来没有间断过,先有各路媒体质疑顾雏军收购资金的来源问题,后有香港学者郎咸平指责顾雏军侵吞国有资产。

    进入2005年,科龙的资金链开始出现问题。

    8月,证监会在经过3个月调查后,认定顾雏军等人在科龙电器有虚增利润的行为,同时,广东公安部门宣布已经对顾雏军采取了人身强制措施。

    很快,顾被正式批捕,其所持科龙股份被冻结。顾雏军费尽心计搭建的格林科尔系随之塌陷。

    8月15日,科龙电器发布公告,免去顾雏军董事长职务。随后,多家公司对科龙的收购重组表现出兴趣,最终,海信拔得头筹。

    9月9日,被关押在顺德看守所的顾雏军在股权转让协议上签字,告别了科龙和他整合冰箱行业的梦想。

    2005最体面的告别者 苗圩

    “有些事情是急不得的,要逐渐积累、培养,如果搞得快一点,可能不要20年,但是我想十几年还总是需要的。”

    从两年前开始,关于苗圩离开东风弃企从政的传闻,已经出现过几次。在传闻之中,苗圩的位置丝毫未动,并且在2003年还当选中央电视台年度经济人物。

    但是在2005年5月,传闻终于变成现实,苗圩正式调任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1955年5月出生的苗圩,到今年5月正好年满50岁,在知天命之年,苗圩完成了人生中的又一次大转变。

    1997年,苗圩由机械工业部副总工程师任上调任东风汽车公司党委书记,两年后,担任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全面执掌东风汽车。

    从2002年开始,苗圩着力重组东风,2003年7月他主导的东风与日产全面合作,被称作“东风模式”,他本人因为对东风的系列重组,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2004年“亚洲之星”。此外,他成功使东风“出山”,将总部迁往“九省通衢”武汉。

    2005最难定论的告别者    周玉成

    “我会致力于做一个迟到的学者,专心去研究一些问题。我会把自己的退休时间交给这个事业,我视华源为生命。 ”

  周玉成“钟情”于并购,这一点毫无疑问。自1992年华源集团成立以来,身为集团董事长、总裁的周玉成亲自操控的国企收购案就不下九十起。在业内,周玉成的另一个名字是“并购先生”。通过并购,十三年间,出身纺织行业的周玉成,已经让以纺织业起家的华源将自己的势力扩张到农机、医药等领域。《21世纪经济报道》将周玉成评为2004年度战略家。

    2005年,周玉成60岁,已到退休界限。在最后时刻,周玉成希望将华源集团旗下医药、纺织两大主业分拆海外上市,作为“并购先生”完美谢幕之作。

    与此同时,多年扩张的后果在今年开始显现,9月以来,随着债权银行起诉,华源危机集中爆发。国资委不得不对华源进行火线重组。《财经》杂志直指周玉成多年来搭建的不过是空中楼阁。

    周玉成以什么样的形象告别华源,恐怕要系于华源能够摆脱这次危机。

    2005最神奇的突围者    赵勇

    “长虹是一潭水,需要扔一块石子进去,才可以激起波澜。”

    2005年,赵勇43岁,一年前,已过不惑之年的赵勇接下长虹帅印。当时,没有人知道技术人员出身的赵勇能否让巨亏37亿的长虹走出困境。

    让人惊奇的是,赵勇居然许诺,能够让长虹在半年内扭亏为盈。更让人惊奇的是,他居然做到了。长虹200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31.35%。

    不独如此,赵勇为长虹未来发展搭建的3C构架已经初成规模。年末,长虹又收购格林柯尔原持有的美菱电器20.03%股份,涉足冰箱产业。 

    这一系列成绩让赵勇荣获北京大学中国品牌研究中心评选的“2005中国最佳品牌领袖”。

    2005最成功的突围者     潘刚

    “如果当时我要采取捂住消息的方式,真有可能将伊利带到偏路上去的。”

    潘刚是在危机中接掌伊利集团的。2004年末,原董事长郑俊怀及四名高管被逮捕,使本已在竞争对手蒙牛冲击下业绩下滑的伊利面临崩溃的危险。

    出人意料的是,潘刚以其出众的危机管理能力迅速控制住局面,危机爆发后6天,伊利请来各地基金经理及大股东参加投资者见面会,增强投资者信心,2005年1月,潘刚又在经销商大会上宣布拿出478万元重奖经销商,向经销商展示企业的实力。很快,伊利经营重归正轨。

