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王刚(化名)离开他已经工作了近4年的UT斯达康。一个月前他就听到了公司裁员的风声,11月4日,部门经理手中的裁员名单打破了他最后一丝希望,11月11日,一切离职手续办理完毕。UT斯达康曾经的辉煌和目前的现状令他感慨。
与2005年第一季度大裁员不同,UT斯达康这次始终都没有正式公布裁员的方案和人数,随着裁员事件的平息,摆在UT斯达康总裁陆鸿亮与董事长吴鹰面前的,是更为严峻的挑战:曾经一度被称为“神话公司”的UT斯达康明天该走向何方。
小灵通:让人欢喜让人忧
与2002年的风光无限相比,UT斯达康的现状似乎让管理层以及投资者都有些意外,所有人都猜到小灵通市场的下滑会给UT斯达康带来冲击,只是速度之快让UT斯达康措手不及。“国内市场的改变超出了想象。”陆鸿亮坦承。
不少业内人士在评价UT斯达康的时候,习惯把UT斯达康跟“暴发户”联系到一起,毕竟仅靠小灵通一项产品就在中国通信市场做到“威风八面”,除了研发实力之外,更多的是把握机会的能力。
1997年,小灵通在余杭开始了试运营并且凭借低廉的资费迅速打开了市场,1998年,UT斯达康实现全年营业额1.05亿美元,并且首次突破1亿美元。2000年3月3日,UT斯达康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当日升幅高达278%,到了2002年,信产部的“604号文件”,让小灵通在“无线市话”的保护伞之下销量翻倍增长,UT斯达康的营业额也由1997年的7600万美元增长到了2002年9.82亿美元,净利润1.08亿美元。
在2002、2003年UT斯达康连创佳绩之后,过度依赖单一产品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显示。根据UT斯达康2004年年报显示,到2004年止,UT斯达康80%的收入都来自中国,小灵通收入占总收入的60%。
在2005年第一季度,UT斯达康的净利润只有3800万美元,下滑30%,面对投资市场的压力,公司不得不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裁员。第二季度的净利润已经变成了亏损7470万美元,又有960名员工被列入了裁员名单。
11月3日,UT斯达康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表现得更为尴尬:净亏损4亿美元。除了大量裁员之外,有UT斯达康内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UT斯达康的上海研究所以及杭州手机事业部的wifi部门已经被卖掉,一种说法是买家是华人孙景春创办的手机设计公司赛龙公司(cellon),另一种说法是卖给了赛龙与中国电子的合资公司中电赛龙。
3G:做还是不做
在裁员行动基本结束后,UT斯达康高层仍然没有就公司的下一步发展作出指示和解释。或许对于陆鸿亮和吴鹰来说,缺少的并不是直面问题的勇气,关键是,对眼下处在十字路口的UT斯达康今后的发展方向,短时间内作出选择是艰难的。
“公司在2002年就已经意识到公司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中国市场和小灵通,并开始了一系列多元化扩张。”陆鸿亮这样回忆。
从2003年到2005年,UT斯达康开展了一系列转型尝试,包括加大在日本等国际市场发展宽带、窄带以及接入产品,通过相继收购韩国现代系统通信公司、加拿大Telos技术公司以及Audiovox通信公司(ACC)的手机终端业务,UT斯达康力图扩充小灵通以外的多种产品线,并把目光盯上了3G,除了WCDMA之外,CDMA2000以及TD-SCDMA都成为UT斯达康产品线的一部分。
到今年年初,UT把组织结构调整为宽带、无线和终端三个事业部,UT斯达康的转型战略基本成型。
但这一过程却在资本市场的压力下而备受拷问。吴鹰在第一次裁员结束后的员工大会上曾把小灵通、QBOX以及WCDMA作为发展重点,仅仅5个月之后,陆鸿亮又对员工表示,“3G这个方向与之前想象的有区别”。而实际上,公司对未来发展方向从来都不是十分确定。
据一位在UT斯达康工作多年的老员工介绍,UT斯达康当年还专门成立了陆鸿亮、吴鹰、前中国首席运营官周韶宁以及首席技术官黄小庆为首的3G小组,每周都会讨论3G的市场状况和进展。
但在这次重组行动中,曾经被UT斯达康投入重金并寄予厚望的3G部门被推到了备受争议的旋涡中心。虽然陆鸿亮已经在员工大会上指出了WCDMA面临的种种不确定性以及未来3G可能面对的巨大竞争,但记者了解到的裁员结果是3G部门仍然被部分保留了下来。“公司在3G上投入那么大,不是说不做就不做的。”不止一位UT斯达康员工对记者感慨。
易观国际副总裁张鹰认为,UT斯达康在3G业务上并不算强,它曾经有机会可以做从PHS到3G的过渡方案,但实际上并没有抓住,小灵通并不是一个有活力和生命力的产品,IPTV也看不到业务上有突飞猛进的迹象,未来的发展将会很难。
3G做还是不做?不仅是员工心中的疑问,也成了让UT斯达康管理层最头疼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