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信息化,在红遍大江南北之后因领导人更迭而归于平寂;曾经受过国家领导人视察的信息化成果中心,如今罕有人至;宣扬多年,没有一个地方能成功拷贝“南海模式”,而南海也转向了以招商引资为发展之本。 大起大落间,人们发出三问:南海信息化, 究竟是政府造福人民的利器还是领导人的政绩工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还是一场高科技的豪华秀?“南海模式”是学习榜样还是水中之月? 《IT时代周刊》三进南海,通过走访政府官员、行业人士与市民,深入了解和探讨南海信息化的成果与教训,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南海信息化。 第一章 南海信息化为何转了弯 曾经梦想实现数字管理城市的南海,如今却对信息化只字不提,为什么?是南海在信息化进程中遇到了障碍?还是改变了主攻方向? 名扬中外的昨天 或许在以前,提起南海,最容易让人想到的是那位风度翩翩、行侠仗义、武艺高超的“十大杰出青年”黄飞鸿;而2000年后,说起南海,很多人却会脱口而出一个词——“信息化”。的确,那场始于1995年的南海信息化运动,一炮打响,轰动全国。现在回想这场“运动”,会发现其处处打上了“一把手工程”的烙印。 1995年,互联网、信息化、数字化这些概念,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闻所未闻的东西,但有个人却对此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怀着巨大的热情,他就是时任南海市市长的邓耀华。据《IT时代周刊》记者采访的南海区(南海2003年改制,由县级市改为佛山市的一个区)科技信息局一位工作人员回忆:“他(邓耀华)曾说过这样一句豪言壮语——做官不是我的奋斗目标,IT才是我的理想!” 也正是在这种理想的鼓动下,他带领南海坚定地踏上了信息化的征程。 1995年,南海市政府制定了“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社会化运作”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模式,并由当时的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担纲,着手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建设。 1996年,当中国绝大多数县级领导还没有摸过计算机键盘的时候,南海在国内同级城市中率先建成统一的计算机交换平台、开通南海综合信息网,连通了国际互联网。通过“造网”,南海形成与世界同步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由于起步早,动作快,迅即被评为“国家科委网络建设试点市”。次年,南海成为全国城市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建设试点市。 1999年,邓耀华提出“创建信息市,迈向新世纪”的城市发展战略,全方位推广信息化的应用。 《IT时代周刊》记者了解到,截至2000年10月,已建成了全市互通的骨干光纤网,光纤总长3,535公里,电信光纤接入网已连接全市250个行政村;有线电视光缆接通全市20个镇区,部分镇区开通了视频点播、加密电视等多项增值业务;全市共建有1,000多个应用系统,各类网站5,000多个。这种规模在当时许多地级市都难以望其项背,南海已初步构建起了数字化城市的雏形。 邓耀华深知“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过去,一味埋头做事情是远远不够的,既然数字化城市雏形已经建起来了,也就是说筹码已经有了,那么剩下的就是要打一场“宣传战”。而这一仗只能用“无懈可击”来形容:有关南海信息化建设的宣传报道铺天盖地袭来,也吸引了国家领导人纷纷来此视察,各地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更是络绎不绝前来取经。南海顿时名声大噪,成为红透大江南北的中国各级政府中的信息化“明星城市”。邓耀华也随之繁忙起来:四处做报告,介绍经验,甚至把讲座开到了国外。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有一次他要出国作报告,但因为其一年内的领导干部出国次数超标,只得派其秘书代替出席。 就像所有明星会被众人在私下评头论足一样,随着南海信息化而出尽风头的邓耀华也遭到很多人的议论。有人说邓耀华是观念超前,勇于接受新技术的“网络书记”;也有一些人认为,邓耀华只是一个电脑和网络发烧友,但他却鼓动了一个地方政府全身投入了这场信息化的博弈;还有人偷偷批评他只是做一场高科技秀而已,将信息化做成自己的政绩工程……这些议论深深刻印在南海信息化的进程中,甚至在几年之后,还有人面对《IT时代周刊》记者直言昔日的南海信息化就是邓耀华的个人秀! 只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在邓耀华南海市委书记之路走到尽头的时候,南海的信息化之路迅速转弯,向另一条路迈进。 