    此后,伊利在市场上一改以往颓势,同蒙牛展开激烈争夺,创造了伊利集团有史以来最好的业绩:2005年预计销售收入将达到100亿元人民币。

    

    2005最艰难的突围者    汪浩

    “面对众多诱惑,选择放弃比选择不放弃更难。”

    “顺驰不会等到市场逼着你发生变革时再变化。”顺驰中国董事长、总裁汪浩如是说。话虽如此,顺驰以“稳健经营、可持续发展”为主旨的变革还是多少同今年大环境的变化存在因果关系。

    2005年,表面儒雅、沉稳的汪浩让顺驰这架在过去三年中以150%以上增长速度狂奔的马车慢了下来。他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远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率,管理和销售费用的控制不利,缺乏基本的流程和制度等等。

  而这些变革,需要在五年来行业景气最差的时候进行,顺驰面对的风险可想而知。汪浩已经减少了新增项目、缩小了投资规模、大幅裁减了员工。

    但是,这些做法到底能不能再造顺驰,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2005最遗憾的商人     陈逸飞

    “我不后悔我做过的事,我只后悔我没能做成的事。”

    2005年4月,陈逸飞因病去世,留下一部未能拍完的电影《理发师》。

    同时留下的,还有一个商业王国的雏形。

    注册资本4000万元的逸飞集团,旗下共有八家公司,涉足服饰、影视、环境艺术、模特文化经纪、网络、平面传媒等众多产业。

    陈逸飞甚至计划在上海浦东兴建一个创意园区,把国内与建筑、设计、视觉有关的企业都集中起来。随着陈逸飞的去世,这一切都已经不能实现,逸飞集团再没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大型文化产业集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我不后悔我做过的事,我只后悔我没能做成的事。”

    2005最浪漫的企业家    江南春

    “也许我本来就应该是个写诗的文学青年,只不过现在‘蜕变’而成了会创造生意的小资派。”  

    开广告公司的人很多,能想出一个新的广告模式的人很少,能把这个业务做到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人更少。

    2005年7月,10年前的校园诗人江南春站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按响当天开市的铃声。这一天,他的分众传媒在那里上市,当天,他拥有的股份市值已经超过2亿美元。

    支持这笔财富的,是安装在写字楼里的液晶显示屏。2002年底,分众的前身永怡公司开始尝试商务楼宇液晶屏广告,现在,他已经在中国45个城市的20000多栋楼宇众,安装了3.75万块液晶屏。

    江南春开创的这一全新广告传媒,是一个价值10亿元的市场。

    2005最著名的跳槽者    李开复

    “做人做最好的自己,做公司也做最好的公司。老是想把谁压倒,这至少不是我想做的。”

    一次跳槽引起数亿公众关注,李开复是第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

    7月18日,李开复正式向微软提交辞职报告,第二天,微软则正式对Google和李开复提起诉讼。这起发生在美国的跳槽事件在太平洋对岸的掀起的波澜则更大。由于李开复在中国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并且一直扮演着中国高校学生的导师形象,他的跳槽在中国引起了关于职业道德的争论。

    最终,在美国审判的案件以Google胜诉告终,在中国的讨论也很快转移到李开复主持的招聘。对于聘用了李开复的Google来说,用打一场官司的代价换来人们对Google中国公司的关注,实在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国际化

    2005年无疑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个集体秀场。

    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开创了中国企业并购世界500强的先例,为了促进国际化进程,杨元庆特地搬家到纽约。其后,明基并购西门子,也使其向国际化迈进了一大步。而中海油和海尔虽然收购失败,也展示了其国际化的实力和决心。在跨国并购之外,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一些企业越来越重要的市场,中兴、华为等热衷于与海外合作,发展海外本土市场,而在家电行业,海外市场的份额也逐年加大。国内企业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际化运动,

  与此同时,地处中国内陆,从来没有走出国门的蒙牛,则进行了另外一种国际化,当喝了不少洋墨水,以大嘴出名的郎咸平对蜗居在中国北疆的蒙牛狂喊“没想到中国竟然有这样的企业”时,蒙牛已经开始了一种另类的国际化:通过在管理和体制上的创新,获得企业的进步,而这一思想,恰恰符合当代商业社会的主流。

