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跨国公司总裁对中国的关注继续加强,他们的频频到来显示,“中国”这个词语在其全球版图上的重要地位。
12月6日,英特尔董事长克雷格·贝瑞特造访中国。11月30日,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格雷费尔德开始了他为期四天的北京之行,他表示,纳斯达克希望与中国进行长期合作。
11月25日至12月1日,三星电子全球总裁尹钟龙一年内再度访华。
11月底,宜家集团总裁兼CEO安德斯·代尔维格抵达中国,开始其在中国的考察之旅。
跨国公司总裁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不言而喻。在短短几天时间里,他们拜会政府官员、与客户进行沟通、和员工进行交流,其主要的着眼点包括商务成本、产业环境、扩张机会、营销和销售战略、人力资源和收入增长等。
在全球总裁短暂的造访之后,为了完成在中国的布局,它们开始将自己的区域总部设在中国,未来,跨国公司是否会在中国设立总裁的办公室?
关注全球融合
跨国公司总裁频频造访中国,显示了对中国市场的重视。而根据博思艾伦与跨国公司的长期合作的经验,一个更为重要的、备受跨国公司总裁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把在中国的业务更好地融合到其全球业务中去,“或者说怎样将其中国业务有效地整合到全球价值链中去。”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谢祖墀强调。
事实上,中国的优势早已对跨国公司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它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经济环境稳定,更重要的是,市场规模巨大。
同时,一个稳定的富裕的消费群体正在形成和扩大,很多领域正在逐步开放,正如前文所指出的那样,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不仅愿意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也愿意把价值链上更多的环节转移到中国市场。
全面地看,随着中国开放度的进一步提高,中国参与世界经济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发展,其作用及地位日趋重要。“跨国公司在制定及实施其全球化战略时,必须要予以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中国的人口数量为跨国公司提供了两大市场,一是丰富且雇佣成本极具竞争力的劳动力市场,另一个是潜在市场容量巨大、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消费市场,这是跨国企业之所以将中国作为全球化战略关键的原因所在。”
价值链上的关键部分逐一在中国实现,跨国公司的中国业务越来越完整,开始形成一个一个独立的利润中心,与此同时,也成为全球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里,跨国公司关心的问题也在变化,从劳动力成本和生产管理为中心、到营销战略、再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与之相对应的,跨国公司总裁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已经上升到如何在中国业务和其他地区业务之间进行资源配置的权衡,以及如何使其中国业务具有一种可持续增长的能力等等。”谢祖墀分析。
一些行业的跨国公司总裁对中国的关注有加。谢祖墀进一步分析说,在国际制造业向东南亚地区转移的浪潮中,中国是承接相关产业最具优势的国家之一。而中央及各地方政府所出台的鼓励国际产业及资本引入的各种政策,也有利于跨国公司规模的扩大及市场渠道的拓展深化。
此外,中国在全球汽车市场中异军突起,电子、机电、精密仪器等高新技术行业在中国发展势头猛烈,这些都使得跨国公司的总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关注这个市场。
此外,到中国经营的跨国公司已经不仅仅注重经济利益,也把目光投向了社会公平的问题,通过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成为社会公民,并寻求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今年3月份中国卫生部和全球企业家联合会主办的全球抗艾滋病联合峰会上,很多跨国公司表现出了对公益事业的重视,而相比之下,中国的企业在这一点上做得还是很不够的。
重视中国市场
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区域总部是反映其在华投资重要性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个过程并非突如其来,大多数的跨国公司为此准备了10余年的时间。
今年6月到访中国的英特尔新总裁欧德宁带来的一个消息是,将其全球第五大事业部,即渠道产品事业部设立在中国,这是该公司首次将事业总部设在美国以外的国家。
8月15日,AT&T公司将其大中华区总部从香港搬到上海。
10月28日,美国康宁公司的大中华区总部落户上海浦东,同时,康宁的亚洲财务中心也落户于此。
在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谢祖墀看来,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区域总部是反映其在华投资重要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个过程并非突如其来,大多数的跨国公司为此准备了10余年的时间。
从1990年代初的建立工厂,到90年代后期的建立销售中心开始销售,再到2000年左右的提供更多的服务,发展到现在,跨国公司又开始大量地建立研发中心和产品开发部门。这个过程最终使得跨国公司将生产、销售、研发这些价值链上的关键部分一一在中国实现。
“这些环节的相互连接已经使很多跨国公司的在华公司具有比较完善的功能。”谢祖墀分析说,正是这些环环相扣的功能,使得跨国公司为在中国建立区域总部打下良好基础,“这样,跨国公司就逐步把区域总部放在中国,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市场和跟进中国市场的种种变化。”
