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隆中对 论诸葛亮《隆中对》战略决策的致命缺陷



 《隆中对》成功预测了天下三分,并造就了刘备以一个极弱现实实现最终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的建国神话,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古今战略决策经典。

  然而,我们都能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五虎上将相继过世后,蜀国战场无良将,朝堂无俊臣。有句俗语这样讲: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恰是蜀国战场缺大将的真实写照;而在朝廷之上,宦官乱朝纲,以致被诸葛亮托付重任的姜维还需借屯田避祸。从诸葛亮病逝算起,蜀国只存在了29年。而从宦官干政之后,没有两年蜀国就灭亡了。相较而言,曹魏自曹操死后,能人辈出,良将千员。像司马师、司马昭、钟会、邓艾、羊牯、杜预等皆有经天纬地之材。经过这些人的努力最后得以完成三家归晋的统一大业。孙吴在蜀国灭亡之后,仍然在丁奉、陆抗等的辅佐下坚持了17年才为杜预所灭。

  是什么造成这样一种结果?是曹魏有更高明的战略决策?没有。是因为刘禅的无能与FB?诸葛亮死后,被诸葛亮托付重任的大臣仍然延续诸葛亮的政策二十余年,刘禅都很听从这些辅政大臣的建议,直至这些人全部去世。当然这也可以作为原因之一,但只是表面原因。上面说了半天缺良将,少俊臣。自然是缺乏人才的原因了。因为缺乏人才,一闻良将死讯即让诸葛亮痛心不已;因为缺乏人才,诸葛亮降伏姜维才欢呼雀跃,以为得凤;因为缺乏人才,诸葛亮才不得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本原因就出在诸葛亮的<隆中对>.

  《隆中对》主张刘备取荆、益之地,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扶夷越,外结孙刘,内修政理,以俟天下之变。诸葛亮的论据是益州之地,沃野千里。有足够进行战争的粮食与兵源。但是它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益州乃巴蜀之地、邻接诸戎、夷越皆非汉族文化,按当时的话就是蛮夷之邦,其民尚不开化。

  三国时期,文化最发达的地域是曹魏,其次孙吴,最末刘蜀。春秋时期,大部分楚地也属于蛮夷之地,以后经过战国、秦汉朝代,随着人群迁移与文化交流,楚地才跟上北方先进文化。但是巴蜀在三国时期尚远不能与孙吴与曹魏文化相提并论,它只相当于春秋早期楚地的文化地位。起先,刘备尚据有荆州,可惜因为关羽的刚愎自用又失了荆州。最后刘蜀的根据地只能依托文化落后的巴蜀。而文化氛围将直接决定教育结果,也就是人才的数量。

 论诸葛亮《隆中对》战略决策的致命缺陷

  我们能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除了基本被汉族同化的一些少数民族,大部分少数民族个体在同汉民族个体对比时,无论是智力、思维方式、个人能力都存在很大差距,即使是从小学乃至一直到大学都在汉族学校与汉族同学同班学习,这个差距仍然存在。(本人提出这个问题绝不是轻视少数民族,说出这个客观事实是为了分析原因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什么原因呢?

  有一句俗语叫:三岁看到老。三国演义专门有两段关于刘备与曹操幼童时表现出来的与他们后来成就相呼应的无意识行为其实与咱们讨论的问题有直接关系。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能力差异的根本在于其学龄前家庭教育与他生活周围环境的社会教育(潜移默化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美国心理学家杰明斯的研究指出,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对一个18岁的孩子达到的正常智力水平来说,其中50%的智力是4岁以前获得的,30%是4—8岁获得的,20%是8—18岁前获得的。有关此问题的详细分析与本文主题无关,在此只作两个简单类比:其实教育如同下围棋,分序盘、中盘、官子的三个阶段,序盘直接影响到中盘与后盘胜负。在教育界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教育就是在白纸上写字,而学龄前教育则是画格子,其线条的走向与格子的宽窄直接决定了白纸上能写多少东西,后续的落笔决定了只能写什么东西。

  而巴蜀之地文化的落后决定了这个地方不具备产生大量优秀人才的条件。今天按鲁迅的话说这里缺乏人才生长的土壤。因为这个基础,再加上具有人类普遍涵义的一代不如一代,所以刘蜀只能坐吃山空。虽然诸葛亮在良将逐个去世时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他仍然没有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而是基于自己用兵的自信,采用六出祁山军事进击的办法,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消灭曹魏。然而针对良将无数、谋臣辈出、幅员几千里的魏国,谈何容易。在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指导思想下,诸葛亮终于落得个累死他乡的结局。

  战略决策从表面来说只为实现战略目标就是获得成功,但是如果结果只是昙花一现,这与没有实现又有多大区别?因此战略决策还必须考虑战略目标的长存性。从这种意义上来看,<隆中对>的战略决策应该是失败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90121.html

更多阅读

诸葛亮《诫子书》解读 诸葛亮的诫子书及翻译

诸葛亮《诫子书》解读诸葛亮《诫子书》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正因为诸葛亮的政治、军事计谋超群,帮助刘备入川建立蜀国,并与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虽

《巴黎圣母院》人物设置的圆形结构 巴黎圣母院人物介绍

《巴黎圣母院》人物设置的圆形结构——从克洛德和伽西莫多来谈摘要:《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浪漫主义大师雨果的代表作之一。本部作品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原则:圆形对照。以主人公爱斯梅拉达为圆心,以克洛德、伽西莫多、弗比斯、甘果瓦

声明:《诸葛亮隆中对 论诸葛亮《隆中对》战略决策的致命缺陷》为网友孤城凉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