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竞争优势理论 企业竞争优势研究的理论演进与前沿问题



著名管理学者Teece曾经说过,“今天,在社会科学领域可能没有什么比破解企业和国家竞争优势之谜更具野心的项目了”。为了研究企业竞争优势,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并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理论体系。

1、企业竞争优势来源

对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理论探讨,归纳起来,主要可划分为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外部因素的外生论和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内部因素的内生论。

1.1竞争优势外生理论

竞争优势外生理论发轫于著名的S--C--P范式(梅森--贝恩范式),即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效率(performance)。Michael Porter接受了这一理论体系并提出了基于产业分析的竞争优势理论。Michael Porter的竞争战略理论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在有吸引力的产业里的有利的竞争地位。“决定企业盈利能力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是产业吸引力”,产业吸引力由五种基本力量决定,因此,“理解产业结构永远是战略分析的起点”。而企业在特定产业中的市场地位,可以通过一体化、战略联盟、战略定位等手段得以实现,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构建进入壁垒与移动壁垒的方式获取和保持源自市场不完全性以及由此所带来的非均衡的收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持该理论的研究者更是以战略集团的研究为逻辑起点,将视角从单一企业扩展到企业群,认为单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往往来自或镶嵌于该企业所处的企业群落之中,Michael Porter的“群和新竞争经济学”(1998)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竞争优势外生理论在竞争优势的研究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其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指导企业经营活动中,也暴露了其不足之处。显然,竞争优势外生理论的前提假设源自新古典经济学中的“黑箱”理论与企业同质性的假设,即认为企业是同质的投入产出系统,因此企业的竞争优势只能来自行业结构、市场机会、竞争关系等外部因素,这就使研究难于深入到企业内部,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经营实践。虽然Michael Porter通过其价值链的理论试图将研究推进到企业内部层面,但因涉及因素与环节过多,制约了其可操作性。Rumelt通过研究指出,“产业中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比产业间的分散程度要大得多”,更是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竞争优势外生理论提出了质疑。

1.2竞争优势内生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面临着外部环境稳定性日益脆弱的现实,而企业显然难于控制外部环境因素,这促使研究者从企业自身因素寻找竞争优势的来源。竞争优势内生理论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并逐渐成为竞争优势研究领域的主流理论。

事实上,关于竞争优势内生性的思想很早就有所萌芽。如Marshall很早就讨论过企业成长的内生性特征,Penrose, Nelson和Winter都意识到企业内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可能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Alchain强调企业知识积累及其适应、模仿和试错活动对企业竞争行为的作用,Andrews认为战略是要让企业自身的条件与所遇到的机会相适应,特别强调企业内部条件的重要意义。目前内生理论的流派很多,处于“丛林”状态。各种流派的共同点在于都承认企业内部因素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内部知识、资源、能力的形成、积累和更新是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竞争优势内生理论打破了企业同质性的假设,将研究深入到企业内部,体现了对内因的重视,解释了企业之间的差异,使竞争优势来源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是,这种由内而外的战略思考模式似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之嫌。纵观有关文献,似对产业演进规律与外部环境不够重视,不论是核心竞争力还是资源与知识均不能完全解释企业关键成功因素与竞争优势之源,同时存在着复杂的应用问题。从研究方法上看,重视个案分析的实证方法迄今为止也未能得出得到普遍认同的结论。

此外,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大规模定制、虚拟企业与战略联盟的潮流,国内一些研究者运用从外向内与从内向外两种战略思考模式,强调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与企业间的博弈关系等内生理论的合理内核,试图进一步完善和总结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理论。这些研究试图在外生理论与内生理论之间寻求某种综合与协调,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但由于统计资料、研究视野与范围等方面的原因,尚未深入到具体行业去探讨其中的企业竞争优势来源,因此还需要从实证的角度进一步对其理论的普遍指导意义与可操作性进行检验。

2、企业持续竞争优势:静态视角与动态视角的比较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研究经历了从静态视角向动态视角的演进。不论何种视角,研究的重点都是在市场竞争中的企业获取、维持、消散竞争优势的过程。