    很多国际巨头之所以能够风行天下,更重要的是它遵从了商道,这个商道,有着非常深邃的含义。它不仅是企业内部的管理之道、文化之道,还包括整个社会的商业文化、商业规则和商业伦理。

    国际化最重要的不在于走出国门,而在于走向先进。国际巨头的标志,不仅在于它在国际上的扩张,更在于其所处的社会有先进的商业文化和商业规则,并且它本身拥有先进的企业制度和治理模式。同样,只有“商道”国际化,中国企业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而像海尔,如果不解决产权问题,如果在张瑞敏身后再找不出第二个帅才,纵使它把公司开到五大洲,也绝不是一个国际化的企业。

    蓝海战略

    2005年无疑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个集体秀场。

    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开创了中国企业并购世界500强的先例,为了促进国际化进程,杨元庆特地搬家到纽约。其后,明基并购西门子,也使其向国际化迈进了一大步。而中海油和海尔虽然收购失败,也展示了其国际化的实力和决心。在跨国并购之外,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一些企业越来越重要的市场,中兴、华为等热衷于与海外合作,发展海外本土市场,而在家电行业,海外市场的份额也逐年加大。国内企业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际化运动, 

    与此同时,地处中国内陆,从来没有走出国门的蒙牛,则进行了另外一种国际化,当喝了不少洋墨水,以大嘴出名的郎咸平对蜗居在中国北疆的蒙牛狂喊“没想到中国竟然有这样的企业”时,蒙牛已经开始了一种另类的国际化:通过在管理和体制上的创新,获得企业的进步,而这一思想,恰恰符合当代商业社会的主流。

    很多国际巨头之所以能够风行天下,更重要的是它遵从了商道,这个商道,有着非常深邃的含义。它不仅是企业内部的管理之道、文化之道,还包括整个社会的商业文化、商业规则和商业伦理。

    国际化最重要的不在于走出国门,而在于走向先进。国际巨头的标志,不仅在于它在国际上的扩张,更在于其所处的社会有先进的商业文化和商业规则,并且它本身拥有先进的企业制度和治理模式。同样,只有“商道”国际化,中国企业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而像海尔,如果不解决产权问题,如果在张瑞敏身后再找不出第二个帅才,纵使它把公司开到五大洲,也绝不是一个国际化的企业。

    中国式管理

    两年前,台湾学者曾仕强登陆中国前沿城市深圳,开始推广其《中国式管理》一书,从此,在中国掀起中国式管理的热潮,曾仕强也俨然一代宗师。中国式管理红遍东方,俨然大救星。甚至柳传志、李东生、张瑞敏等中国顶级企业家,也都为中国式管理摇旗呐喊。

    到了2005年,情况起了变化,与一片崇拜之声不同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式管理的严重缺陷,以及其本质上的落后与腐朽。不少年轻学者,包括孙景华、吴洪刚、张羿等,均对中国式管理提出了广泛的质疑和批判。

   对中国式管理的思想根基的怀疑,成为批判的核心。中国式管理的思想,或由儒家思想引入的现代管理;或由《孙子兵法》等兵书权谋之学演绎出的经营谋略;或结合中国帝王学与企业管理;或由禅宗演化为管理人员个人修炼。总体上说,中国式管理思想,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则是封建农业文化的集大成者。把企业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

    中国式管理大谈特谈个人如何有效统治组织的个人技巧,其中,掺杂了大量的人际技巧、洞察人心和权谋之术。仅从管理者个体而言,“中国式的管理大道”可以让管理者们成为最“精明”的管理者,但如果放大到企业群体或国家的范围,那就贻害无穷。精明个体的结合的企业将是一个市场反应最迟钝和最没有创新力的企业。

    而中国式管理的前提,是假设一个不变的、封闭的组织,提倡在这里搞平衡,来修己安人,但是,企业的本质是一个开放的组织,很多企业政客也许可以在一个组织中很好生存,但是未必可以给企业带来真正的价值,而企业如果被太多的“做人不做事”的人把持,必然在外部竞争中灭亡,所以,本质上说,“中国式管理”带给中国企业的其实是一条死路。

    如果2000年后中国仍然只有一个孔子,不知道是光荣还是悲哀?

