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内的资本市场已接近八年来的低点,这与中国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股市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成为众说纷纭的讨论焦点。香港H股与内地A股估价的巨大差异形成了一个疑问,到底哪个市场的价格是正确的?这一估值差异以及三分之二的股票掌握在国家手里因而限制了流通股对公司治理影响的事实,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即“中国的经理人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担心资本市场的状况”? 国际拓展的误读 中国已经完全为增长做好了准备吗?中国的企业如果想改善其竞争地位必须与市场增长速度保持一致,甚至超过市场增长速度。而这样的高增长率需要融资的支持。
从全国角度来看,银行是主要的融资来源。但中国的银行系统还需要一段时间来建立稳固、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从而防止不良贷款在已经大量核销和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之后,再次回升到较高水平。因此需要其它的融资来源———如上市———推动中国的经济增长。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推动上市的一个关键论据是股票可以作为并购的潜在货币。这一点对于那些寻求国际扩张的海外上市公司而言体现得尤为明显。
国际资本市场与中国本地市场有显著的区别。在海外上市的公司,是否能获得进一步融资的长期机会将取决于他们对海外成熟的投资者的持续吸引力。
投资者的信心一般通过实施一整套企业流程和实践来建立。
以前,中国的公司基本上只注重上市和建立吸引人的股票故事来推动上市。通常这些都获得了成功。在强大的利润增长背景下,投资人曾经感到满意。而如果从外部评估盈利能力的难度加大,或者股息没有定期支付时,这种满意程度就开始降低。 一旦企业开始将并购视为实现增长(特别是国际拓展)的手段时,将碰到一系列重要问题,例如:管理团队对这笔交易是否具有明确的战略和经济逻辑?管理层是否已经作出了必要的判断并采用了分析工具,帮助确保意向收购能够真正创造价值?管理团队是否具备必要的素质来快速有效地整合国际并购并实现预计的协调?中国管理层在中国的背景下已经取得了成功——他们在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将会怎样?对于这样一种即便是在文化相似的背景下、在统计数据中依然是失败多于成功的努力,一项并购或一项接管的成功的可能性会有多大?在这些情况下,价值管理的相关性就凸显出来了。
在本地股票市场的背景下,价值管理的问题虽然不是那么突出,但仍旧非常重要。投资者为上海和深圳的A股和B股市场的一系列问题感到担忧。资本投资者最关切的问题通常是:公司治理较薄弱;业绩的披露和透明度低于国际标准;法规的不确定性;本地上市公司的质量较低———质量较好的公司都到海外上市了;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之间活动和资产的关系“距离过近”;不同的股票类型在估值上的极大差距;市场三分之二的股票由国有控股的实体持有,当国家意图减持时就给股价带来压力;国有控股的结果是,上市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有限,因为股东无法通过正式的股市收购获得控股权;需要有更多具有长期投资视野的专业投资人;B股市场缺乏流动性。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如果哪家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报表质量和透明度、管理质量以及投资者关系的专业管理方面表现突出,就应该能够获得比竞争对手高的资本价格溢价。
在自2001年12月以来的三年时间里,H股和红筹股已经明显超过了市场表现(由于本地股市的不成熟性,内地A股和B股没有被考虑在内)。与主要基准指数相比,投资中国企业在股东总回报(TSR)方面显然更有吸引力(请参见图示1和2)。TSR的主要驱动因素是资本增加,而在经济强劲增长的环境中,预计这是可以实现的。(请参见图示3)。
然而,继2003年强劲上扬以后,股价在近期至多是横向走势。这似乎与持续强劲增长的中国总体经济形成了反差。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中国股市的表现总是受到宏观趋势的影响,比如对货币币值大起大落的幻想和对经济总体增长的预期。以前这些趋势是推动市场上涨的动力,但2003年以后则是对股价的压力。引发这一变化的因素包括:财政紧缩,以缓解过度投资的问题;即将到来的几十亿美元的新股发行给二级市场带来极大的压力;近期政府宣布逐步解决国有股流通问题,造成A股股价下跌,也给H股市场带来了压力;近期对货币升值预期的破灭,使“新鲜”资本不再流入甚至撤出。