转弯驶向招商引资 2003年初,大佛山整合。 南海撤市建区,划入佛山市,相应的,领导班子也发生了改变。风头正劲的邓耀华挟业绩由一县官赴广东地级市肇庆市任市长。 今天回头来看,南海市对信息化的态度也正是从那天起发生了决定性改变。随着他的离任,曾经轰轰烈烈、风生水起的信息化建设似乎像疾驰的跑车戛然而止,在南海政府工作的议程和媒体的报道中,已很少能再看到“信息化”三个字,取而代之的是“高效南海”这四个字。 2003年初春,刚过完年的南海人,还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就被一阵紧张的催促声叫醒。这声催促就是“要全面提升南海的发展后劲和综合竞争力”。《IT时代周刊》记者了解到,在节后上班不久,南海区委、区政府就做出重要决策,要在全区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打造高效南海的讨论,全面提升南海的发展后劲和综合竞争力。当时南海人给自己的“号脉”结果是:与周边地区和长三角一些城市对比,发展速度仍显不足,工业技术含量低,科技创新力不足,行业龙头企业不多,品牌不响,企业发展的要素(如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成本不断增高等。 针对这一“病症”,新任领导开出的药方就是“要建一个高效南海”,实现高效经济,打造高效市场,全面改造和提升南海综合竞争力。同时,政府的工作重点也明确转为招商引资。 “仅去年一年,就有7家世界500强进入南海。”南海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麦绍强对《IT时代周刊》记者说。据《IT时代周刊》了解,仅2004年,南海区共引入了沃尔玛、松下电器、东芝等7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引入TCL集团公司、南方传媒产业基地、北京燕京啤酒等一批国内知名大型企业。 同时,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近年来南海招商引资额不断攀升。2004年全区招商引资总额233.72亿元,比上年增长76.9%;区外资金达到128.09亿元,占全区引资总额的54.8%。计划投资总额超千万元项目404个,超亿元项目37个。 此消彼长,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招商引资衬托下,南海的信息化建设却悄无声息。在多次政府的工作会议上,再也没有听到建设“数字南海”的豪言壮语。 没有了“一把手”的大力推动和政策的支持,南海信息化建设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IT时代周刊》记者通过查阅政府的工作报告了解到,2004年与2002年相比,在全区建设的应用系统、计算机主机系统、建立各类网站等数据上几无多大改变,改变的仅为“有线电视光缆已经接通了17个镇(街道),并已开通了数字电视、视频点播、加密电视等多项增值业务”。 另外,在南海信息化“冲动期”建立的精神文明建设信息中心却走向了衰落。这个中心在南海信息化的鼎盛时期,曾作为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接受过中央领导的视察,但如今却被遗忘在岁月的角落。 《IT时代周刊》记者走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心,墙壁上还贴满了国家领导人来参观时的巨幅图片,但是现在的中心显然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因为来的人太少,好多灯都没开,整幢楼光线黯淡,展示的电脑也处于关机状态。《IT时代周刊》记者问值班人员:“现在有没有人来参观?”值班人员告诉记者,以前来此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忙的时候,一天要接待好几批”。现在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心只能用门可罗雀来形容,“一个月都可能没一批”。《IT时代周刊》记者还了解到,现在这个中心也很少更新参观内容,而那条闻名全国的以南海信息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现在也取消了。 最能说明问题的也许是在信息化方面投入的大幅缩减。“这两年信息化的投入比以前少多了,今年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财政预算只有2000多万,主要用于一些系统的维护和升级。”有知情人士告诉《IT时代周刊》。 众说纷纭数缘由 既然信息化为南海带来了如此显赫的声名,也让南海成为“明星城市”,为什么不沿着这条“星光大道”继续走下去,而选择转弯? 有人认为,南海被并入佛山市及一把手的更迭是南海发展调整步伐的原因。“南海并入佛山,行政隶属于佛山市,从前相对独立的财政要经过市里审批,如果对南海投入过多,势必引起其他几个区的不满,市里要顾及几个区的平衡发展,南海的信息化投入自然会减少。”