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是明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任皇帝。在中国所有的亡国之君里,他大概是得到同情最多的一位。从继位那天开始,十七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是在内忧外患中度过的。这位皇帝不贪财,不好色,不懒惰,天分也不算低,身体也不差,并且日夜辛劳,废寝忘食。但到底是回天乏力,二百七十六的明朝终究断送在了他的手上。 崇祯的死也具有戏剧色彩。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的农历三月十九日,也就是闯王李自成的大军攻破北京前的前夜,崇祯在景山寿皇亭旁的一棵槐树上自缢而死。他去掉皇冠,“披发跣足”,说了以下一段著名的遗言: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
崇祯在临终遗言中,前半句是检讨自己德薄政暗,得到了上天的惩罚,但是后半句,他还是把他的死归究到了是大臣们误他。然而事实果真是臣误君而不是君误臣吗?
崇祯为什么会失败?
崇祯的失败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不善于领导。朝鲜的历史书上曾经这样评价过崇祯:不信士流,而信内臣,驯致祸乱,为千古烱戒。其失在于不知人,而非士流之罪。
这段话很好地评价了崇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错误思想,历史反复地证明,主昏则臣奸,君明则臣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崇祯始终认识不到,丢掉江山的不是他的大臣,而正是他自己。
崇祯在位17年,有人统计过,他换了50位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14位兵部尚书。杀死或逼得自杀的督师或总督多达11人,杀死巡抚11人、逼死1人。这还都是直接死在他手上的,被他抓进监狱关押、殴打、间接逼死、战死、自杀、判刑的相当于现在省部一级的官员可能多达几十人。崇祯十四年,也就是亡国前三年,被关押在监狱里的具有大臣资格的官员就多达145人,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具有大臣资格官员的1/10。
我无法考究这些大臣中有多少人是该杀的。但是仅据有记载的历史,被崇祯枉杀的就不在少数,这里面就包括明朝唯一打败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著名将领袁崇焕。
袁崇焕是广东的进士出身,因为辽东“巨祸”努尔哈赤而投笔从戎,他取得过宁远、宁锦、京师三次大捷,是明朝唯一可以镇守辽东的重臣。但是,崇祯三年,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又加上平时就被袁崇焕得罪而恨得他痒痒的内臣宦官的煽风点火,袁崇焕被崇祯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袁崇焕曾经杀死了贿赂宦官的将领毛文龙,他同时还是明末臭名昭著的巨奸魏忠贤的干儿子)、“失误封疆”的罪名,被极残酷地凌迟处死。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给袁崇焕平反的还是清朝的皇帝。清人编撰的史书上说,袁崇焕是一个有胆略的边防大臣,而崇祯正是听信了太监的谗言,不问青红皂白就把袁崇焕给杀了。崇祯根本就是一个不懂得“将将之道”的皇帝,根本就不是一个好的“领导”。
崇祯失败的领导之路
我们接下来分析,崇祯是怎么走上这条失败的领导之路的。
史书上曾经评价过崇祯“自视聪明,而实则昏庸”。这实际上是很多自以为是的领导人容易犯的毛病。
领导人通常都是被别人送上神坛的,崇祯也不例外。崇祯的自我膨胀应该是从他除去魏忠贤开始的。实际上我们从史书上可以分析出,除去魏忠贤只是皇权的一种牛刀小试,并看不出崇祯有比别的皇帝高明多少的地方。但是,在当时的帝国臣民中,充满了对皇帝天纵英明、深谋远虑的热烈赞叹。在当时和后来的各种书籍、奏折、上书、对话、笔记甚至是民间传说、戏曲文艺乃至是今天历史学家的各种著作中,我们都找的到对崇祯的这种赞扬。置身于如此多的热烈赞扬中,要不飘飘然,平心而论是很难的。从崇祯一生的行事来看,我们显然可以看出,他并不具备这种定力。
这位皇帝后来更是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过敏多疑当作是英明睿智,把刚愎自用当作是当机立断,把轻率苛刻当作是乾纲独断,把反复无常当作是随机应变,把轻率妄动当作是机智敏捷。他曾经反复在龙案上书写:满朝文武皆可杀。可怜他至死也看不清楚,毁灭他的正是他这种自以为是的领导能力。
领导应该做什么?哈佛商学院的领导学教授约翰·P·科特曾经有过总结,他认为,领导应该:
1) 确立方向、计划和预算。
2) 结盟、组织和配备人员。
3) 激励他人与控制和解决问题。
4) 创建领导文化。
就崇祯而言,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局势,作为一个皇帝,他显然应该:
1) 总揽全局,制定正确的战略。
2) 发现人才,使用这些人才去实现自己的战略。
3) 赏罚分明。
但令人遗憾的是,崇祯在这些方面都做的一塌糊涂。他基本处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大多数的时间,崇祯都沉溺于各项奏章汇报等等烦琐事务,并没有为明帝国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战略。有段时间,他甚至还觉得一个建议很好,这个建议是让全国登记的和尚尼姑全部还俗,然后编入部队充实兵力,或者择偶配对赶快生育,为明朝增加预备兵源。可见荒唐到什么地步。
崇祯更是分不清清流与潜流。但凡刚愎自用的领导者,围绕在身边的总是一些小人。而正是这些小人,不断地强化了崇祯自以为“天纵英明”的自我感觉,终于使得他身边的人都是些奸佞的宦官,而能为国出力的人却送上了断头台。清人后来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崇祯终于自毁了长城。
领导究竟应该做什么?
领导首先是个战略家。作为一位领袖人物,战略能力的缺失、错误或者实现战略思想能力的匮乏,都是最致命的。崇祯尽管常常不知疲倦地没日没夜地工作,但是从未意识到作为一位领导者,这不是成功的一个必然条件。尽管他一味埋怨大臣,却从来没有为明朝指明一条复兴的战略之路。
领导更需要明白,他不能把责任推给下属。兵法上有一条铁则:克敌在兵,制兵在将,任将在君。崇祯这样的领导至死也不明白“满朝文武皆可杀”的背后是自己不懂得用人之道。
现今不少领导人也有类似崇祯的嗟怨,他们感叹的是“人才匮乏”。然而真的是人才匮乏吗?为什么外资巨头和国内的优秀公司都是人才济济,单单人才匮乏的却是自己的公司呢?
崇祯的那个时代,明代建国已经二百七十年左右,通过科举选拔的人才可谓数不胜数,远比他的祖宗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为多。朱元璋靠一帮农民军就成就了霸业,靠的是他识人、用人、倚仗人才的胆识和领导才能。而崇祯,最相信的却是身边的几个宦官。试想袁崇焕这样的大将,在他在边疆打仗立功的时候,等待他的不是皇帝的褒奖,而是宦官的打击报复和崇祯的听信谗言。这样的环境,如何换得来人才为你效忠?而今的领导者也是一样的,你要想招揽人才,就必须懂得“将将之道”,懂得把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和平台上,懂得尊重与信任人才,懂得责权利相对应的激励体制。否则,你的公司永远都不会有真正的人才愿意长久地呆着,表面上吹捧你的也将肯定是一些奸佞之辈,就像崇祯边上都是那些“以政治斗争为纲”的佞臣和人格卑劣的宦官是一个道理。
你不懂得尊重人才,市场就不会尊重你;你不懂得让人才发挥所长,自己的企业就不会发挥。这是古往今来的历史一再给予企业领导者的教训。