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复苏有望使香港的服务业重振雄风,问题是这座港岛还能像以前那样从中国内地吸引大批人才涌入吗? 谁想去香港?
两年前实施的“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中,在金融服务业方面,香港输入的人才数目由去年4月的53人激增至去年11月的128人,增幅超过2.4倍。
“100多人远远不够,中国内地有7万名证券经纪人,香港需要分流一部分过来。”张为国说。张是香港证券专业学会会长,他正在忙于帮助香港的证券公司从中国内地招揽人才,而香港证券监管委员会不久前提供的一些数字让张更加有信心。仅在去年,这个和东京并驾齐驱的亚洲金融中心产生了超过160亿港元的证券服务业佣金,比2003年上涨了23%。于是,各大证券公司纷纷招聘更多的经纪人,去年9月聘用了9300名持牌人,比2003年12月增加了7%。
显而易见,超乎西方资本家悲观的预料,香港正在保持乐观的复苏,这不仅包括零售业、旅游业,还包括香港最具竞争优势的金融服务业。正因如此,香港不得不重新抓住大好光景,并且重振金融业,尤其是过去几年,中国内地的上海、深圳和北京纷纷希望在金融服务领域与香港竞争,一大批的香港金融服务机构和人力资源逃离港城,涌入内地。
一番轮回后,香港自然需要继续保持它在亚洲金融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并且需要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当然伴随而来的便是大肆招募金融从业者。“内地的金融服务业发展很快,因此也培养了许多人才,我们需要这些人才到香港来!”张为国说。
激增需求 香港依然自认为它能够吸引更多的内地人才,政府因此支持包括证券业在内的许多机构从内地招人,并且开始主动地向内地大量派发入港就业通行证。这一行动如同香港以往的办事作风那样,行动也非常迅速,仅仅两年前实施的“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中,在金融服务业方面,香港输入的人才数目由去年4月的53人激增至去年11月的128人,增幅超过2.4倍。
去年3月,依据CEPA协议,379名香港证券专业人员参加了由中国证券业协会举办的相关科目考试,其中68人获得内地证券从业资格之后,今年4月将有超过100名内地金融业从业员在深圳参加首次香港证券专业学会举办的考试,合格者可以到香港证券行执业。
在此前,中国内地专业人士要在香港做证券经纪,需“过三关、斩六将”。一般是通过其它公司,以内地专才计划引入到香港,然后半工半读考取,申银万国证券(香港)有限公司高级营业经理赵明便是为数不多的例子之一。
来自上海的赵明于1992年由一家内地公司申请到香港工作,从事轻工业外贸业务,1997年加入申银万国证券担任行政工作。在2000年时,在香港证券行做经纪毋须考牌,只要具备香港或内地相关学位及文凭,便可以代替考试获取执业资格,其后在2003年4月1日生效的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下,所有证券及期货从业员都要考牌。当年赵明参加了香港证券专业学会举办的考试,并取得相关资格。
赵明回忆,对于内地人士来说,主要的难度在于要熟悉香港证券法例和监管制度,内地的金融业发展时间不算长,在大学读书和上班只能了解到香港金融法规的局部运作情况;内地的监管机构一般通过规章限制金融行业行为,香港则以无形之手监管金融行业行为;而且要习惯香港的繁体用文及英语,同时自己身兼销售员、经纪及中介人,只能用业余时间自学。
事实上,今年4月份的内地首次香港证券专业学会举办的考试难度不仅降低而且更加方便———不需到香港考试,也将豁免香港专业知识考试部分。
反应稍淡
2004年12月底,香港证券专业学会在内地进行了一系列宣传活动,例如在各大金融机构派发宣传单张,又曾经在上海设置摊位宣传,但目前报名参加考试的人数只有100多人,大部分来自深圳、上海和北京。相对全国有7万名证券业从业员,反应未算热烈,张为国相信经过更广泛的宣传后,将来会有更多人报考。该会今年把试场设于深圳,未来会考虑增加更多试点,方便全国各地的专业人士报考。张为国解释,这个考试是为有意投身香港金融服务业的内地专业人士而设,是前往香港证券及期货市场执业的通行证。同时,内地人士可通过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更有效地掌握香港证券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架构,以提升其专业技能,为适应国际环境打下稳固根基。
内地人到香港从事证券行业有一定的优势,以赵明为例,他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除了了解上海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外,还对香港的资本市场了如指掌,最重要的是具有语言优势。他精通普通话、上海话和广东话,给内地客户有同声同气的感觉,容易获得内地客户信任。
