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伴随着政策和资本的再分配,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使区域竞争力逐渐转化为城市之间的直接竞赛,参与竞赛的中国城市将指望依赖竞争“后劲”异军突起。
作为“显露较慢的或用在后一阶段的力量”(现代汉语词典),“后劲”已成为除经济发展水平之外,度量城市竞争力的更重要指标。在“后一阶段”的未来,还有多少城市能逐渐显露力量?谁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并且后劲十足的城市?
5月25日,“2005年度中国区域(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在北京出台,这份由《21世纪经济报道》和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的报告,正是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到了新一轮的中国城市竞赛,并且把“城市后劲”作为本次评选的主要参数。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个城市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保持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就是城市竞争力。因此,研究城市竞争力实质上是研究一个城市在现有发展水平基础上的发展后劲问题。度量中心城市竞争力强弱的主要指标竞争力指数,它由人均GDP与增长加速度相乘得到。换言之,只有当经济发展水平高并且发展后劲足时我们才说这个城市的竞争力强,缺少其中任一个条件者,竞争力都可能落后于别人。用竞争力指数度量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强弱至少有以下优势:第一,可以避免评判者的主观因素干扰,这里没有主观权重设定的困惑。第二,只要基期年确定(本报告以1996年为基期年),不同城市间在不同时间上的竞争力指数都是可以比较的。理论上可以证明,选择不同的基期年得到的竞争力指数,相互间存在着线性变换关系,这种变换基本不影响中心城市相互间的竞争关系比较。第三,由于竞争力指数反映的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与发展后劲的统一,在发展水平给定后,竞争力强弱主要依靠发展后劲的提升,通过对发展后劲的解构我们可以获得如何提升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信息。
谁在异军突起? 第I类中心城市(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中,除成都与重庆外,多数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近年来深圳一直为自己被谁抛弃所困惑,但深圳的经济发展神速,与1996年相比,2004年深圳的经济总量增长了2.6倍,8年来年均增长保持在16%以上,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后劲。与其它中心城市不同,深圳的这些成就是在逐渐失去政策优势的前提下取得的,实属难能可贵。在上述10大中心城市中,发展后劲最为世人看好的上海排名第8,低于全国主要中心城市的平均发展后劲,的确让人感到意外。北京虽然发展后劲略高于上海,但形势同样不容乐观,如果北京没有首都城市定位的支撑,结果可能更糟。相比之下青岛、广州、杭州、宁波、天津的城市活力似乎更足,发展后劲似乎更强。12个II类中心城市(经济总量保持在1000亿-2000亿之间)基本上代表着中国中心城市的第二梯队,代表着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未来。其中吉林的长春发展后劲位居榜首,引人注目。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长春原来的基础较低,1996年GDP不足500个亿,但近几年进步很快,发展后劲在主要中心城市中仅次于深圳与呼和浩特,让人刮目相看。长春的发展后劲在相当程度上可能与其大力发展现代汽车业有关。相比之下久负盛名的大连,发展后劲略显不足,其中大连原来较高的基础可能是重要原因。通过长春与大连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发展后劲与一个城市原有的基础高低有关,一般而论,发展后劲反映的是指一个城市赶超别人的能力,随着基础的提高,保持这种赶超能力的难度就会加大。城市竞争力强调的正是一个城市现有基础与赶超能力的统一。此外,在第二梯队中,江苏的南京、湖南的长沙以及山东的济南近年来发展后劲较为突出,同样不可小视。
在第III类中心城市(经济总量低于1000亿元)中,呼和浩特与厦门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发展后劲指标几乎名列所有中心城市的前茅,让世人瞩目。其中呼和浩特的竞争力指数居然突破了1.6万点,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奇迹。厦门同样不甘落后,分别以发展水平第一与发展后劲第二的优秀业绩在III类中心城市中竞争力排名第二。西宁、贵阳同属于中国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两者的经济发展水平都不高,但近年来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这些城市的发展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初见成效,但是,从整体上看,中西部地区仍有不少中心城市,如南宁、兰州、昆明、海口等发展后劲让人担忧。一个城市的发展后劲强弱与城市的大小或区位条件几乎无关。