2. 1静态视角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理论

传统的企业战略理论基本上立足于相对稳定的环境,认为持续竞争优势就是指能够在较长的日历时间内存在或维持的竞争优势,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Michael Porter提出的一个企业只要能够长时间维持高于其所在产业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就可以认为企业获取了持续竞争优势。图1描述了静态视角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显然,传统的静态视角研究是基于稳定或变化可以预期的竞争环境的假设前提之上的,由此产生的分析工具与框架都是客观的,其关注的焦点可概括为企业所熟悉环境中的五种基本竞争力量,认为企业存在某种既定形式的持续竞争优势,企业只要按照既定的程序完成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控制与调整的工作,就有可能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应当承认,上述研究存在其合理的一面,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中的确存在一些内外部环境比较稳定的行业,这些行业中的企业通过自然或政策性垄断,占有不可复制的关键资源就可以获取和保持长期竞争优势。但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创新活动的日趋频繁,企业面对高度不确定的环境时越来越难于建立与维持某种既定形式的竞争优势,静态视角的竞争优势理论日益暴露出局限性。

图1 静态视角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2.2动态视角的持续竞争优势理论

在动态竞争条件下,出现了动态视角的持续竞争优势理论。和前面提到的竞争优势内生理论一样,动态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也处在“丛林”状态,可划分为若干流派。

与静态视角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理论相比,动态视角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企业存在于急剧变化的不确定环境之中,自动过时、模仿和学习以及规则的变化等因素均可能导致既定形式的竞争优势难于持续。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决不是某种竞争优势在日历时间上的延续,而是不断主动放弃原有的竞争优势,创建和维持新的竞争优势,形成“竞争优势连续统”(Competence Advantage as a Continuum, Tanneubaum&Schmidt,1958;蒋学伟,2002)的结果。其过程如图2所示。在动态环境下,制定竞争战略关注的重点是竞争互动,在动态竞争环境下可能采取的企业成长战略包括规模扩张、复制成长与选择性成长三种模式(George von Krogh&Micheal A.Cusumano,2001)。

动态视角的竞争优势理论明显受到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理论的影响,试图解决企业在动态环境中竞争所面临的问题。纵观不同的理论流派,都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具有一定说服力的观点。但迄今为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态环境中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上,理论研究显得不够系统。同时可能由于动态视角竞争优势理论是对静态视角竞争优势理论的一种批判,因此可能导致过分关注动态思维,而忽视竞争环境中相对平衡与稳定一面,从而抛弃静态视角竞争优势理论合理内核的误区。

图2 动态视角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2.3动态视角持续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流派与观点述评

如前所述,动态视角持续竞争优势理论受到了“创造性破坏”理论的影响,都承认持续创新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但由于关注焦点不同,因而对于企业创新的动力、内在机制等的解释也有差别。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资源、能力、知识、行为制度、战略选择等不同的理论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资源基础理论与企业能力理论。

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可简称为“资源基础论”。该理论首创于1984年,以B.Wernerfelt的论文A Resource-based View of Firm为形成标志。此后,Barney对企业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进行了研究,Diericks与Cool对资产集合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Collis与Montgomery提出了基于资源竞争的理论,Peteraf、Kathleen R. Conner等人也在各自的研究中对资源基础论做出了肯定的评价。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束所组成的集合,企业竞争优势由企业所拥有的战略资源所决定。资源基础论强调企业资源最终决定企业边界,认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来自于战略资源的形成、积累、维持和更新的动态性过程,强调基于资源的竞争战略。但资源基础论对于企业资源的作用机制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同时资源基础论内部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分析范式,存在着以Barney为代表的从企业层面展开研究和以Peteraf为代表的从市场层面展开研究的两种研究思路。