当地一位媒体记者说。“再加之新领导上任,一般都不会花太多的钱去投入前任的政绩工程,毕竟发展经济是首位。” 而社会需求无疑也是其政策转弯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位当时曾参观过南海的专家告诉本刊记者:“推进信息化,确实需要一把手的大力支持,但是南海的信息化建设鲜有提到智囊团和民意调查,主要依赖于领导个人的热情和意志,这自然就会产生一个疑问:领导个人的意志是否代表着社会的需求、民众的心声?在一把手的背后,究竟谁才是信息化的支撑力量?” 在早期的采访过程中,《IT时代周刊》记者发现虽然南海信息化闻名全国,但南海很多普通市民对此却知之甚少。记者在南海随机的采访中,大部分老百姓都说不清信息化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大部分老百姓来说,信息化只是“一拨拨的参观团,一次次的报告会,一篇篇的大块报道文章”。 在另外一些人的眼里,转弯并不是因为南海并入佛山,也不是信息化不符合社会需求,而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阶段。 南海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麦绍强对《IT时代周刊》说,南海信息化建设已经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期,也过了需要大力宣传打基础的阶段。“回想90年代中期,不单是农民兄弟,包括机关干部对信息化都没有概念,认为信息化是高新技术。那个时候如果没有书记市长一把手出来主持,大力宣传,营造信息化建设的氛围,肯定不到位。现在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电脑的普及,信息化大环境已经有了。各项工作只要按照原来发展的战略继续走下去,把以前搭建的信息化系统用好就行了,有不完善的地方继续修改,花费肯定要降下来。” 框架搭好了,自然该盖房子了。而盖房子的砖头从哪里来?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成为首选。确实,南海的信息化基础为当地的招商引资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因为网络基础好,地球上也只是0与1之间的距离,政府的办公效率得到提高,招商引资也自然水到渠成。 第二章 南海信息化何去何从 虽然有人认为“转弯”是南海发展的必然,但是信息化存在生命周期的问题,丝毫的怠慢都会使之前的成果功亏一篑,而这个打有强烈“一把手工程”烙印的工程在南海工作重心发生转移后,能否顺利推进?进展情况又如何?毕竟,信息化如果真正落实到应用,必将极大地推动政府职能的转换。 政务改革顺势而为 2001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钅容基视察南海期间,邓耀华对他说:“要是全国都装上这个系统,南海财政有多少钱、省财政有多少钱,您不出总理办公室门,就能知道得一清二楚。省长要有小金库,马上就能把它调走。”这套系统是指统一全区的财政结算管理系统,当时这套系统是第一代,而现在几乎一年一次升级,已经发展到了第3代。 通过这套系统,南海现在已经实现了区直属行政事业的财务统一管理,所有行政开支的申请、报销都从这里走;另外,这一结算中心还承担着公开招标和集中采购的任务。而这个结算中心只用了29人就将南海区92个行政事业单位的115盘财务账实现了集中管理,使财政管理更有效,有效规避了资金浪费和部门小金库的出现,曾被誉为“阳光财政”。 而这个“阳光”确实来之不易。因为如果加入这个系统,该单位就要撤掉其财务部门,只留下一个报账员,所有的账目都要通过结算中心,这也意味着单位的资金随时都处于被监视的状态,“用钱肯定没有以前爽快”,所以受到了很多单位的反对。“我们当时开展工作也受到很大的阻力。”南海会计结算中心副主任杜冠聪告诉《IT时代周刊》记者。“但是和领导碰过面以后,发现领导意志坚决,要求强行执行,所以很快就在全区上马了。”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政务信息化回归“凡间”也给他们带来了切身的方便。 2005年1月,南海20家医院正式开始运用电子病历,这一系统不仅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快了病人就诊的速度,而且基本上根除了“三长一短”,即挂号、收费、取药时间长、医生看病时间短的弊病,更可全程跟踪患者治疗情况。 另外,2001年8月启动的大社保系统经过3年的建设,已于2004年10月通过国家验收。市民卡就是该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应用。《IT时代周刊》记者了解到,这张小小的市民卡可以把个人的居住情况、劳动保险、医疗保险、计划生育、服兵役、救济情况等都集中起来,并通过持卡人手模的扫描图形实现电子化管理。这张卡与以前各种各样、种类繁多的证件相比,确实是一大“减负”。 “目前,市民卡已经累计发放65万张,实现了与全市22家定点医院、18个社保代办点、部分企业、银行和企业劳动工资监控系统的远程在线连接和互操作,系统目前为4万多家参保单位和100万参保人员服务。”南海区社会保障卡服务中心副主任邓艺海告诉《IT时代周刊》记者:“今后还打算,把身份证、汽车年审等都集在这张卡中,使市民更方便。” 此外,由于电子政务的发展,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并衍生出一些新制度。例如南海推行的审批项目“审批件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报批件在3个工作日内上报”制度。