京沪穗谁更和谐 一个城市的发展后劲强弱是客观事实,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真实揭示这种事实。但是,人们更感兴趣的是一个城市发展后劲比另一个城市更强或更弱的原因,这里涉及到对中心城市发展后劲的解构。我们认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后劲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各行各业都为之作出了贡献。由于相关数据的缺乏,在这里我们仅就北京、上海与广州三大中心城市的发展后劲问题作进一步的回答。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公布统计数据,我们以1996年为基期年,计算得到1997年发展后劲最强数上海,但到2003年广州、北京分别超过了上海。在三大城市的发展后劲构成中,第二产业的贡献相差并不大,主要原因出自第三产业。
与北京、广州相比,上海的第三产业主要服务于本地需求,发展后劲二、三产业相互交织,外地对上海第三产业的需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观,这与长三角区域合作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有关,换言之,上海至今仍然难以充分发挥区域首位城市应有的功能,对周边地区的关联带动作用甚至不如北京与广州。我们还可以看到,上海能够为周边地区提供生产性服务的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与邮电通讯、社会服务业、科学研究综合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行业对城市发展后劲的贡献均不如北京与广州,其中金融保险业自身的竞争力远低于北京,有关研究进一步表明,上海的金融保险业自1996年以来发展后劲不是增强而是趋弱。在上海第三产业中贡献较大的主要有房地产业、商业与餐饮服务业等,上海距金融中心等四个中心的目标还比较遥远。
北京与上海不同,北京的发展后劲目前主要依靠第三产业拉动,这与北京垄断的首都地位及其资源有关。北京的第二产业贡献在三大中心城市中相对是最弱的。在北京的第三产业中,贡献最大的是金融保险业,其次是社会服务业、商业与餐饮服务业,教育文化类与科学研究类表现也比较突出,但是,与北京百姓生活有关的商业餐饮服务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与北京企业生产相关的交通运输与邮电通讯的贡献都较小。北京的房地产业就其自身的发展后劲来说在三大城市中是最为强劲的,几乎是广州的1倍,成为北京第三产业发展后劲的重要支撑。
与北京、上海不同,广州仅仅是广东的省会城市,在城市功能分配上与深圳等城市多少还存在着一些冲突。即使这样,1996年以来广州的发展后劲让人刮目相看。广州的发展后劲得益于二、三产业较均衡的发展。广州发展第三产业虽然没有北京的政治优势,但也少了上海与周边地区的行政壁垒,广州的第三产业是在较成熟的市场化条件下获得发展的。广州的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与科学技术服务业表现都不甚理想,教育文化艺术与广播电影电视业处在三大中心城市的中游。贡献最大的是交通运输与邮电通讯业、商业与餐饮服务业与社会服务业等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表明,广州正在通过市场力量重新成为广东的经济中心。
在三大城市发展后劲中,投资、消费与净出口做出的贡献各不相同。投资无疑是三大城市发展后劲的主要力量,上海的发展后劲不足与其投资不足有关,上海的政府消费,包括政府自身消费与公共服务消费的不足也是影响其后劲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影响北京发展后劲的重要因素是净出口,长期以来净出口对北京发展后劲的贡献一直小于零。广州无论投资、消费还是净出口的贡献都与发展后劲同步,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政府消费在全社会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近年来呈快速上升的势头,在三大城市中广州的政府运作成本可能是最高的。
两个核心指标:人均GDP与增长加速度 经过综合考虑,本报告选择人均GDP作为度量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目前公布的人均GDP多数城市仍以户籍人口为基础计算,这是不尽合理的,用户籍人口计算的结果难以真实反映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此,我们根据“五普”获得的城市外来常住人口有关数据对上述结果进行了必要修正。
在本报告中,我们使用以1996年为基期年计算的增长加速度作为发展后劲的主要指标。鉴于历年来中心城市外来人口增长与变动实际数据获得的困难,报告没有以中心城市的人均GDP为基础计算发展后劲,而是选择了以GDP为基础计算。由于人口的增长率远小于GDP的增长率,一般可以认为人均GDP的增长近似等于GDP的增长,鉴于主要中心城市均实行较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各地人口的增长率差别并不显著,因此,用GDP代替人均GDP计算发展后劲在理论上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