对企业能力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但企业能力理论的形成是以Prahalad与Gary Hamel的论文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为标志的。此后,Hamel与A.Heene,Foss,George Stalk,Philip B.Evans,and Lawrence E.Shulman等人提出并充实了基于能力的竞争理论,Teece,Pisano与Shuen提出了动态核心能力理论。企业能力理论批判了资源基础论忽视人的因素,可能造成资源与其配置者之间相分离的误区。其核心观点是企业多方面的资源、技术、能力的有机组合决定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企业能力理论强调能力最终决定企业边界,积累、开发和运用能力以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够使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同时能力的开发、积累、维护和扬弃是一个动态的非均衡过程。但是,企业能力理论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源,以及往往与企业获取核心能力同时出现的“核心刚性(core rigidities)”问题并未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同时,企业能力理论在分析时较集中于企业层面,对产业分析的作用似乎不够重视。此外,与资源基础论类似,企业能力理论内部也存在着将关注焦点集中于企业价值链个别环节(以Prahalad与Gary Hamel为代表)与企业价值链整体(以Stalk等为代表)的两种不同思路。

企业知识理论认为决定企业能力的是知识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学习过程,同时,由于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因而不能笼统地纳入资源基础论的框架进行分析。该理论认为企业是知识的集合体,资源效用与能力差异是由企业知识存量决定的,因此,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内生于企业知识,企业内部存在着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与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每一种知识又有个体与群体之分,企业内部的知识通过社会化(Socialization)、明晰化(Articulation)、联合化(Conbination)、内在化(Internalization)等四种形式进行转化。通过一定途径进行的组织学习是知识积累乃至企业创新的动力,因此,建立学习型组织对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Peter Senge,2000)。企业知识理论将持续竞争优势的本质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并且从知识自身的性质出发较好地解释了核心刚性的问题。但企业知识理论相对侧重于个体层次的研究,对企业层次上的知识研究关注较少,同时由于该理论出现较晚,因而个案研究较多(如Ikujiro nonaka对松下公司的研究;John Seely Brown对施乐公司的研究;Gabriel Szulanski对优秀实践经验在企业内部转移的研究;Dorothy Leonard-Barton对Chaparral Steel Company的研究等),尚未形成明确的分析框架与工具。

此外,行为制度理论强调了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制度环境决定企业行为,进而影响到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战略选择理论强调企业家精神与能力的作用。与行为制度理论一样,都试图从企业具体行为的角度阐释持续竞争优势的问题。

总之,上述各流派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动态环境下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问题。在上述各流派之外,还有研究者试图协调各流派的观点,提出综合的持续竞争优势模型,但由于持续竞争优势的研究实际性非常强,作为研究对象的企业所处行业不同,具体情况千差万别,迄今为止还很难提出通用的持续竞争优势模型。

3、结论

 企业竞争优势研究的理论演进与前沿问题
综上所述,对于企业竞争优势来源和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研究,经历了从外生到内生,从静态视角到动态视角的理论演进,形成了多样化的理论体系。由于各种理论均难于独立对企业竞争优势这一重大课题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各种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或正在经历互相渗透,互相借鉴的过程。在今后的研究中,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以及作用机制,多企业博弈关系下的竞争优势演化,以及结合特定行业进行的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将是今后企业竞争优势研究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企业竞争优势研究的理论多发轫于国外,如何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也是理论研究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可以预见,和任何追求真理的过程一样,在今后的研究中,还会不断提出新的观点,不断经历由分析到综合的螺旋上升过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91356.html

更多阅读

迈克尔波特竞争三部曲 迈克尔·波特 和他的《竞争论》

迈克尔 · 波特是哈佛商学院教授,也是享誉世界的战略学者。他的本科学位是航天与机械工程,博士学位是产业经济。在这个背景下,他的战略研究不同于一般管理学者,更侧重于研究事物的内在规律,强调科学的准确性,注重行业的结构与竞争力。迈

波特竞争力模型 持续变革是波特竞争战略的精髓

在新背景下,对于市场变化始终保持高度警觉,不但是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继续发挥效用的基础,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 文/龙真 近年来,在世界500强企业里一个新的现象正在悄悄兴起,甚至有点难以让人置信。很多有辉煌历史的业界巨擘们都开始急

声明:《波特竞争优势理论 企业竞争优势研究的理论演进与前沿问题》为网友黑色小背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