    并购

    并购是企业永恒的话题,只不过,2005年的企业并购运动更加轰轰烈烈,几乎波及了各个主要的行业。

    在中国的旗舰行业家电行业,长虹并购美菱,为这个寒冷的冬天注入了沸腾的热血,而早在此前,科龙被购过程中,更是引发了行业性的地震,海信、美的、万和、东菱凯琴、长虹、华帝、海尔等众多巨头纷纷牵涉其中,最后海信爆冷胜出,质疑与赞赏相互交织,加上起于去年底,终于今年初的美的并购华凌、荣事达、科龙并购威力,而海尔并购美泰虽然失败,也掀起了阵阵浪花。

    在IT行业,并购运动也风起云涌。影响最大的当属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8月11日下午正式揭幕,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与雅虎全球首席运营官丹尼尔·罗森格高调宣布,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全部资产,同时得到雅虎10亿美元现金投资。这是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一起资本运作,业界人士普遍认为,阿里巴巴加雅虎中国形成的“大门户”概念很可能改变互联网格局。

    联想并购IBM,也开创了中国企业并购世界500强的先例,不仅使联想本身走向国际化,更一举鼓舞了全体中国企业的信心。而明基虽然是台湾企业,但其并购西门子手机之举,也使华人企业看到了自有品牌强大的希望。

    并购引燃了很多企业做大做强的巨大希望,事实也确实如此,那些并购成功的,如李嘉诚并购和记黄埔,最后莫不获得非常的发展,但是,成功者永远是少数,根据世界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研究,并购的成功率只有大约22%,谁能成为这幸运的22%,谁又是注定失败的70%?这是个问题,而能否完成并购中的整合,则是一个获得普遍关注的问题

    体育营销

    2008奥运对于中国人是一种图腾,同时,体育营销也如火如荼,刘翔已经成为众多产品的代言人,乔丹大帝的访华,小皇帝詹姆斯、新飞人卡特等NBA当红巨星的降临,不仅使篮球爱好者热血沸腾,也让商家大赚了一笔,而小巨人姚明,更是成为随处可见的商标。

    2005年夏天,在北京亚运村,更是召开了全国性的体育营销年会,联想、海尔等中国顶级企业,都欲联手奥运,来打造自己世界品牌。而在此之前,韩国的三星等品牌,也确实在汉城奥运会上走向世界。对于很多中国企业来说,也一样有这样的梦想,韩国企业做得,中国企业就做不得?不仅企业如此,一些城市也搞起了体育营销,长春市副市长安莉频频出现在各种场合,利用冬泳会,大力推广长春,搞起了城市营销。

  常规性的体育营销,也开始在国内风行。在鞋都晋江,几乎所有的品牌都是请体育明星代言,在服装领域,也打破了以前的娱乐明星代言的惯例,开始使用体育明星。

    值得警醒的是,国内企业对于体育营销的依赖似乎过火,很多企业和政府,都提出体育经济、奥运经济等,而其实,体育营销不过是一种营销手段而已,而且对于体育用品和运动用品以外的行业和企业,只不过是偶尔为之,绝对不是常态,而所谓的奥运经济,则更是荒唐:一个企业或者是国家的经济,更重要的是在常态的发展,难道我们可以指望每年都有奥运?纵使每年都有,也不是每个城市都有?在没有奥运的时候,又何以保持“奥运经济”? 

    危机管理

    2005春天,一场恐慌迅速在世界范围蔓延,而事件的主角,就是一种叫作苏丹红的食品调料,在苏丹红事件中,包括麦当劳、肯德基等知名食品企业,都大量召回食品,而很多食品和调料企业,不得不关门大吉。江西一妇女起诉宝洁和刘嘉玲,也直接引发了沸沸扬扬的SKII事件,令大美女刘嘉玲形象大损,高露洁牙膏致癌事件,使人民对于牙膏产生了普遍的怀疑,而光明奶的质量问题,则更成为公关界最大的败笔。2005年似乎是企业的危机年,各种危机接踵而至。

    种种企业危机,也引起了广泛的反思。宝洁SKII事件爆发后,这个化妆品行业的巨人,成为众人指责或叹息的对象,人们普遍质疑:一个原本相对规范的大公司,为何作出肌肤“年轻12岁”的化妆品宣传?一个在市场营销领域堪称楷模的跨国公司,为何在危机处理上如此被动? 而光明奶危机中,董事长王佳芬的傲慢和不诚实的拙劣表现,更使人们对光明进行了整体性的否定。