“原来一个工业投资项目从立项到拿营业执照,到环境污染的评估等各项审批环节,国家规定时为170多个工作日,现在我们的规定是:南海可以审批的,5天之内必须审批,地方没有权限审批,要报上一级政府审批的,3天之内要上报,所有的流程下来要在30个工作日之内完成。”南海市政府有关人员这样告诉《IT时代周刊》。
可以看出,通过几年的电子政务建设,南海信息化不仅完善着自身系统,更是改善了政府服务的制度与规范,这与企业的管理生命周期理论如出一辙。由于计算机和网络在政府中的大范围使用,已经带动了整个政府组织形态和运转方式的调整和变革,并产生出有利于政府办公效率和服务职能的规章制度。 当然,作为信息化的先行者,南海同样也存在着各自为政,硬件通而业务不能互联互通的问题,这也是南海区信息化主管部门科技信息局目前正努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企业信息化成为短腿 对比南海的电子政务,当地产业的信息化却明显薄弱,这与南海的实际情况休戚相关。 虽然南海拥有在全国都闻名的大沥铝材、盐步内衣、西樵纺织、金沙五金等特色镇,但这些镇里多是一些中小型企业,仍然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来形成自己的优势,技术含量不高,另外这些洗脚上田的商人大部分没有信息化意识。怎样让他们更大程度地发挥集群效应、提高管理水平?信息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怎样培养他们的这种意识?毫无疑问,政府要扮演一个“红娘”的角色,为他们牵线搭桥。 金沙镇是南海西北角一个小镇,面积不到60平方公里,人口不过8万,却是中国赫赫有名的日用五金工艺生产基地。金沙镇政府找到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希望其帮助镇内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广东工大副教授陈新度告诉《IT时代周刊》记者,由于这里的企业太小,不可能每个企业各自搭建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于是他们就为这些企业搭建一个公共管理系统。据了解,从企业的反映来看,很多企业对这种信息化的管理手段都比较支持,态度也很积极,但是也有些企业担心在这个平台上信息不安全。“培养小企业的信息化意识,还是需要时间的。”陈新度这样告诉《IT时代周刊》。 但说到底,政府也只是红娘,不能越俎代庖,企业的发展还是要依靠自己。 西樵镇是“中国纺织面料名镇”,此地聚集了1300多家纺织企业,10万多产业工人,年产面料10亿米,产值达70多亿元,企业间的集群效应形成了西樵轻纺城。就在这样一个镇里,在省、市科技部门直接指导下建立了广东南方技术创新中心,总投资近亿元,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当时,创新中心根据“五个一工程”的要求成立了南方技术创新中心南方纺织网(www.gd-textile.com),主要为会员提供纺织资讯、电子商务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等服务,并负责网站建设、网页制作、软件开发、主机托管等业务。 《IT时代周刊》记者在技术创新中心办公室主任唐建华带领下参观了中心内的各个部门,室内装修整洁现代,可是中心里面工作人员不多,对于偌大的中心来说,显得空荡荡的。关于创新中心的工作情况,工作人员寥寥数语,从他们语气中,《IT时代周刊》记者明显感到这里跟当初的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如何更好地结合本地产业发展,我们中心一直都在摸索,目前这些企业更多的是要求我们帮他们建网站等一些基础的工作。” 据统计,在南海7万多家企业中,有自己网页的企业达上万家,但基本实现通过ERP、CRM等系统进行现代化管理的企业只有1000家左右。这表明,南海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目前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运用。 政企信息化不平衡原因何在 南海政府信息化办得有声有色,为什么企业却跟不上来? 首先,南海以中小型民营企业居多,对信息化还没有那么迫切的需求,而且由于老板自身可能就对信息化缺乏了解,所以不会去考虑走那步棋。