此前,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业务是处于全球管理金字塔的底层,正如跨国公司所关注的那样,成本、速度是竞争的首要考虑。而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跨国公司更多地把中国市场和中国业务置于全球视野内去决策。
像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已经不再是以成本和速度作为优势来影响跨国公司的全球业务了,很多跨国公司开始把他们的全球研发中心向这些地区转移,“把研发中心放到中国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在产品发展方向上对中国市场需要的一种重视。”谢祖墀说。
设立中国办公室?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完成了在中国的布局,它们开始将自己的区域总部设在中国,而更有像英特尔这样的企业,将自己的某一业务的全球总部迁往中国。
谢祖墀认为,跨国公司在哪个市场会设立总裁的办公室,主要是看业务发展是否需要。
“起码在逻辑上,我们是无法推翻在中国设立办公室的假设的。只不过事情的发展也不会一蹴而就,还有个时间问题,这在短时期内还不会成为一个主流。”他对此表示乐观。
设立一个跨国公司全球总裁办公室,对于跨国公司来说,要考虑的问题并不少。首先是是否贴近目标市场,这决定了能否迅速准确地获取市场动态相关资料并及时进行战略调整;其次,必须看选址地各项基础设施是否达到要求,如交通是否便捷、信息网络是否通畅、公共服务是否全面等。当地政府是否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也是跨国公司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对于跨国公司的人才培养来说,中国市场也提供了绝佳的机会。“跨国公司的架构也发生了变化,中国区的总裁在全球业务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甚至索尼爱立信的全球总裁马勒斯·弗林特亲自执掌中国公司,挂帅中国公司董事长。”
谢祖墀说,有中国背景的跨国公司中国区高管也开始有机会直接升任全球最高领导人,这对于经理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很多跨国公司的管理者被派往中国市场磨练。在这个最复杂、变化最快、最为多样化的市场里,对所有权和对产品市场的管制已经基本放开的行业领域可以说是全世界竞争最为激励的市场。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正在日益融入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在这个市场上竞争,不仅要关注本地市场,同时也还必须要有全球视野。
“在这个市场上,管理者面临的是极其复杂和竞争激烈的环境,需要有全球视野,而且要建立优秀的团队。如果能够同时具备三大素质———在复杂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竞争、全球视野和建立团队的能力,在这个市场上能够取得成功的人,一定也可以在全球的其他市场上取得成功。”谢祖墀说。
中国业务在跨国公司全球业务中的提升,并不代表跨国公司可能会“迁都”中国。毕竟对于一个跨国公司来说,它要考虑的问题更为复杂和全面。
但谢祖墀仍然乐观地预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跨国公司在这个市场上投入的增加,未来这些跨国公司的总裁对中国的关注会持续升温,他们来华的次数会越来越多,在中国停留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
未来关注
跨国公司正在超越最初来中国投资时所关注的劳动力成本、法律环境、政府政策等基本因素,开始将关注的视野投向了人才的培育、本土市场融资能力以及信息获取等重要问题上。
谢祖墀说,具体表现在跨国公司的竞争已经不再是此前的产品竞争,而是组织竞争了。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总裁已经不再单纯地关注生产控制、营销策略的层面,而开始进步到了企业发展战略、企业DNA和文化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谢祖墀看来,如何迎接这些挑战,将成为跨国公司是否能够发展的关键。
可以借鉴其他市场经验的是,必须要有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来帮助跨国公司应对挑战。
近日,麦肯锡公司发布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预测,未来10年至15年,中国需要7.5万名能够在国际市场中有效开展工作的中层经理,但情况不容乐观,麦肯锡的研究表明,目前在中国符合要求的人才只有0.3万~0.5万人。
能够在国际市场有效开展工作的中层经理必须具备的技能包括人员管理、财务管理、运营管理等综合技能。而跨国公司经常采取的从基础职位培养和选拔中层管理人士的方法通常费时又费钱,拥有相关技能、在发达国家工作或学习过的归国人员等资源同时比较稀缺。
“根据中国目前的这种人才状况,如何发掘、招聘、培养和保持一个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跨国公司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会更多地受到关注。”
谢祖墀也指出,本土市场的融资渠道和企业的融资能力也是跨国公司非常关注的;而与决策需求提升相适应的就是市场信息的获取。
信息的获取可以从两个方面取得。一方面,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研发网络,从而建立起获取外部信息的网络,此外,跨国公司也可以向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提供商购买相应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