    不能有效应对危机,会使无数企业陷入困境,乃至万劫不复。如何应对企业危机,进行危机管理,遂成企业热门话题。相对于事件性的危机,更大的危机来自整个商业社会的转型,那是一种看不见的危机,比如,家电行业造车的投机风险,并购以后未来的失败风险,企业未来发生重大震荡的风险,接班人后继乏人的危机,在中国传统官商结合的商业文化与现代商业文化之间的取舍等,都可以对企业未来造成危机。

    于是乎,关于危机管理的各种著作风起云涌,《考验》一书,也真的成为很多企业的考验。而能否通过危机的考验,则是检验企业成色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个伟大的企业,不一定是不犯错误的企业,而是能够通过考验,不管完善自己的企业。

    狼道

    自从《狼图腾》出世后, 一不小心,狼赫然成为中国人的图腾。 

    进入2005年,狼图腾就被广泛移植到企业领域,形成了狼性管理,在企业界,对于狼的造神运动风起云涌。《狼道》、《企业的狼性》、《狼魂》、《酷狼》、《像狼一样思考》等纷纷出笼,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至还有人煞有介事地根据狼的攻击特性仿照总结出了《狼子兵法》,声称其思想性不亚于《孙子兵法》。而企业学习狼性,更多地集中在嗜血,不择手段,团队合作等几个领域。

    对于狼性的崇拜,在中国企业家中普遍流行,任正非一直提倡狼性文化,张瑞敏对狼也非常推崇,联想总裁杨元庆则一直强调要“如狼似虎”,似乎所有的企业都不想做好人,只想做狼去吃别人,一时间,莫大的商业世界,到处群狼乱舞,惟独不见人影。 

    同时,一些青年学者,也对“狼道”提出了猛烈批判,对于其提倡的不择手段,不讲规则,以战争的方式从事商业,破坏多赢局面等缺陷都进行了研究。企业的狼性,其假设是行业是静止的,你多我少,你死我活,是一种封闭的思想,最后,就以杀伤对方来获得自己的成长,但是,正所谓杀敌一万,自损三千,过度竞争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无法获得持续成长。在这种意义上讲,企业狼性中的嗜杀的基因,使之难能成大器。

   对应于狼道,更有人提出“人道”以对立,其核心思想是认为人性本善,应该发撅人性之善。给予别人机会和舞台,提倡以人性的进化而非堕落,来赢得商业社会的进步。

    由“人性”到“狼性”,到底是进化还是退化?

    到底“狼道“还是“人道”更能代表现代商业社会的大道,在企业中还存在广泛的争议。

    事件营销

    超女横空出世,都让蒙牛狠狠威风了一把,当然,腰包里的银子也捞了不少,“神六”一飞冲天,科龙也想借神龙想重振雄风,一扫媒体的负面影响。由此,也使事件营销成为热门话题。应该说,2005年在企业的品牌传播上最突出的就是事件营销了。

    所谓事件营销,就是企业通过参与有影响力的事件,达到传播企业和产品品牌,提升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的一种策略。事件营销的本质是借助事件的影响力来传播品牌的影响力,这种方式其实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但今年蒙牛的成功让事件营销引起了企业广泛的注意与兴趣。

    蒙牛酸酸乳联手超级女声的成功,归根结底有几个重要因素:

    1、超级女声的目标市场与蒙牛酸酸乳的目标市场的一致性是其成功最基本的前提,也就是说,无论什么营销方式,首先要关注的仍然是目标客户。

    2、诉求点的集中、准确、精练、统一。

    3、策划活动的连续性和资源投入的保障。

    对于企业而言,究竟应该向从蒙牛的案例中学习什么呢?是点子吗?恰恰不是,应该学习的恰恰是品牌传播和营销活动的最根本的理性思维,那就是关注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尽管“营销”这个词进入中国近二十年了,但真正懂得其实质意义的企业并不多。正因为如此,对品牌价值的含义理解也是相当不够的。我们的企业在品牌传播的方式上,更多的是实质性功能与品质的宣传为多,对品牌的文化含义理解还远远不够。

    要做好事件营销,首要的问题就是不要把事件营销看成是一种偶然的创意,甚至是点子,而是要从蒙牛的成功中总结和学习规律性的东西。这才是2005事件营销对企业的最大的启示。