赵明称,香港证监会要求证券经纪从业者每年上5小时的专业进修课程,虽然这些课程每次只会说一个重点,但当中有许多实例作借鉴,例如每年都有违例的持牌人士。“我们可以从中学习怎样控制风险,做一个完美的持牌人士和销售人士。”赵明笑着说。大多数内地报考人士都认为,考取香港证券业的执业资格,即使不到香港工作,也能有利于其在内地发展。“内地是个强大的生产基地,专业人员无论是透过考试或参加培训课程,从中可以掌握香港市场的规管环境、市场措施、作业手法及业内用语,这都有助他们提升专业水平。这一点非常重要,企业发展至某一阶段,便会计划走向国际市场,因而需要将自己提升至国际水平。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下,内地人士从香港专业试所取得的专业资格及经验,可以跨越不同市场,因而对从业员来说非常有利。”赵明说。
张为国认为,中国属于内陆型经济,对各式各样的证券均有需求,包括定息证券、金融期货及商品期货等,这有助带动香港市场在这几类产品方面的开发工作。他观察到双向沟通对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极为重要,随着内地金融业迅速发展,香港的从业员需要了解内地市场的情况,以维持其竞争优势,而内地专业人员加入,正好起了刺激及良性互动的作用。
多面启动 除了金融业之外,香港其它的专业服务的人力市场也在向内地打开大门。 香港律师会早于1997年已开放考试,让内地律师报考,可惜合格率一直偏底,每年约有3至5位内地律师考试合格来香港执业。据香港律师会发言人卢小姐说,合格率低的主要原因,是香港与内地的法制不同,“香港是执行普通法,而内地是执行大陆法,加上考试语言和题目不同,香港律师会提供的专业试以英语为主。”其实现时内地律师不一定要考这个专业试才能来香港执业,他们可以外国律师的身份来香港,到当地或外国的律师事务所,担任中国法律事务顾问,现时共有67位内地律师在香港执业。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律师各有所长,例如来自浙江省的律师会较熟悉国际贸易的法律事务、来自北京的律师较熟悉上市及反倾销法等。内地律师来港执业,能有效发挥所长,因为他们熟悉内地情况及具备广大的人脉网络,所以在处理涉及内地法律问题时比香港律师更为有效率。
由于现时中国司法部的审批程序繁复,暂时未有内地律师在香港设立事务所,中国的司法部则在香港成立了一间窗口公司,名为中国法律服务(香港)有限公司,为客户提供有关中国法律的顾问服务。
香港律师会在CEPA框架下,中港人才双向交流的事项,特意设立了一个“CEPA小组(Working party on CEPA)”,专门举办中港两地律师的交流活动,例如两地律师交换实习计划,和带领内地律师到香港参观司法机构等活动。
卢小姐表示,实施CEPA的消息传出不久后,香港的律师纷纷北上开设律师事务所,数目由2003年头的40多间,激增至现时的60间。她认为香港各个专业学会开放其专业资格考试给内地同业是好事,因为这样可促进两地人才的交流和沟通,使双方了解当地市场的需要,从而增加机遇,令双方有所进步。
香港会计师公会于上年8月与中国财政部及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在北京签订《内地与香港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相互豁免协议》。根据协议条款,通过中国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的人士,可获豁免考取两个科目,包括公会专业资格课程(QP)的B单元(财务管理)和C单元(核数与信息管理)试;而通过公会QP考试的人士可获豁免考取中国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的财务成本管理和审计两部分。
这份协议乃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注协)及香港会计师公会(公会)第一阶段讨论的成果,亦确立了考试科目相互豁免的原则。公会及中注协现正研究有关的具体实施办法。财政部、中注协、香港会计师公会联合工作组亦将继续研究对非循香港会计师公会QP而取得公会会员资格的人士,及非循通过中国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而成为中注协会员的人士,所实施考试科目相互豁免的安排。据香港会计师公会的发言人表示,两地会计师资格互认的机制已启动,但是内地会计师能否来港执业的问题仍在讨论。
不管怎样,香港都需要重新审视中国内地的人才市场,因为对于处在经济增长热浪中的中国来说,许多城市开始具备香港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在未来它们甚至远远比香港更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