而且南海人生性低调、谨慎、务实,不会因为信息化浪潮到来就一哄而上,如果没有看到订单和真正的效益,决不会贸然投入。在南海还有一些企业家存在这样的观点:做广告的公司都是东西卖不出去的公司;上市得不偿失。所以上信息化,还是“看看先”! 其次,这也与中国电子商务的大环境有关,在我国,信息安全与电子证书方面尚不完善,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等环节还有脱节的现象,一定程度上使企业对其缺乏信心。 除了传统企业的信息化不够以外,南海信息产业的发展也非常薄弱。“南海早期过分注重政府信息化的应用,而忽略了信息产业的发展。如果早期把搞信息化所花的投入转到信息产业,那么南海将出现很多大型的IT公司。”南海国凯数字媒体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继杰对《IT时代周刊》记者说道。 而现状是,南海信息化建设培育出来的巨大市场成为异地企业分食的对象,当地软件市场都被外地企业占据。在注册登记的本地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企业近70家企业中,有相当部分都是异地企业在南海的分公司,近年来,只有金宇恒科技从当地崛起。 从深层次来看,南海的制造业由于发展较早,其行业组织相对庞杂。因此在整个的信息化转型过程中,面对传统企业过多依赖传统商业渠道的发展模式,其信息化建设的成本以及所面临的困难也远比新兴城市更多、更艰巨。另外,与中山、东莞等地相比,南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对落后,反过来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怎样走出这个恶性循环?还是得靠人才。华南理工大学电子商务学院常务副院长祁明博士认为,信息化在中国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南海应结合当地信息化实践与学校理论优势,大力培养信息化人才,等到社会上有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电子商务和信息化精髓的时候,南海的信息技术应用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才会迎来更少的被动和更多的主动,更少的跟风和更多的前瞻,更少的下游和更多的上游产业链。 第三章 是学习榜样还是水中之月 “榜样”就是用来学习的。改革开放以来,学深圳,学上海,学温州,都是些响当当的大城市,虽然南海在信息化的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软肋,但随着“南海信息化”这块金字招牌的“功成名就”,南海也成为了众多城市学习的榜样。很多省、市领导人特地来到广东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地方考察、学习、取经。 只是,南海信息化模式真能依葫芦画瓢一样照搬吗?它又能给他人怎样的借鉴作用? 昂贵的实验田 在南海,上上下下几乎没人说得清楚南海信息化投入到底有多少,有人说是几十亿,有人说是上百亿,而面对这个问题,南海区有关领导更是守口如瓶。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南海作为探索信息化的先驱,开支无疑是巨大的。 2002年,湖北省潜江市政府一度也想借鉴南海成功模式,便联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一起来到南海考察,希望潜江也能用同样的方法发展起来,但仅仅2天,考察队伍就悻悻而归。 “南海信息化确实有成功的地方,但也有比较强的宣传色彩,因为耗资太大,一般的县级市难有这个财力!”一位当时来此考察的专家对《IT时代周刊》记者直言不讳。 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以高投入为前提。没有大笔资金的投入,信息化蓝图只能是空中楼阁。据了解,南海市资金筹措途径主要有两条:一靠招商引资,二靠自身实力。而南海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四小虎”之一,虽然是一个县级市,其自身的经济实力非常雄厚,在全国县级城市中名列前茅。2004年,南海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548亿元。 确实,强大的财力给南海人提供了施展的舞台。南海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是基于领导持续不断地支持和大量的资金投入。“领导的大力支持、重视,很多地方都容易做到,而资金的持续大量投入是很多类似的县级市所无法比拟的。”这也使得南海信息化成为可望不可及的样板。 南海在信息化众多领域的探索都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先河,比如数字电视的“南海经验”,比如首家应用国家安全平台技术的财务结算系统,比如农村信息管理系统等。 