虽然这些宏观趋势对单个公司的估值影响超出了管理层的控制范围,但还是有许多方式能帮助管理层使企业脱颖而出。
股票故事的颠覆 在股价可能决定一家企业是通过并购取得成长还是被竞争者吞吃的市场环境下,价值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将日益显现。 以前,中国经理人倾向于把国内上市作为一个一次性廉价融资的机会,一项免息的金融工具,甚至连本金也不必归还。即使在利用国际市场时,其战略的制定是为了提供一个很好的股票故事———并不一定体现在其实际战略和运营计划之中。然而,单凭投资者对中国股票的热情无法持续支持中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取得成功。要想在未来实现成功,中国经理人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考虑他们所采取的业务管理方式。一家企业必须在公司治理结构、增长前景基本面和基于市场定位的盈利能力的基本面,以及未来战略方面脱颖而出,才能不断成功地吸引资本投资。
一家企业如果洞悉:价值创造的意义,如何制定一项与其业务战略相结合的价值创造战略;如何把价值管理作为一个目标灌输给整个组织;如何有效地与投资人沟通其优秀的公司治理,价值创造战略和实际成就;那么它将会在资本市场上为其未来的增长之路建立强大的竞争优势,从而有效支持其国内或国际的有机增长或并购。
增长只有在业务产生的利润明显高于资本成本时才能创造价值。如果利润不足以抵消资本成本,进行更多投资不是创造价值而是破坏价值。根据我们的经验,一家公司只能在同一时间成功地做好一件事:即要么增长利润丰厚的业务,要么整合未能弥补资本成本的业务。如果企业意图同时实现两个目标——力求实现增长摆脱亏损困境——其结局通常是哪个目标也没达到。
欧元曲线(参见图示4)提供了解释这一原则的框架。横轴表示对一项业务的投资水平,而纵轴表示该业务带来的回报水平(以投资的现金流回报衡量,或对银行而言,以资本回报率ROE衡量)。资本成本以一个与横轴平行的区间来表示。
战略的反思时刻 价值管理的第一步是决定一项业务的起点。如果起点低于资本成本(情况一),则意味着业务没有产生足够的利润来抵消资本成本,这时有必要采取整合战略。通常,整合会带来战略的重新制定、亏损业务的剥离、成本的大规模削减,以及重新给产品定价等各项工作。通过整合,企业将从欧元曲线的右下方向左上移动越过资本成本线,从而释放资本并提高业务的平均利润率。一旦业务达到了一定利润水平、明显高于资本成本(情况二),则又须对战略进行调整。为了创造价值,目前盈利的业务模式需要取得增长。对于增长而言,需要投入更多资本,因此业务向欧元曲线的右上方移动。价值创造就是通过这种盈利性增长来实现的。
盈利性增长的一个很好的案例是汇丰银行。这艘银行业巨轮通过连续收购行动获得了全球业务的规模。其收购的银行包括美国利宝银行、法国商业信贷银行以及最近收购的美国家庭国际银行。它的运营包括欧洲、中东、亚洲、美洲79个国家的近1万家分行。
通过向新的地区扩张业务,汇丰银行成功地结合了有机增长和并购增长。它接连采取三个步骤。第一步,发现潜在的新市场,并通过在当地的子公司建立立足点。这种方法使汇丰在了解该市场的同时无需投入大量资本;与此同时,汇丰也在新市场中寻找具有强大运营的潜在合作伙伴。第二步,通过获取本地合作伙伴的少量股权,强化其在信誉、知识和关联客户方面的实力。第三步,在取得了一段时间的有机增长后,汇丰通常会获取合作伙伴的控股权,并把其运营整合到全球网络中去。汇丰持有交通银行19.9%的股权看来也将遵循类似的模式。
汇丰银行非常突出的优势是,它总是能在一家公司处于利润周期底部时设法收购,再巧妙地使这家公司的利润提升。这一严谨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强大的交叉销售,通过整合不同的产品线,如消费贷款、商业银行业务等加以实现。在1998-2003年间,汇丰收购了86家公司,交易价值高达443亿美元。凭借平均税后资本回报率超过15%的业绩表现,汇丰的利润比其资本成本高出4%以上,创造了巨大的价值。资本市场也为这一极其优秀的业绩回报以15%的五年平均TSR。
中国企业还没有发现价值管理作为竞争利器的优势。随着资本市场重要性的提高,对价值管理能力的要求也将提高。中国企业成功采取价值管理措施需要经过五个关键步骤:第一,建立战略规划流程,从诊断各项业务价值创造/破坏的来源和方式入手,为企业明确设定价值创造的各项目标;第二,定义能够使公司实现价值创造目标的、可量化的具体措施;第三,建立整个组织的明确问责制,把企业级的价值创造目标细分为运营性目标,并建立目标实现和未实现的奖惩措施;第四,为各级目标负责人提供相关数据,从而透明地监督进度之于目标的实现情况;第五,建立有效的投资人关系职能部门,向投资者报告未来目标、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制定纠正目标偏离行为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