    新商业模式

    成功者总是令人羡慕。但是,成功不能复制,成功者却往往是最不可学的。

    在2005年的“西湖论剑”时,很多人对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表示羡慕,几年之前,阿里巴巴不过是一个婴儿,几年后,即成长为IT界的巨子。

    天下网总裁张向宁在一次论坛上大发感慨:当年大家都搞互联网的时候,只有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赚了大钱;等到大家都去搞门户的时候,互联网却遭遇寒冬,反而是做B2B的阿里巴巴赚钱了;等大家都去做电子商务的时候,没有想到出来个陈天桥,人家搞游戏就发财了,那些发财的人,都是走的与别人不一样的道路。

    新的商业模式不仅仅表现在IT行业,在其他的各个领域,也出现了新的商业模式,如家改变传统酒店模式,以连锁和简化酒店功能的新型商业模式,获得了商务人士的广泛推崇;分众传媒,“发现”了楼宇广告,并且开创了户外媒介传播的新方式。

    只有颠覆性的力量,才能够开辟新的商业领域。东方企业家更是提出了“商业的颠覆力量”的概念,与蓝海战略有某种相同之处。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新的商业模式也会层出不穷,而这也正是商业社会的魅力之所在。也许某一天,从一个不知名的角落里,崛起一个巨大的商业帝国。

“君主立宪”

    2005年初,孙大午在自己的集团内部开始探索中国民企“君主立宪制”的首创道路,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企业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君主立宪制的设想是,企业产权的拥有者(包括后继者)组成监事会,享有所有权,对董事会和理事会进行监督,但无权决策;企业内部人员组成董事会,享有决策权,但无权干预经营;由分公司的一把手组成理事会,执行董事会的决策,行使经营权。

    难能可贵的是,孙大午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说了就做,在大午集团,初步进行了三权分立,并且,孙大午有意地削减了自己的权力,只充当监督者和所有者的角色,逐步退出经营,而更多地使用职业经理人。

    “君主立宪制”的出现,有着广泛的时代背景,目前,中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着英雄崇拜,但是,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昔日英雄往往变为企业今日的阻力,企业此时已经束手无策,英雄人物曾经的辉煌和感召力,很容易形成一种巨大的信任惯性,使企业陷入迷信的陷阱,随着英雄人物的错误走下去,最后,整个企业变成英雄人物的殉葬品。爱多的覆灭,巨人的倒塌,就是血淋淋的教训。“君主立宪制”的出现,则是对于企业个人崇拜的有力制约。

    孙大午的民企“君主立宪制”也引发了相当多的关于企业基业常青的探讨,部分人士更引申到政治领域的变革,使之成为一个敏感话题。而对于民企“君主立宪制”,企业界普遍表现出耐心寻味矛盾态度:由衷地赞赏,但是并不打算自己去实行。或者,对于人性的普遍不信任,使绝大多数企业不敢也不愿意实行,同时,很多人也认为,在企业内化用政治领域的三权分立,并不见得适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91663.html

更多阅读

香港《东方日报》社评: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香港《东方日报》社评: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港报斥占中是政治乱局反对派将700万港人利益当筹码  中新网10月5日电香港《东方日报》10月4日发表题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社评。文章称,占中乱局没完没了,将香港搅

《东方莱茵》 武汉东方莱茵

《东方莱茵》——欧陆风情史诗R&B。泱泱神州惟楚有材,浩浩潇湘于斯为盛,中西合璧敢为人先一骑绝尘。中国湘江,湖南省最大的河流,为长江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广西东北部兴安、灵川、灌阳、全州等县境内的海洋山,上游称海洋河,在湖南省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朗诵词 电影舞蹈史诗东方红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朗诵词朗诵者:林中华(男) 白慧文(女)序曲 东方红朗诵(男):  在毛泽东时代,祖国的人民多么幸福,祖国的江山多么壮丽。可是,我们怎能忘记过去的苦难,怎能忘记毛主席带领我们跨过的万水千山!第一场 东方的

《东方时空》 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区别

《东方时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开办于1993年5月1日,这个40分钟的杂志型新闻节目播出伊始就产生了广泛影响,改变了中国大陆观众早间不收看电视节目的习惯,被誉为是“开创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

声明:《2016股市盘点 关键词 《东方企业家》盘点2005管理关键词》为网友拥护的强心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