在南海,《IT时代周刊》记者看到的是一块又一块的中国信息化实验田,但是至今国内也没有哪个地方成功照搬了南海的模式。 探索的代价 任何一项改革或者探索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付出代价也在所难免。 在建设初期,监管体制不健全导致造成了不必要的资金浪费。“(项目)领导说给哪个公司做就给哪个公司,一个系统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没人监管。”“当时在南海的黄岐镇,一套OA系统就要几百万,我们私下认为实际上只要几十万就可以搞定了!”一知情人士这样告诉《IT时代周刊》。 同时,由于IT技术发展迅猛,产品改朝换代较快,网络要维持其优异性能,相应地就要不断更新其设备。特别是在早期,厂商少,需求多,产品供不应求,免不了出现“漫天要价”的状况,“确实有浪费的情况”。 而且,“南海信息化的规划不太好,每个区、镇都是单独搞系统,重复建设太多,业务协调程度不够。”中山大学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副所长王建民告诉《IT时代周刊》记者,“而且互联互通只是硬件通,软件没有通、业务没有通,如果解决了互联互通的问题,是可以大幅减少投入的。” 《IT时代周刊》记者从一份内部调查报告得知,南海信息化建设起步时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和统一的指导,政府的资金投入也是想到什么做什么,而且有时甚至不考虑投入回报问题,只是从实践入手,全面推进信息化的应用,信息产业也想做,教育信息化也想做,什么都想做,导致有带动性的信息化领域并不明确。 “信息化建设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一个逐步发展的战略,包括实行信息化的远景,信息系统结构的设想,业务流程的改造,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人才的培养等等。这些目标不可能一下子实现,同时,它们也不是用金钱能买来的。要先确定一个近期目标和一个中期目标,然后考虑更细致的实现手段。”专家提出这样的建议。 南海经验开花未结果 不管历史给予南海信息化最终的评价是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南海信息化对中国最大的意义是起了一个带头作用,能让后来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确实很多地区不具备南海这么强大的财力,但是“信息化的程度不在于投入多少资金,铺设多少网络,信息系统应用效率这一指标才应该是评估信息化程度的最重要的参数。” 国务院信息办专家委员会主任郭诚忠举例说:“拿光纤一项的测评结果来说,从表面上看,新疆地区铺设了近千公里的光纤电缆,而广东地区要少得多,但事实上,新疆和广东在信息化应用方面是不能相比的,从甘肃到新疆,实际上有几百公里都是无人区。”另外,他认为现在国内有许多单位,随大流要上信息化,蜂拥而上的购买了硬件设备,建立了信息系统,但使用率却非常低,数据库建了很多,各单位、各部门都有,刚开始建的时候轰轰烈烈,但建成之后往往都成了死库。 武汉大学一专家认为:包括南海在内,各地政府首先要打破传统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和部门利益构成的信息化建设的巨大阻力。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信息基础设施要互联互通,信息资源要共享,这就要求搞信息化建设必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统一资源管理。不允许部门和单位从本部门利益考虑,单纯去建自己的网络。要求各级部门各级领导有大局整体观,不管单位信息化基础如何,都要自觉服从全市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另外,由于信息化的建设毕竟涉及到社会各种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特别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固有的资源配置和利益格局构成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一把手工程”有其历史的价值,除了一把手大力支持以外,建立一个从上到下的智囊型组织体制才是政府解决信息化建设有效推进的基本前提和保障。 无论如何,南海信息化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虽然与3年前南海的一枝独秀相比,现在,全国已经有许多地方拥有了更务实的模板。但解析南海仍可以读出我们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方面曾经的尝试,曾经走过的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